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巡禮篇

  寺院巡禮篇

  古代的叢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庫房、衣 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爲一寺廟道場;然而今日的寺院,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更增設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談話室、圖書館、美術館、抄經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與信徒之間的關系密切,是:

  善友往來的聚會所。

  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修養性靈的安樂所。

  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購買法寶的百貨店。

  悲智願行的學習處。

  有一些佛教徒說,世上有許多貧困的人,何必浪費金錢來蓋寺院?這是愚癡的說法,難道他們沒有看到天天有許多"有錢的貧窮人"的可悲可歎嗎?目前世界不是真正的缺乏物質,而是欠缺無私的大悲;除了少數殘障人士,並非真正都需要救濟,而是需要開創的智慧、勇往的承擔。這些就是以社會教化,淨化人心爲己任的寺院所應擔當的,怎能說不要建寺院呢?君不見,寺院:

  就是一所心靈治療醫院。

  就是一所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

  就是一所道德良心的教育學校。

  就是一所人生的加油站。

  就是一處提升文化的藝術中心。

  就是......

  總之,寺院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無盡寶藏,豈可以小心小量等閑視之!所以《金剛經》說:"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不及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的福德百分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爲何如此?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再多的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叁毒;佛法的布施,則能更進一步地淨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佛寺,度衆萬千,其實才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信衆與寺廟間有什麼關系?寺廟對信衆有什麼利益?我想最起碼有:

  修身養性,培養宗教情操。

  聽經聞法,可以增長人心。

  齋飯素食,廣結善緣功德。

  道友聚會,能夠以會會友。

  既然寺院與我們的關系如此密切,身爲佛教徒應該好好認識寺院。因此,本篇對寺院名稱的由來,經常舉辦的法會忏儀,參訪時所應注意的行儀、規矩等,逐一介紹,藉以幫助大衆認識僧團行事以及種種佛事舉辦的意義,以期對寺院道場有一整體性的了解,進而護持道場,尤其要肯定、認同依止常住的宗風與目標,做個一師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應該熱心參與寺院活動,因爲參加活動有學習的功能、有回饋社會的功能、有增進家庭和諧的功能、有廣結善緣的功能,從參與活動中,能夠圓滿自己,利益他人。

  一、認識寺廟庵堂

  1 寺院的由來

  寺院爲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只園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我國"寺"的名稱,源于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胪寺;西域僧人東來後,多先以鴻胪寺爲館,再移住他處,後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爲"寺"。

  1 寺院的別稱

  "寺院"曆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院:原意爲周圍有垣,轉稱爲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築翻經院,成爲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觞。

  庵:又作"菴",原爲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後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爲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茶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說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講堂、禅堂等。至于形狀,

  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爲正方形、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伽藍","衆園"的意思,是僧衆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爲智德精煉者的舍宅。

  蘭若:意譯無诤、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于修行的空閑處。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叢林:衆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處修學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爲叢林。

  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炀帝嘗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爲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爲內道場,或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爲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又作講院,指專研天臺、華嚴二宗爲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爲務。

  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于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我國自古即設有講堂,以利說法。

  蓮社:爲念佛修行的結社。源于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念佛。

  1 叢林的種類

  中國古代叢林,依傳法對象的不同,可分叁類:

  法系叢林:師家依法系傳法給記 弟子的寺院。

  子孫叢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師資相承的世襲製者。

  十方叢林: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爲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

  1 叢林四十八單

  "單",即單位,指僧堂內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叁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

  在大陸叢林,殿堂有東單、西單之分,人事有序職、列職之別。殿堂的東、西兩單如左:

  西單:爲十方雲水僧、各堂口職事、念佛堂等。

  東單:爲重要團體,例如:佛學院、禅堂之僧衆。

  叢林的一切作息活動,都有賴于職事來維持,職事人員的多寡,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

  一寺之中以住持爲全寺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職、列職的分別。

  序職: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學者任。有位無職。如:首座(座元)、西堂、後堂、堂主、書記、悅衆等。

  列職:序職後,有辦事能力,領一職務者,即是列職。如:都監、副寺、維那、知客、藏主、莊主、庫頭、湯藥、侍者、殿主、行堂頭、參頭、寮元、

  、照客等。

  佛光山亦依此叢林傳統製度的精神,確立"適才適所"、"集體創作"的人事製度。

  序職:依學業、道業、事業叁業評量考核序級。

  僧衆共分五等十九級

  清淨士共六級,每級一年

  學士共六級,每級二|叁年

  修士共叁級,每級叁|六年

  開士共叁級,每級五|十年

  大師(長老)

  教士、師姑共分叁等十二級

  清淨士共六級,每級一|叁年

  學士共叁級,每級叁|六年

  修士共叁級,每級五|八年

  列職:依各人在佛光山及相關事業中擔任的行政職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資深者,保持佛門倫理;一方面鼓勵後進者,提振組織的朝氣,將人力資源作彈性運用。也就是說一個入門不久的人可以因表現良好、貢獻卓越,被賦予較重要的職務;而謹守本分者,也可以經由年資累積,在團體中受

  到應有的尊重。

  都監院、教育院、交化院、長老院、傳燈會  等各院會的院會長。

  寺務、信衆、慈善、福利、工程、典製、福田等各監院。

  各別分院住持、當家。

  總務、知客、館長  等。

  二、寺院參訪

  我們常聽人說,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是能夠"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古代禅者的行腳參訪,就像我們現在的旅遊那麼樣地逍遙、灑脫、自在,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 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華嚴經》裏也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記載。

  行者們雲遊參訪,不是貪看風景,完全是爲了找尋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道"。訪道,就是他們的風姿。他們像行雲流水一樣,處處逍遙自在。我們被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束縛的人生,假如也有那麼一點閑情逸致,也那麼樣的逍遙參訪,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嗎?

  寺院道場是僧衆修行辦道的地方,平時除了舉辦各種法會活動,提供信徒聞法參修之外,寺院的靜谧、祥和,也是社會大衆于忙碌緊張的工作之余,藉以暫離喧囂塵世,澄心靜慮的好去處。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見僧衆的齋供,威儀莊嚴具足,因而贊歎叁代禮樂猶存于釋氏。由此可見佛門對于儀禮的重視。因此,到寺院參訪時,必須對佛門的禮儀有所認知,諸如進入佛殿如何禮拜、如何向大德法師請法、  等。這些基本禮儀如果在參訪前都能預先了解,將使參訪更具意義。茲將參訪禮儀略述如下:

  1 參訪須知

  出發前詳做行程說明,並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錯,因而誤事誤時。

  參訪日期、時間一經確定,則勿隨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時間長短,以及參訪成員的資料,如年齡、國籍、學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參觀等事宜。

  參訪時,衣著以輕便又不失莊重爲宜,不可過分暴露。

  團體到寺院參訪,應事先通知,准時到達。到達時,先到客堂報到,然後向主 事者行禮,由知客法師引導至佛殿禮佛。

  進入佛殿後,依法器或號令禮佛叁拜,再向住持禮座。

  上香時,如團員人數衆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舉香齊眉,再依序向前傳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爐插香。

  如請知客法師引導講解,應專心聆聽,態度謙恭有禮,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談會場時,應行儀安靜,迅速就位。

  座談時,如有個人問題請示,或當場發問或以紙張書寫,應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詞或表示意見時,應簡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風、曆史,不妄加批評。

  規矩上有不懂之處,應虛心請教法師或職事人員。

  行進間應注意威儀,不得勾肩搭背。與大德同行,應走在其左後方。

  如需休息,應至適當場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廣衆前躺臥。

  用齋時,合掌稱念"佛光四句偈"後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應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貪取而造成浪費。

  飯…

《寺院巡禮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生禮儀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