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食毕,随手将碗筷、汤匙以及果皮、残渣等收拾干净,并感谢服务人员的辛勤服务。
如在寺院挂单,言语谈论以低声为宜,举止行动以轻静最上,并应遵守寺院作息规矩。
参访地点如有禁止摄影、录影的告示,应确实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处,不可随意进入,滋扰清修;若有限时开放之处,则应于开放时间内参观。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1 入寺须知
注意寺院的开放时间。
先向知客法师问讯,说明来意,询问有关注意事项等。
先至大殿礼佛,再到各殿堂礼拜,而后参观或办理事情。
如欲会见住持、法师等,应在客堂等候。
应尊重寺院的规矩,勿随意进出;若欲巡礼各处,得请法师或职事人员带领。
注意标语及告示,并确实遵守。
不将私人物品随处搁置、堆放。
说话语气应轻柔、和蔼,见人应恭敬合掌说"阿弥陀佛"。
保持宁静,不得高声喧哗、歌唱,不任儿童到处奔跑嬉闹。
寺中一切物品,皆为十方信施供养,未经许可,不可随意动用或带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应节约爱惜,不可任意浪费或侵损。
借用常住物,用毕应立即归还原处,并放置整齐。
不带荤食入寺院,不边走边吃,不在寺院内抽烟、喝酒、嚼槟榔。
不以荤食或用过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烧冥纸。
不带宠物进入寺院,不滥放生。
不得任意张贴海报或散发传单。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随意将车辆停置于寺院门口,妨碍交通。
1 佛殿须知
进入佛殿,态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门,须缘左右边门进入。缘左门进,左足先跨入;缘右门进,右足先跨入。进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横越或左右驰走、奔跑。
进入大殿时,如须脱鞋,应将鞋子整齐摆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内,依序入殿。
服装仪容须整齐大方、朴素,不袒胸露背,不着短裤,男众不可着汗衫,须脱帽。
殿堂内不可大声喧哗、谈笑、嬉闹,及谈论世俗言语。
不在殿堂内倚墙靠壁或躺卧;不将杂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内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应退出殿外。咳嗽时,须以袖掩口。
除礼佛、诵经、打坐、听讲外,不可在殿堂内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为龙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时间课诵,欲着海青、缦衣者,应先在车上或僻静处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着衣,有失威仪。尤其不宜在殿内或面对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脱世俗衣物、梳头等。
若个别在佛殿内诵经,宜应默念,以免扰众;如系随众课诵,宜随众唱念,不可口出异韵怪音。
上香以一柱为宜;如燃三柱,则第一支插中间,第二支左边,第三支右边。
点燃香烛后,不可以口吹熄,应以手扇之;持香应齐眉,香须插正。
不宜无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评、不比较佛像差异,应以虔诚的心礼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随意取而食之。
呈献供品宜请香灯法师代为处理,得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供佛。
殿内如有佛事,应视情况进入,以不妨碍佛事进行为原则。
1 礼拜须知
"礼拜"主要是对佛、菩萨、佛塔、长老、大德、法师等,表达敬意的行为。因对象不同,礼拜的次数、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兹略述要点如下:
礼拜的次数
一拜:用于顶礼长老、大德、法师。礼拜者虽说"顶礼三拜",但长老大德回说"一拜",或"问讯",或"不拜",学人皆应以服从为恭敬,
如法行礼。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问讯,礼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 拜佛时须三拜。
受戒回常住礼师拜祖时,须三拜。
初一、十五早课顶礼方丈和尚时,须三拜。
高寿祝贺时,圆寂后祭礼时,均可三拜。
九拜:僧众登坛受戒时,礼拜和尚、阿闍黎,或传法入法卷授记典礼时,法子拜师要九拜。
礼拜的场合
凡礼拜长老大德僧,应先禀明,并延请至佛殿内,或供有佛像、藏经之处礼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会客、斋堂用餐、禅堂打坐,或于公共场所、剃头、休息、睡眠、摄心经行、诵经拜佛时,均不宜礼拜。
若于路上遇见大德,先合掌为礼,说:"请大德到佛殿,接受学人礼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萨礼拜,再向大德顶礼。
拜佛可在"拜垫"上拜,拜人,彼此顶礼,在"地上"拜。(礼佛毕,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礼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则应一起礼拜,不可各自请求礼拜,增加大德受礼困扰。
注意事项:
陪同师长礼佛,不宜与师长并礼,当随师后远拜。
佛殿中央的蒲团是给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诸山长老专用,一般大众不宜用来礼拜,以示尊重。
礼佛时,应从容不迫、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宜急起急落。
礼佛时,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见有人礼拜时,不可从人前经过,以免干扰他人礼拜。
礼拜须合仪,若有不明白之处,可请教殿堂知客法师。
1 请法须知
礼请大德开示,应事先约定时间,不宜突然造访。
请求开示时,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对佛陀,不可虚伪妄语,不可谈论是非,不可东张西望、左右顾视,威仪要端庄慎重,衣履应整齐,随时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行仪,礼法要如仪,以表示对大德的敬意。
见大德,应问讯、合掌、正立,澄心谛听。要知道次第的坐处,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时应端正,不可倾斜倚靠。
问法宜简明扼要,不可噜苏或自说自话,更不可探问大德私事或故意问难。
不论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站立位置不可高过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隐处。
大德问话,必开口坦诚回答,答话时不可太大声或太小声,以能听到为准。
大德谈话时,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轻率插嘴,有失恭敬。
闻法时应细心聆听,行注目礼;闻法后应思惟法义,信受奉行。
闻法时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请教,但不宜表示怀疑或与大德辩论。
见有客来,不宜继续问法,亦不宜骤然离去,应听候大德招呼。
请益完毕,应至诚礼谢大德,听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导,方可离去。
1 挂单须知
"挂单"就是在寺院暂住一宿或数日。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挂单之前,应先联系时间,说明事由、人数等。
作息应依照寺方规定,不扰众清修,有事可请教知客法师。
寮房内应保持静肃,不可放逸自便。
僧众寮房不可擅自进入。
告假离去前,应先将寮房整理干净,恢复原貌。
离寺之前,须先向住持、当家或知客法师告假,不宜悄悄离去,以免寺方挂虑。
离去前应至大殿礼佛,告假赋归。
不得携回任何非赠与的结缘品。
借住寺院,叨扰常住,可随喜供养。
1 斋堂须知
过堂
按时随众用斋,不刻意回避、辞谢,勿令法师三催四请。
食前应先合掌供养,称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饭送进嘴里之前,依序发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捧碗进食应如龙吞珠,以箸挟菜当如凤点头。
要心怀感恩,食存五观,对食物不起喜恶之心,不皱眉嫌恶,不贪多挑好,不图口腹之欲。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
以碗就口,细嚼慢咽;碗盘筷匙不宜撞击作响。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离桌缘约一拳头之远,颈靠衣领,足放平,肘内收,不可跷腿交脚,东张西望。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姿态,肘臂不可张开,以免妨碍邻座。
热食不可吹气令冷。
食中有虫,宜密掩藏,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弹爪抓头、挖鼻耳洞;不得喷食触及邻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喷涕,应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应依序排队礼让,不可争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费。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谈笑,不边走边吃。
不私带小菜食用。
圆桌用餐
大众未到齐,不得先食(以坐满一桌为原则)。
取用菜肴,应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盘中随便翻择。
进食时,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挥动筷匙。
果核、残肴饭粒不可随手弃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时,应用牙签,并掩蔽为之。
用斋毕,应将桌面收拾干净,碗筷叠放整齐,并轻轻将坐椅放回。
主动参与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专人负责清洁,应向其道谢。
三、佛门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1 对出家僧尼的称呼
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者。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
师父: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如天主教对神职人员称神父。
大师:是大士、菩萨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专家的称呼。
和尚:一寺之长称和尚,是亲教师之意。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则称为和尚尼。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老"和尚。法弟当住持,则称"退居"和尚。
上人:学长、长老、大德、长者、平辈,皆可称之。
长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称之。
阿闍黎:即轨范师、模范师。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为弟子的楷模师,所以也称为导师。《五分律》载,阿闍黎有五种: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经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知客师:禅林中掌管迎送、应接宾客的僧众。
香灯师: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灯等工作的僧众。一般信徒进入殿堂,即有香灯师招呼执香、礼佛。
律师:指研读修习律藏的僧众。例如:僧佑律师、道宣律师、见月律师等。
论师:原指研究论藏的修行人,后指能造论以阐扬佛法者。有名的论师如:龙树菩萨、无著…
《寺院巡礼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