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食畢,隨手將碗筷、湯匙以及果皮、殘渣等收拾幹淨,並感謝服務人員的辛勤服務。
如在寺院挂單,言語談論以低聲爲宜,舉止行動以輕靜最上,並應遵守寺院作息規矩。
參訪地點如有禁止攝影、錄影的告示,應確實遵守。
如有告示"遊客止步"處,不可隨意進入,滋擾清修;若有限時開放之處,則應于開放時間內參觀。
離開寺院時,應到大殿向佛菩薩"告假"。
1 入寺須知
注意寺院的開放時間。
先向知客法師問訊,說明來意,詢問有關注意事項等。
先至大殿禮佛,再到各殿堂禮拜,而後參觀或辦理事情。
如欲會見住持、法師等,應在客堂等候。
應尊重寺院的規矩,勿隨意進出;若欲巡禮各處,得請法師或職事人員帶領。
注意標語及告示,並確實遵守。
不將私人物品隨處擱置、堆放。
說話語氣應輕柔、和藹,見人應恭敬合掌說"阿彌陀佛"。
保持甯靜,不得高聲喧嘩、歌唱,不任兒童到處奔跑嬉鬧。
寺中一切物品,皆爲十方信施供養,未經許可,不可隨意動用或帶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應節約愛惜,不可任意浪費或侵損。
借用常住物,用畢應立即歸還原處,並放置整齊。
不帶葷食入寺院,不邊走邊吃,不在寺院內抽煙、喝酒、嚼槟榔。
不以葷食或用過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燒冥紙。
不帶寵物進入寺院,不濫放生。
不得任意張貼海報或散發傳單。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隨意將車輛停置于寺院門口,妨礙交通。
1 佛殿須知
進入佛殿,態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門,須緣左右邊門進入。緣左門進,左足先跨入;緣右門進,右足先跨入。進入殿堂後,不得穿堂橫越或左右馳走、奔跑。
進入大殿時,如須脫鞋,應將鞋子整齊擺放殿外,或放置鞋櫃內,依序入殿。
服裝儀容須整齊大方、樸素,不袒胸露背,不著短褲,男衆不可著汗衫,須脫帽。
殿堂內不可大聲喧嘩、談笑、嬉鬧,及談論世俗言語。
不在殿堂內倚牆靠壁或躺臥;不將雜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內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應退出殿外。咳嗽時,須以袖掩口。
除禮佛、誦經、打坐、聽講外,不可在殿堂內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爲龍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時間課誦,欲著海青、缦衣者,應先在車上或僻靜處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著衣,有失威儀。尤其不宜在殿內或面對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脫世俗衣物、梳頭等。
若個別在佛殿內誦經,宜應默念,以免擾衆;如系隨衆課誦,宜隨衆唱念,不可口出異韻怪音。
上香以一柱爲宜;如燃叁柱,則第一支插中間,第二支左邊,第叁支右邊。
點燃香燭後,不可以口吹熄,應以手扇之;持香應齊眉,香須插正。
不宜無故入大殿、佛塔遊行。
不批評、不比較佛像差異,應以虔誠的心禮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隨意取而食之。
呈獻供品宜請香燈法師代爲處理,得以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供佛。
殿內如有佛事,應視情況進入,以不妨礙佛事進行爲原則。
1 禮拜須知
"禮拜"主要是對佛、菩薩、佛塔、長老、大德、法師等,表達敬意的行爲。因對象不同,禮拜的次數、場合及注意事項也有不同,茲略述要點如下:
禮拜的次數
一拜:用于頂禮長老、大德、法師。禮拜者雖說"頂禮叁拜",但長老大德回說"一拜",或"問訊",或"不拜",學人皆應以服從爲恭敬,
如法行禮。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問訊,禮拜者也可一拜。
叁拜: 拜佛時須叁拜。
受戒回常住禮師拜祖時,須叁拜。
初一、十五早課頂禮方丈和尚時,須叁拜。
高壽祝賀時,圓寂後祭禮時,均可叁拜。
九拜:僧衆登壇受戒時,禮拜和尚、阿闍黎,或傳法入法卷授記典禮時,法子拜師要九拜。
禮拜的場合
凡禮拜長老大德僧,應先禀明,並延請至佛殿內,或供有佛像、藏經之處禮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會客、齋堂用餐、禅堂打坐,或于公共場所、剃頭、休息、睡眠、攝心經行、誦經拜佛時,均不宜禮拜。
若于路上遇見大德,先合掌爲禮,說:"請大德到佛殿,接受學人禮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薩禮拜,再向大德頂禮。
拜佛可在"拜墊"上拜,拜人,彼此頂禮,在"地上"拜。(禮佛畢,後退或斜左右退,然後禮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則應一起禮拜,不可各自請求禮拜,增加大德受禮困擾。
注意事項:
陪同師長禮佛,不宜與師長並禮,當隨師後遠拜。
佛殿中央的蒲團是給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諸山長老專用,一般大衆不宜用來禮拜,以示尊重。
禮佛時,應從容不迫、五體投地、精勤作觀,不宜急起急落。
禮佛時,可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見有人禮拜時,不可從人前經過,以免幹擾他人禮拜。
禮拜須合儀,若有不明白之處,可請教殿堂知客法師。
1 請法須知
禮請大德開示,應事先約定時間,不宜突然造訪。
請求開示時,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對佛陀,不可虛僞妄語,不可談論是非,不可東張西望、左右顧視,威儀要端莊慎重,衣履應整齊,隨時注意自己的談吐、舉止、行儀,禮法要如儀,以表示對大德的敬意。
見大德,應問訊、合掌、正立,澄心谛聽。要知道次第的坐處,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時應端正,不可傾斜倚靠。
問法宜簡明扼要,不可噜蘇或自說自話,更不可探問大德私事或故意問難。
不論說參訪求道以外的閑事雜話。
站立位置不可高過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隱處。
大德問話,必開口坦誠回答,答話時不可太大聲或太小聲,以能聽到爲准。
大德談話時,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輕率插嘴,有失恭敬。
聞法時應細心聆聽,行注目禮;聞法後應思惟法義,信受奉行。
聞法時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請教,但不宜表示懷疑或與大德辯論。
見有客來,不宜繼續問法,亦不宜驟然離去,應聽候大德招呼。
請益完畢,應至誠禮謝大德,聽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導,方可離去。
1 挂單須知
"挂單"就是在寺院暫住一宿或數日。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挂單之前,應先聯系時間,說明事由、人數等。
作息應依照寺方規定,不擾衆清修,有事可請教知客法師。
寮房內應保持靜肅,不可放逸自便。
僧衆寮房不可擅自進入。
告假離去前,應先將寮房整理幹淨,恢複原貌。
離寺之前,須先向住持、當家或知客法師告假,不宜悄悄離去,以免寺方挂慮。
離去前應至大殿禮佛,告假賦歸。
不得攜回任何非贈與的結緣品。
借住寺院,叨擾常住,可隨喜供養。
1 齋堂須知
過堂
按時隨衆用齋,不刻意回避、辭謝,勿令法師叁催四請。
食前應先合掌供養,稱念佛光四句偈。
叁匙食:最初叁匙飯送進嘴裏之前,依序發願: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
捧碗進食應如龍吞珠,以箸挾菜當如鳳點頭。
要心懷感恩,食存五觀,對食物不起喜惡之心,不皺眉嫌惡,不貪多挑好,不圖口腹之欲。
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
以碗就口,細嚼慢咽;碗盤筷匙不宜撞擊作響。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離桌緣約一拳頭之遠,頸靠衣領,足放平,肘內收,不可跷腿交腳,東張西望。
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姿態,肘臂不可張開,以免妨礙鄰座。
熱食不可吹氣令冷。
食中有蟲,宜密掩藏,莫令鄰單見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彈爪抓頭、挖鼻耳洞;不得噴食觸及鄰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噴涕,應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應依序排隊禮讓,不可爭先恐後。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費。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談笑,不邊走邊吃。
不私帶小菜食用。
圓桌用餐
大衆未到齊,不得先食(以坐滿一桌爲原則)。
取用菜肴,應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盤中隨便翻擇。
進食時,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並不可揮動筷匙。
果核、殘肴飯粒不可隨手棄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時,應用牙簽,並掩蔽爲之。
用齋畢,應將桌面收拾幹淨,碗筷疊放整齊,並輕輕將坐椅放回。
主動參與收拾善後工作,若已有專人負責清潔,應向其道謝。
叁、佛門稱謂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門裏,稱謂常是職務的代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谛。
1 對出家僧尼的稱呼
法師:以法爲師,以法師人者。也是對出家僧衆的尊稱。
師父:對一般出家僧衆的尊稱,如天主教對神職人員稱神父。
大師:是大士、菩薩之意,有特殊才能者、傑出者、專家的稱呼。
和尚: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之意。對于德高望重的尼師,則稱爲和尚尼。法子當住持後才可稱"老"和尚。法弟當住持,則稱"退居"和尚。
上人:學長、長老、大德、長者、平輩,皆可稱之。
長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稱之。
阿闍黎:即軌範師、模範師。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爲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爲弟子的楷模師,所以也稱爲導師。《五分律》載,阿闍黎有五種: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經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知客師:禅林中掌管迎送、應接賓客的僧衆。
香燈師: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燈等工作的僧衆。一般信徒進入殿堂,即有香燈師招呼執香、禮佛。
律師:指研讀修習律藏的僧衆。例如:僧佑律師、道宣律師、見月律師等。
論師:原指研究論藏的修行人,後指能造論以闡揚佛法者。有名的論師如:龍樹菩薩、無著…
《寺院巡禮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