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加行篇▪P3

  ..續本文上一頁

  有一位賣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師父們威儀莊嚴,心生敬慕,心想:我也來打坐。因此請求糾察師父讓他隨喜參加,他進入禅堂之後,放下一切雜念,專心一意的打坐。過了一支香的時間,他如獲至寶地發出歡呼說:"我終于想起來,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叁塊豆腐錢,還沒有還給我。"這位賣豆腐的人,只靜坐了一會兒的時間,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況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其所顯發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開始的階段,能使身體感到輕安愉快,心裏柔軟笃實。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時候,覺悟的道路自然開啓。我們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靜

  止了,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清明的靈性自然顯現出來。

  如淨禅師在他的語錄上說:參禅爲身心脫落,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忏、看經,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沈思瞑想,更不是呆默無爲;坐禅有別于誦經拜佛,坐禅的人要抛棄萬塵,心無旁骛,一心以禅坐爲最高無上的安樂法門,仿佛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穩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遨遊于法界性海之中。

  禅坐最終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脫落,把我們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甚至連佛、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禅師們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煙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將他們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動蕩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在永恒無限的靜坐中,將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而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

  我們如果想享受禅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打坐經驗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冢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爲此時血液都集中于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並且容易昏沈。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衣著方面要寬松、舒適、柔軟,以免妨礙血液循環。

  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上面的預備工作都齊全了,則可以開始打坐。禅坐普通分爲叁大階段,即調身、調息、調心,經典上有說明,尤其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有詳盡的解釋,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現在我僅簡單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紹給各位。

  調身方面,首先要盤腿,盤腿分爲單盤和雙盤。單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稱之爲半跏趺坐。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稱之爲全跏趺坐。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也可以,萬一單盤也盤不起來時,也可以將兩腳交叉架住。盤腿可以使浮亂的身心靜止下來,仿佛巨大的樹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進入禅定境界。

  腿盤好了,雙手要結手印,先將右手仰放于肚臍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兩拇指輕輕相拄,兩手臂自然緊貼腋下,此稱爲結"法界定印"。這種手印可以使左右氣血,相互交流。盤坐時背脊挺直,可使五髒六腑順暢運行,促進身體健康。兩肩要平張,不可左右傾斜;頸項要緊靠衣領,保持從側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線的姿勢,下巴要收進來,嘴輕輕地閉著,舌尖抵住門牙上龈的唾腺,以促進消化。初學者眼睛最好微睜,注視著座前二、叁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體調好,接著要調呼吸,可以持數息觀,從一數至十,數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細微平和,如遊絲一般,若有若無。調身、調息都做好了,最後要調攝心念。我們的心念如野馬奔馳一樣,不容易控製,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調製,縱然坐破蒲團,也沒有意義。我們可以持觀想,將心念集中于一處,或者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參公案、話頭,只要能夠將心念攝住,什麼方法都可以。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禅修的方法。其他注意事項:

  坐時,雙手先將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緊迫頸部,造成不適。

  穿著以寬松、舒適、柔軟的衣服爲宜,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如手表、眼鏡等,皆須松開,以免妨礙血液循環。

  靜坐時盡量避免在冷氣口或電風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蓋,以防風濕。

  靜坐的地方以幹燥的木板或榻榻米爲宜,但仍需敷陳厚軟適度的坐墊。

  坐墊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爲妥當。

  初學靜坐者,一定要經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以防偏差。

  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爲宜;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爲宜。

  禅的精神,並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歛目觀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都透露著禅的妙機。生活中的禅,是將寂靜的禅定工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禅,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偉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資糧。

  永嘉大師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二、禅淨雙修

  淨土法門以念佛爲主,不論上中下根,皆能修持,而且不論何時何地,任何行業、身份,只要有心,皆可念佛。此與禅門行者,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參禅,同爲簡便易行之道,因此曆來參禅與念佛便成爲深入民間,普遍盛行的修行法門。

  尤其宋代永明延壽大師更力主"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自此以後,禅淨雙修之風,一直盛行至今。

  1 類別

  所謂"禅淨雙修",就是在念佛共修的程序中加入"靜坐"。今日一般寺院,每于早晚課誦,或逢彌陀聖誕,乃至不定期的舉辦精進佛七,讓信徒藉著"禅淨雙修",靜心持名,精進修持。

  2 早晚課誦

  配合忙碌的工商業社會,一般上班族無法于白天到寺院參加共修,故于早晚課誦時安排禅淨共修,使之利用清晨上班前,晚上藥石後,也能在寺院中體會念佛靜坐的法樂,進而藉由彌陀的本願力,往生極樂之邦。

  2 精進佛七

  精進佛七是專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爲主,爲期七天的修持法會。在精進佛七期中,要很精進的克期取證,念得一心不亂。因此,念佛要念得有功夫,念佛要念得忘我,從心深處發揮出來,如滾開的水,情不自己,念得冒出熱汗,如此純熟,就能克期取證。

  提到念佛,千萬不可存著這樣的心理:"哼!那還不簡單,只要不斷的念下去,不就行了嗎?"如果我們念佛時雜念紛飛,念得不純熟,念得不懇切,即使念一輩子的佛,也不能與阿彌陀佛的聖號心心相印。

  念佛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要領是口到、耳到、心到,口誦佛號清清楚楚,耳聽佛號清清楚楚,句句佛號更要了然于心。有一則趣談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個倉庫,裏面放置了許多眼睛、耳朵、嘴巴、手、腳等,因爲有的人念佛,是用眼睛看人念佛,口不念,眼睛便往生淨土;有的人口不念,耳不聽,只用腳跟著大家繞佛,腳就往生淨土;有的人卻只用心去感受佛號,心就往生淨土。如果每一個人在念佛時都能口到、耳到、心到,則整個身心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古來因爲念佛而得道的人,如過江之鲫,無法勝數,現在我提供幾個念佛的方法給各位參考:

  3 要歡歡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我們要觀想此去極樂世界蓮華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黃金鋪地、七寶裝飾的亭臺樓閣;相處的人是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可以互相切磋請益,並且能夠親聆彌陀說法。人生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事嗎?如此觀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裏就不知不覺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綿綿不斷地持念起佛號。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發出至心的微笑。這樣子念得心念純淨、熱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3 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過于死別。我們念佛也要如此,仿佛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那極度哀傷悲泣的音調,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依靠一般,悲切地稱念佛名。其實我們如仔細思考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沈淪在生死大海之中,頭出頭沒,永無出期,遍曆輪回之苦,或牛胎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獄餓鬼,火湯血池,刀山劍樹,受盡無量的痛苦,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呢 思憶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淵裏,只有仰賴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跻登樂國,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3 要空空虛虛的念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多麼虛妄不實;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才是究竟的歸宿。"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要心無罣礙,一心稱念佛號,念到頭也沒有了,手足也沒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揚揚,飄飄渺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遊絲般充塞于整個宇宙虛空。大家或許會說:這樣的境界太難達到了。其實並不困難,我個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九五四年,我在宜蘭主持打佛七,七天當中,我感覺走路輕飄飄的,好像騰雲駕霧一般,早上起床刷牙,牙齒好像在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吃稀飯的時候,吃的好像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睡覺了,但是一切的事情都曆曆如繪,非常清楚。七天的時間,宛如一刹那,一下子就過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在其中。從那個佛七裏,我對念佛增長了無比的信心。空空虛虛的念佛,使我體會到忘卻時空,…

《禅淨加行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寺院巡禮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