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外道梵志执己邪计而传习,以为家教之比也。」(文)《会疏》云:「『更相瞻视』者,瞻仰他人邪见,视之雷同也。『先后同然』者,效先人迷执,后后传习也。」(文)
「转相承受,父余教令」者,《会疏》云:「自生邪见家,承父祖教令也。」《笺》曰:「累世相次转转承受,父乃余教令于子,子亦受父教而不违也。」净影云:「明子无知,受父邪言。」(文)
「先人祖父素」下别明,承受先祖邪见不改之,世间甚多此类。净影云:「『先人祖』下举父痴顽,成子无知。」(文)憬兴云:「『素』者昔也,『不为善』者无行,『不识道德』者无解。」(影同之)。
「身愚」等者,义寂云:「五情皆顽为『身愚』,六识悉昧为『神暗』,不虑未然为『心塞』,不察已更为『意闭』。」(文)今谓:身不作善事云「身愚」,心无知云「神暗」,邪见塞心不通云「心塞」,妄惑闭意门不开故云「意闭」,「心塞意闭」,朦胧不进善也。
「死生之趣」者所趣之果,「善恶之道」是能趣因也,于此因果理而自不能见之,心塞意闭故。复无他教解其惑者,故云「无有语者」,既无内外因缘,何时得改其邪,实可哀矣!
「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者,望西云:「《广韵》云:吉,利也,凶,祸也。《左传》云:吉凶由人。杜预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故曰吉凶由人也。庄子云:祸福生于得失,人灾由于爱恶。怪者,玄应云:怪,惊也。问:上文既云『素不为』,何作吉福?答:义寂云:『吉凶是因,祸福为报,以相对故双举,未必具作其吉福也。』(已上)私云:见他吉凶祸福竞作,不觉因是积善积恶,不知自身吉凶祸福皆酬前业,故云『无怪』,吉福幸庆未必修善。」(文)《会疏》依之。
笺曰:「夫吉者人之所欲,凶者人之所恶,祸者人之所避,福者人之所求。于斯爱恶之事竞诤作之,终日营营而曾不休,然无一怪此事何由如此者也,盖是不知吉凶祸福皆是依宿因也。」(文)此解稳当也。
三结过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
《吴译》云:「至于死生之道,转相续立,或子哭父,或父哭子,或弟哭兄,或兄哭弟,或妇哭夫,或夫哭妇,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得,教语开导,信道者少,皆当死生,无有休止。」(文)
《汉本》云:「至于生死之道转相续,颠倒上下等。」下同《吴译》,盖无「父哭」等文。
此中,初至「不可常保」明无常,「教语」已下示不信过也。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者,一云:《琳音》七十(十右):辞利反,《尔雅》:嗣,继也、续也、相继续也,立,成也。父子继成故云「嗣立」,父去子嗣立,展转相承,是为常道也。(望西、《会疏》)一云:「生死常道」等者,斯即死此生彼,相续不止,盖是生死常理也耳。「嗣立」乃相续之义也,非父子嗣立之谓,学者可知。(《略笺》)各据一义也。
「或父哭子」等者,望西云:「『哭泣』者,郭知玄曰:哭,空谷反,哀亡者之声。《广韵》云:哭,哀声也。无声出涕曰『泣』。」
「颠倒上下」者,憬兴云:「有说:少者早夭,老者后死,故云『颠倒』。不报上下,死之同然,故云『上下』。非也,今即『颠倒』者相错之义,『上』者上升,『下』者下坠,故五道相错,或升善趣,或坠恶趣,故云『上下』。(已上)今看文势,上云『父哭子』,下云『无常本』,明知只约眼前无常,不约后世,有义无失,但不次第亡名为『颠倒』,次第而亡名『上下』也。或前死名『上』,后死名『下』,前后不次故云『颠倒』。」(文)今谓:哭于顺死为「上下」,哭逆死名「颠倒」,无常迅速而不择老少顺逆,致此之患,故云「无常为根本」。
「皆当过去」等者,有为法四相,所移暂不留,哭者逝,所哭者逝,皆归无常,故云「皆当过去」。无常故不可久保护,何作常住想不惊,是以开导因果道理,而教语道之可求,然邪执相受,心愚神暗,无信之者,是以生死流转,无有止时,不信之过不亦大乎!
三意业造恶三:初总举伤叹:
如此之人. 朦冥抵突.不信经法.(语,《吴》)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解,《汉》)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座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初至「座之不得道」,《汉》、《吴》两本全同之,「当更」下异云「当更勤苦极,在于恶处生,终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伤。」(文)
初五句明愚迷无知,「痴惑」等下略举意三恶,「当更」下举苦报伤叹也。
「如此之人」者,指上不信人。
「朦冥」者,《玉》云:「朦,莫公反,有眸子无见也。」憬兴云:「蒙又作『朦』,蒙覆不明也。冥,暗昧无知也。」(文)《琳音》七十一(十一)同之。「抵突」者,《广韵》云:「抵,都礼反,角触也。亦作 同。突,陀骨反,触也,欺也。」《切韵》云:「抵,兽以角触物,突,冲也。」《说文》:「犬从穴中忽出,从犬在穴中,会意字也。」义寂云:「『抵突』者唐突,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已上)谓暗昧无知而不信经语也。
「心无远虑」者出《论注》,异译云:「各欲快意,心不计虑。」(文)欲得现世荣利以快其意,不远虑后世之苦也。
「痴惑」下明依意三毒而不得道也,先举痴者,痴为本故,依痴迷理,生瞋生贪,故痴心迷暗,惑著爱欲之境,不得勤修达道德也。
「迷没于瞋怒」者,举瞋毒也,愚暗无知,故于违境生瞋怒,而迷著沉没无由忘,犹如没溺深泥不能出之,故云「迷没于瞋怒」也。
「贪狼于财色」者,狼,兽名。《琳音》八(十二)云:「音郎,野兽也,北地沙漠多饶此兽,常居川泽穴处。《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额,高前广后,耳耸坠,口方,尾常垂下,青黄色或白色,甚有力,驴马人畜皆遭害。河上公《老子章句》:下士贪狼多欲。」(文)义寂云:「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已上)其财之与色,惟人之所欲而不可顿舍者,凡财色之妨道也莫大乎此焉!虽知者复易惑,何况愚人乎!由贪狼此财色,故不能得道也。
「当更」等者举其苦报,既由三毒不得道,故经历恶趣,受苦无穷,佛深所悲哀痛伤,故云「哀哉甚可伤」。
二别明中有三:一愚痴业,二贪欲业,三瞋恚业。此初也: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至于生死之义,《汉》、《吴》)更相哀愍.(哭泣)恩爱(转相)思慕.忧念结(赞)缚.(结恩爱绕续)心意痛著.迭(对)相顾恋.穷日(昼夜)卒岁.(缚碍,《吴》)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朦(闭塞朦瞑)闭塞.愚惑(交错)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汉》、《吴》两译大同之云云。
初至「无有解已」明痴迷深厚,「教语」已下明心为痴所昧,不能求正道也。
「父子、兄弟、夫妇」者,指恩爱之起处。「一死一生」者,存者、亡者更相哭泣也。六亲恩爱难离,思之慕之,别离忧念结胸,心痛意著,迭相顾恋也。
迭者,杜注《左传》:迭,更也。璞注《尔雅》谓更易也。(《琳音》十(六十六))
「顾恋」者,《苑音》二(八右)曰:「《广雅》:顾,眷也。」《琳音》五(十三)曰:「光卢反,《郑笺毛诗》云:回首曰『顾』,又曰:顾,视也、念也。《说文》:还视也。下力眷反,《考声》云:恋,思也。《史记》云:恋,慕念也。」
「卒岁」者,《应音》十(十一)曰:「卒,子律反。《尔雅》:卒,终也。李寻曰:卒事之已也。《切韵》云:尽也、既也。」谓终日年爱情结缚,不能解晓已也。
「教语道德」等者,以道德教谕,心愚不明,终不能开悟也。
「思想恩好」等者,恩爱情欲难离,心闭塞朦昏,为愚迷所覆,不能熟思决断世事行道德也。
「便旋至竟」等者,《琳音》三十二(十六):「《博雅》云:便旋,徘徊也。」(文)《左传》云:少集马还。《杜注》云:便施不能进也。谓徘徊爱欲之中而不进修道,终至大期,是以至年寿终不能得道也,如斯之徒莫之如何而已,实可哀矣!
二贪欲业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忩忩.无可憀赖.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忩务.
《汉译》云:「总猥愦扰,皆贪爱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世间忩忩,无可聊赖,尊卑上下,豪贵贫富,男女大小,各自忩务勤苦。」(文)《吴译》同之。
「总猥」者,《琳音》十六(七左)曰:「宗董反,《考声》云:都也、摄也。经作「摠」,俗字也。下乌贿反,浊也,《说文》曰:犬吠声。」憬兴云:「猥,恶也。」义寂云:「言『总猥』者,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猥』,谓愦扰俗事,非道人所为而从杂之谓『总猥』也。」(文)
「愦扰」者,《琳音》三十(初):「上回罪反,《方言》:愦,心烦也。《说文》:乱也。下饶少反,《广雅》云:扰扰亦乱也。《考声》:搅也,因此烦彼也。《说文》:烦也。」(文)祥云:「『总猥愦扰』者,正道心相烦多。」(文)谓凡世人之所为总是鄙猥之事,而愦闹扰乱,贪心散乱,唯贪求爱欲,是以惑道者多,得道者少。今时唯有惑道者,其悟之者千万人中曾无一人,嗟乎哀哉!
「世间忩忩」等者,忩忩,《说文》作悤或忩,《晋卫恒传》:匆匆不暇草。一本作「远远」,忩忩,急遽不暇也。
「憀赖」者,憀与聊同,《宋》、《丽》作「聊」,《汉》、《吴》两译亦作聊。聊,赖也,赖,依怙也。《方言》:此其计画无所聊赖。
「尊卑」等者彰上「世间忩忩」。尊卑、上下、豪富、男女悉忩忩营务世间不急之事,…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