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加行篇▪P2

  ..續本文上一頁禅七",以克期取證,求得更深刻的禅修體驗,乃至明心見性。

  舉要言之,隨喜禅、禅坐共修、禅訓班,即是"初級"禅訓班;一至叁日禅,即是"中級"禅訓班;禅七則是"高級"禅訓班,這是依禅修的"道階次第",爲不同程度的禅修行者所規劃的禅修活動與禅訓課程,期望借此從初級到高級的禅訓活動,從淺至深的禅訓課程,讓有心的禅修行者得以循序漸進,次第修學,拾級而上,早日將身心調熟,進而體悟清明意境,清涼六根,活得自在。

  1 鍾板號令

  《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下載,于布薩、誦經、集合衆僧、飯食等,皆可敲鳴楗椎。禅堂每日以鍾板作爲禅者行坐參修的主要生活引導,因此,禅堂的鍾板就是大衆的號令,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鍾板的配合有時"一鍾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鍾一木魚",或者"叁板一鍾一木魚",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義。總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語意,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

  @ 禅堂司鍾板法則

  鍾板者,乃引領大衆梵唱、行坐參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憑鍾板號令行事,凡司鍾板者應謹慎盡職,如法敲打。

  臨濟鍾板,一天作爲"四止四開"。從一板一鍾至叁板一鍾止靜,及揚板開靜,不得錯亂。

  當值司鍾板,應聽由維那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

  司鍾板的當值,起香前應打叁陣叫香集衆入堂,叫香應由慢至快,由大聲至小聲,每陣二十四下,不得參差紊亂。

  當值司鍾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鍾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

  當值司鍾板,逢行香時,如有和尚或班首師父在場,送位應如法。

  凡司鍾板,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閑岔。

  司鍾板如法,能作爲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聖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禅堂法器名稱

  鍾板:鍾板懸挂于維那香桌上方,鍾上板下,規格隨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禅門五家鍾板,各有特色,橫式代表"橫遍十方",直式代表"豎 窮叁際",圓式代表"圓滿報身"。鍾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講開示或吃茶、止靜及揚板所用,爲臨濟鍾板一日作息"四止四開"的主要訊號。

  催板:靠近鍾板,挂在牆上的一塊較小的板,爲跑香中站板及講開示後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魚:放置于維那香桌上,爲起香、抽解、小香止靜、開靜之用。

  叫香:以兩片長方形木塊互擊出聲,爲集衆進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淨後警示進堂坐香,及開靜後維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狀的小鍾,以小鐵枹擊之;于其底部中央貫紐,附有握柄,便于把持。爲大板香起香、揚板與鍾板叁結叁交及開靜、問訊出堂之用。

  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種: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沈者。

  監香香板:于禅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糾察等執行。

  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堂規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

  維那香板:以職取名,維那專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傳時間上並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玉琳國師,得知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問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慚愧,對于禅沒有什麼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國師,怎麼會有你這麼沒有出息的後人?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如果在一個禮拜之內不開悟,我這把寶劍就要來殺你。"

  以後,衛士每天就在禅堂外擺一擺,搖一搖這口寶劍,"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叁天!"

  玉琳國師的弟子苦心想:我這一條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于開悟了。他搶了衛士手中的寶劍,把雍正找來,對他說:"究竟是你要我的頭?還是我要你的頭?"雍正一聽,內心很高興,如果不是開悟,誰有這麼大的口氣?由此掌故,後來各寺院就用木板做成類似寶劍的香板以警策禅人。

  禅堂鍾板訊號

  禅堂外的訊號:

  寺院的打板,分爲一板、二板、叁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衆開大靜養息時,由巡夜人員敲擊的訊號。

  起二板:夜巡完畢的訊號。

  起叁板:通知廚房典座人員起床的訊號。

  起四板:通知大衆起床的訊號。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訊號。

  接報鍾:禅堂回應堂外的訊號。

  打接鍾:鍾聲訊號與報鍾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齋將開始的訊號。

  開梆:飯頭敲擊懸挂在齋堂外的大木魚梆,通知大衆即將開飯的訊號。

  禅堂內的訊號: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鍾二木魚)、小香(二木魚),爲香別開始的訊號

  。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鍾),爲講開示、吃茶的訊號。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進行中停止的訊號。

  催板:(二槌小板)聽開示後,再行跑香的訊號。

  抽解:(一槌木魚)禅坐前上淨房的訊號。

  止靜:大板香(叁板一鍾)、小香(叁槌木魚),爲靜默坐禅參修的訊號。

  開靜: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魚),禅者停止坐禅,聽許散動下座之訊號。

  揚板:叁陣(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臨濟鍾板四止四開,一日作息四次大開靜的訊號。

  1 禅堂規約

  (孟子.離婁上)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因此,叢林規矩的設立,是助道因緣,能幫助參禅者悟道。其規矩簡單條列如後:

  不侮辱修行者。

  不亵渎叁寶。

  不破壞禅堂團體。

  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淫、擄)。

  不宣說自己的成就。

  禅堂作息一律聽鍾板號令,不得私自活動,或無故遲到早退。

  進堂參修,應嚴守本分,照顧本參,不得到處遊走,閑談是非。

  堂中床位、座位一經排定,不得竄單亂位,私自調換。

  進出禅堂應依序而行,不得爭先恐後或穿堂直過。

  行香時,應前後對正,循序前進,不得縱橫奔跑。

  坐香時,應斂目攝心,勤奮參究,不得左顧右盼,作勢嬉笑。

  凡于禅堂內外行走,應放輕步伐,不得將鞋拖地出聲。

  止靜時,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出,亦不得靜中響動,驚擾大衆。

  坐香時,應端身正坐,專心用功,不得背靠牆壁,散放腿子,恣意放縱身心。

  坐香時,不得隨意走動,倘有事關緊急者,應事先禀告職事。

  堂中昏散、妄動者,應虛心接受香板警策,不得與職事诤訟。

  受警策後,昏散如故者,應下坐立參;再受叁警策,依然如故者,自當佛前跪參。

  參修期間,應盡量避免缺席,如因故不能參加,應事先請假。凡缺席叁次以上者,取消參修資格。

  參禅期間不宜會客,以免妨礙道業,如有不得已,應禀明職事幫忙處理。

  1 禅堂生活須知

  在床上不可以抖衣物,作聲搧風,行儀懶散,使鄰單動念。

  進出寮門,動作放輕,不可以拖鞋作聲,不可以大聲說話,大聲咳嗽,幹擾大衆。

  不得在堂內吐痰、涕唾。如有不得已,應以紙巾或毛巾包好。咳嗽、呵欠、噴嚏均宜掩口,以重衛生。

  參修期間,不得將零食、點心、水果等攜入堂內,以維護禅堂環境整潔。

  不可以與鄰單交頭接耳,閑言雜話,講說世事。

  單序坐次,起身下坐,皆當細行,不可攜帶發聲響物品,如手提電話,以免作響令鄰單動念。

  進出禅堂(凡大衆參修期間),必須請假,若身體不適,亦可于起香前告知維那師父,回堂時須向維那師父銷假。

  堂中稱呼:在綱領職事前,不可以稱你我。凡是一切職事,皆稱某某師父,或對首座,稱首座和尚。請問時必須合掌,稱己"學人某某事"。職事若站,我 立在傍,不可倚坐,失去威儀。

  小恙可請假稍作休息,如有重病,則應告假出堂調養,以免妨礙大衆。

  禅堂內外設備,悉皆十方善信布施建設,敬請愛惜使用。

  1 禅修方法

  透過禅定的工夫,以顯發我們的真如佛性,自來爲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禅觀的實踐,佛陀在世的時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當時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學的瑜伽派、數論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證悟之前,也曾經過六年禅定工夫的訓練,最後在金剛菩提座下,進入無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終于夜睹明星,而證悟因緣生滅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覺,和禅坐有著密切的關系,禅坐是吾人徹見本性的要門。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在嵩山頂上面壁九年,在靜靜的禅坐中渡過了他的一生,從身體的力行實踐之中,細細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並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灑于中國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覺禅師贊歎他說:"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淨禅師受到禅坐思想的影響,極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見解,日本的道元禅師跟隨他學禅,遂將禅師的思想移植于東瀛,而開創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獨特門風。除了如淨、道元兩位禅師的提倡打坐之外,當時更有宏智禅師提倡"默照禅",主張端坐內觀自性,以徹見諸法的本源。由于如淨、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國的禅風遂從六祖慧能以來一向注重觀照本性的心證,一變而爲在"赤肉團"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爲禅門入道不可缺少的實踐方法。

  其實,禅定的注重並不限于佛教,平時我們勸人要冷靜,慌亂的心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好好的思考問題。這好比一池混濁的潭水,投入一顆明礬,池水則清澈幹淨一樣。事實上,冷靜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現。儒家的︿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荀子也認爲人生最高的境界,爲達到"虛、壹、靜"的寂靜世界,這一切都說明了靜慮的修持,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門。…

《禅淨加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寺院巡禮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