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

  何谓“观”

  就是能观之智。

  何谓“所缘”

  就是所观之境。

  何谓“缘”

  就是生识之助缘。

  何谓“论”

  就是能诠之文句。

  心法具有四缘,其概要如左:

  (1)因缘,“因”是生识之缘。每识之“种子”即为生每识之“亲因”,故名为“缘”。

  (2)增上缘,“增上”亦是生识之缘。如眼识除“亲因”之外,其余眼根、光明、空间、作意等,皆是生“眼识”之“增上缘”,故亦名为“缘”。

  (3)所缘缘,“所缘之境”,亦是生识之缘。盖心法为“能缘”,必有“所缘”之“境”,约色声香味触之本质,系第八识亲变之“相分”;前五识托之为“本质”,为“疏所缘缘”。若前五识托质自变之“相分”,方名“亲所缘缘”,本论专明此义。

  (4)等无间缘,“前后相续”,亦是生识之缘。不过是“心法”前后生灭相续耳。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诸”是代名词,即指凡夫、外道、二乘而言。就是说,在一切凡夫、外道、二乘的人中,有人想要用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来作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所缘缘”的,大概可分为三家:

  (1)执“极微”的人,以为“极微”有实在的“体”,所以能生起眼等识来。

  (2)执“和合”的人,以为“极微”的“和合相”,能带“彼相”,然后能生眼等识。

  这两家所执的都不合乎道理,是甚么原因呢

  颂曰:

  【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

  这是出颂,下面有长行释,此处先立一量,以明颂的大意:

  宗——极微非所缘

  因——彼相识无故

  喻——同喻如眼根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上面这首颂是说明“极微”不能作“所缘”的“境”,这长行里面解释得非常清楚。它的意思是这样:

  甚么叫做所缘缘呢

  做所缘缘的条件,就是说,“能缘”的“识”对“所缘”的“境”要具足下列两个条件:

  (1)要带彼“所缘境”的“相”。

  (2)所缘的“境”要有“实体”。

  如果能够合乎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做“所缘缘”,才能令能缘的“识”,托彼所缘的“境”而生起。但是外人所执的“外色”等“极微”本来是没有“实体”;纵然虽有实体,能生起前五识,有第一个条件,却又缺了第二个条件,就是容许有“缘”的意义,然而又没有了“所缘”的意义呀。因为那“极微”的“相”眼识上看不见,带不起来。这个道理你设若还不懂,我可以说一个譬喻给你听:

  譬如眼根——胜义根(神经)虽然是有“实体”,但是在眼识上,却没有彼眼根的形相,故不能为所缘。这样,你说的“外色极微”在眼等识上既然没有其“相”,就没有“所缘”的义了。

  【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实体无故,犹如第二月。】

  上面破了“外色”的“极微”,于前五识上没有其“相”,不能作“所缘缘”。下面再破“外色”的“和合”,于前五识也不能作“所缘缘”的道理。

  此颂先立一量:

  宗——和合无能缘。

  因——无实体故。

  喻——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

  【色等和合,于眼等识,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这长行的文义是解释前面那首颂的,它的意思是这样:

  外人所说的“和合”,在眼等识上虽然有和合的“粗相”,这“粗相”设若能够做“所缘”的境,然而没有“缘”的意义,这是甚么原故呢

  这就是因为前五识是“现量”,不分别大小、方圆、长短、名言、种类的“粗境”,并且和合是“假色”,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不可以“作缘”而“生识”呀。例如眼识错乱,所见天上有第二个月亮,是没有实体,这第二月当然是不能为缘而生识的。这样说起来,和合的“粗色”在眼等识上是没有“缘”的意义。所以知道,外人所说的两件事——“极微”、“和合”,对于所缘缘的条件是互相缺减一支,都不应理,即是:

  (1)“极微”有“缘义”,而缺了“所缘”。

  (2)“和合”有“所缘”,又缺了“缘义”。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具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己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

  (3)为“小乘”的人,看见别人两种外色(“极微色”及“和合色”)的主张,都被唯识家破了,他现在换过一个挽救的方法,他说,不是“极微色”,也不是“和合色”,是一种“和集色”,可以作五识的“所缘缘”。他的理由是:

  ①“和集色”不同“极微色”。

  ②“和集色”不同“和合色”。

  因为“极微色”是分散在虚空中,太微细了,看不见,故不能作“前五识”的“所缘境”。

  因为“和合色”是“假”的,并且是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虽可作“前五识”的“所缘”,而不能为“缘”。

  若是“和集色”,那是“缘”和“所缘”都有了。因为:

  ①“和集色”是以“极微”为单位,具足有“实体”,故能为“缘”。

  ②“和集色”是合集许多极微实体而成粗相为所缘时,能带“彼相”,故是“所缘”。

  前面所说过的话,还没有离开好久,大约不至于忘记吧

  “所缘缘”者,“要有实体,能带彼相”。现在“和集色”对于这两个条件都合上了,所以能做“所缘缘”。

  试看“唯识家”破他,说他这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怎样知道呢

  颂曰:

  【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

  此是颂文,先立一量如下:

  宗——和集非所缘。

  因——许极微相故。

  喻——如坚湿相等。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极微相故。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

  此段“长行”文是解释上面这首颂的,如何解释呢

  

  例如四大之坚湿暖动性,虽然是“实有”,但是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上,容许“前五识”有“缘”义,但却没有了“所缘”,为甚么道理呢

  因为眼等“前五识”亲缘不到坚湿等相,则识上无彼相。色、香、味、触等极微的“和集相”,就“前五识”也是缘不到的,故五识上也是一样,没有彼“和集相”,就是“极微相”,故只是“缘”而不是“所缘”呀。

  还有另一种人,他执着眼等的五识,而对于能缘极微诸“和集相”且复有各别的相状生起,颂曰:

  【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

  “瓶”是“花瓶”,瓶有瓶的形相。

  “瓯”是“茶杯”,杯有杯的形相。

  “等”是其他的种种形相。

  “觉相”是觉知这是瓶瓯之知觉。

  “瓶瓯等”是被觉相。

  “彼”是指小乘外道。

  “执”是执着。

  “应无别”是指极微一样无别。因为瓶瓯的形相虽有各别的不同,而能成的“极微”也是没有各别不同。

  “非形别故别”,不是因为“瓶”“瓯”形相各别,而“极微”也有分别,因为“瓶”“瓯”形相各别,是“假”而非“实”的。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物形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瓶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现在解释上面的颂文。“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这个“等”字是说“瓶”“瓯”的“极微”,是同等一样大的。所以说能成的极微,无论多少,而缘彼极微的知觉应当没有差别的。若说彼“瓶”“瓯”等物的形相各别,就说连“能知”的“觉相”,也有各别,这个道理也是不对的;因“瓶”等的形别但在“瓶”等假法上所有,“极微”是没有大小等各别的形相啊。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

  极微量等故;形别唯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故,故知别形,在假非实。】

  彼外人不应当执着“极微”也有差别的形相,甚么道理呢

  因为“极微”的微圆量是同等一样,所以形相各别,是由极微合成的。但是“假有”决非“实在”,如果将一个物体的形相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那原来的物体固然没有了,就是那原来物体的“观念”,即各别形相的“能觉”,也决定会舍去的。为甚么呢

  因为极微合起来时,不是能成“瓶”“瓯”等的极微,有甚么形量差别,舍去了极微的圆相了。所以知道,物体的形相差别是在“假”而非“实”。

  【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又要知道,一种物体有二种色,一是“形色”,二是“显色”;形色是“假”,显色是“实”。一种物体的各别形相是“假”的,为甚么呢

  因为如果把物形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原来物相没有了,其各别形相的观念知觉也一定是会舍去的。譬如一个瓶子,未打碎时,瓶的形状存在,人对瓶的观念也存在。若是把瓶子打碎了,立刻瓶的形状没有了,人对那瓶的观念也没有了。青、黄、赤、白显色实物就不同了,要把青色分析到了极微之时,青色还是有的,彼分别青的能觉观念也不能舍去。由此我们就知道,物的形相各别,是世间俗谛假法上有,不同青黄赤白等实色,也是实物。因这原故,作前五识“所缘缘体”的,决不是“外色”,这个道理能不赞成吗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

  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