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定真香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心經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叁唱)
法寶贊
贊佛偈
念佛
繞佛
叁皈依
回向
臘八粥的內容
民間的臘八粥,一般用白米、小米等五谷雜糧,輔以紅棗、杏仁、粟子、花生、核桃仁等,經文火煮熬而成。至于清代,每到這一天,民間過節的氣氛極爲濃郁熱烈,幾乎家家煮粥,人人食粥,道光皇帝還爲此作了一首臘八粥的詩: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爲粥和豆煮,
應節獻佛天未虔,默祝金光濟衆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由此可知,在歲末寒冬,人們食用美味的臘八粥,不但是紀念佛陀成道,亦用以慶賀五谷豐登,吉祥如意。
1 報恩祈福法會
報恩,是酬報恩德的意思。恩有各種類別,經典中多有述及,例如《孝子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專說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中,記載佛陀爲報其母之恩,上升于忉利天說法;《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載有母恩、父恩、如來恩 、法師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舉出父母、衆生、國王、叁寶等四恩;《智覺禅師自行錄》則舉出師長訓谕、父母養育、國王荷負、施主供給等四恩。
關于如何報恩,《孝子經》以能令父母去惡爲善、皈依叁寶、奉持五戒、處世常安、壽終之後生于天上等爲報恩;如果僅以滿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以兩肩荷負父母,周遊于四海,也非孝子之行。因此,經中多以利他教化爲報恩行,布施、供養、讀經、起塔、造像等也是報恩行。又寺院也常啓建法會以報答父母之恩。例如報恩祈福法會就是其中之一。
在佛教,生日又稱做母難日,爲使爲人子女者能在這一天過個有意義的生日,佛光山別分院或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報恩祈福法會,令當月過壽的信徒及其親友,能夠在莊嚴的共修法會中,誦經回向雙親,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也是佛教對孝道的重視與提倡。
程序:
楊枝淨水贊
普門品
觀音偈
念佛
繞佛
叁皈依
回向
開示說法
1 光明燈消災法會
點燈一盞即種一福田,佛陀在世時,教人燃燈供佛,並宣說《施燈功德經》,所以許多道場爲施燈供佛的信徒消災祈福,于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日舉行光明燈消災法會,爲自己
點亮人我互調的燈(易位的替別人著想)。
點亮學習吃虧的燈(因吃虧就是占便宜)。
點亮總有一天的燈(總有一天就有無限希望)。
點亮當然如此的燈(凡事接受即是力量)。
點亮反省自責的燈(能知自責日子很好過)。
點亮改心換性的燈(改心換性能戒不如法的事)。
點亮回頭轉身的燈(回頭轉身的世界無限寬廣)。
點亮享有就好的燈(只要懂得享有叁千世界都是我們的)。
爲社會點亮
家庭倫理的心燈。 慈悲喜舍的心燈。
禮貌尊敬的心燈。 互助包容的心燈。
守法服務的心燈。 勤勞節儉的心燈。
忍讓和平的心燈。 般若智慧的心燈。
程序:
楊枝淨水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
普門品
觀音偈
叁皈依
回向
午供
開示說法
1 八關齋戒修持法會
八關齋戒是佛陀慈悲爲讓在家信徒也能體會出家人的淡泊和清淨的生活而製定的戒法,其戒條前五支與五戒同,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爲不淫戒,再加上"不睡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及"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故名"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主要精神在于美化自我,不用化妝品來修飾我們的容貌,或物質的享受來提高我們的身分,用內在的慈悲、道德來莊嚴我們的身心。在無求、無欲、無得的生活中,去體會另外一種世界,以出離的心態找回心靈失落的東西。
佛陀時代,波斯匿王的皇後末利夫人即曾受持八關齋戒;今日爲適應工商社會人士的需要,一般寺院大都于每月擇一星期日舉辦八關齋戒修持法會。(參見(修行資糧篇))
1 延生普佛法會
于佛菩薩聖誕,或逢師長、大德華誕前夕,乃至除夕夜,一般寺院多舉行延生普
佛法會。
程序:
戒定真香贊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藥師贊
藥師偈
念佛
繞佛
拜願(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叁皈依
回向
開示說法
1 叁時系念佛事
叁時系念佛事是元朝中峰國師所提倡,爲淨土宗念佛法門之一。主要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
叁時一指晨朝、日中、日沒之時,後世爲方便信衆參與,大都將叁時合並舉行。第一時,開示行者(包括生亡兩者),極樂世界無有衆苦,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衆生所以受苦無盡,乃從貪欲而起,而貪欲更從忘卻自性、異念紛馳而來。欲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須信、願、行叁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發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第二時,開示行者,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開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雖法性湛然如是,然無生而生,業果俨然,故衆生循環諸趣,流轉四生,故行者須發露忏悔,洗除業垢,增長善根,舍此報緣,往生淨土。第叁時,開示行者,"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功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坐斷六根,滅除八萬億劫生死重罪。猶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須舉起佛號,一降直下,如太阿劍橫按當軒,斬盡無明煩亂,直到一心不亂、能所兩忘爲止。如此叁時系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行願既深,功無虛棄,必能托質蓮胎,永離業海,直證阿鞞跋致(不退),圓滿無上菩提。
此法會程序詳見《中峰國師叁時系念本》。
1 甘露灌頂皈依叁寶法會
皈依叁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叁寶是佛法的總綱,一個發心學佛的人,第一步必須先皈依叁寶,皈依叁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叁寶,則無緣受用。
叁寶包括佛、法、僧。佛比如光一樣。光的功用有溫暖、照耀、庇護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樣,佛陀的慈悲之光,溫暖我們;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們;佛陀的福德之光,庇護我們。世間上的金銀珠寶,稱之爲寶,有此寶,物質生活會很豐富,但 若在精神上有了佛法僧叁寶,那我們的人生就可以得救。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于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對人間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衆生皆有如來佛性!"每一個人皆可以成佛,人與佛是平等的。世間上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貧與富、男與女都不同,但在佛門,每一個人的尊嚴皆是與佛一樣的。"皈依"即皈依自我本心佛性,只要一皈依,心中有佛,即能與佛平等。
法比如水一樣。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滌、成長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樣,法水能灌溉潤澤禾苗,法水能洗滌去除一切汙穢,法水能成長滋潤花木萬物。皈依法,一切萬象皆是法,法千差萬別,但本性是平等的,故法是平等的意義,爲宇宙人生最高的 准則;法是真理,真理要件必具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必然性,緣起則是具有此要件之真理,就像人生必具父母的因緣及士農工商的和合,我們人才能存在。佛教的真理沒有緣的具足,一切法則不成。所以皈依法,才能皈依永恒的生命。
僧比如風一樣。風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涼的作用。而僧也和風一樣,僧寶的德風,可以吹拂衆生;僧寶的德風,可以流通社會;僧寶的德風,可以清涼衆生。皈依僧,是指皈依清淨和諧的性格,而非拜師父。
佛、法、僧叁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空氣(風),自來都很平常,實則缺一不可!"日光空氣水,人生叁件寶";"佛法僧叁者,出世之叁寶",無此則精神慧命難以成長,無此則心靈世界無以升華。皈依叁寶,是皈依自己的自性叁寶,找到自己、認識自己,人生必然不會死,相反地會永恒的存在。
雖然信仰偉大崇高的叁寶重要,但還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問你們一句話:
"佛是誰?""叁寶是誰?"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訴你們,也許你們會嚇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叁寶!"什麼是叁寶呢?"自性叁寶"。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當下曾經歎道:"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這個。
皈依後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個佛教徒?必須:
要求法:凡遇到有講經說法的道場,要發心前往參加或親近法師聽開示,也可研讀經典,從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信仰。
要護法:叁寶弟子的責任即是要護法,參加講經法會或度人前去聞法是"擁護";對毀謗叁寶者,挺身辯護即"保護";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愛護"。也就是爲佛教貢獻心力、財力、人力者皆爲護法。
要修法: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實踐,比如佛陀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陀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 ,如此就是在修法。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視人如己的心胸,視野也不容易開拓;成爲佛教徒後,自能視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沒有信仰的人,容易生活在自我中心裏,而産生執著貪戀,跳不出自我;但皈依後,有了信仰,對人間文教慈善事業,發心服務,主動參與,充實了日常生活。經雲:"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法樂裏的人生才是最究竟的。
佛陀在《阿含經》中,有七種事以水作譬喻,簡別七種不同層次的人:
不善法遍身的人,如常沈沒在水底者。
退失善法且造惡的人,如已出水還沒者。
有信仰善根而不精進的人,如出水觀看者。
證須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者。
證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者。
證阿那含的人,如欲至彼岸者。
證阿羅漢的人,如已到彼岸者,當在閑居靜處,樹下坐禅,勿起懈怠心。
學佛修道,不要放逸于水中浮沈,渡水上岸,精進修持,才不失皈依初心。
"皈依"的真正意義,…
《寺院巡禮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