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P5

  ..續本文上一頁乃外道梵志執己邪計而傳習,以爲家教之比也。」(文)《會疏》雲:「『更相瞻視』者,瞻仰他人邪見,視之雷同也。『先後同然』者,效先人迷執,後後傳習也。」(文)

  「轉相承受,父余教令」者,《會疏》雲:「自生邪見家,承父祖教令也。」《箋》曰:「累世相次轉轉承受,父乃余教令于子,子亦受父教而不違也。」淨影雲:「明子無知,受父邪言。」(文)

  「先人祖父素」下別明,承受先祖邪見不改之,世間甚多此類。淨影雲:「『先人祖』下舉父癡頑,成子無知。」(文)憬興雲:「『素』者昔也,『不爲善』者無行,『不識道德』者無解。」(影同之)。

  「身愚」等者,義寂雲:「五情皆頑爲『身愚』,六識悉昧爲『神暗』,不慮未然爲『心塞』,不察已更爲『意閉』。」(文)今謂:身不作善事雲「身愚」,心無知雲「神暗」,邪見塞心不通雲「心塞」,妄惑閉意門不開故雲「意閉」,「心塞意閉」,朦胧不進善也。

  「死生之趣」者所趣之果,「善惡之道」是能趣因也,于此因果理而自不能見之,心塞意閉故。複無他教解其惑者,故雲「無有語者」,既無內外因緣,何時得改其邪,實可哀矣!

  「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者,望西雲:「《廣韻》雲:吉,利也,凶,禍也。《左傳》雲:吉凶由人。杜預曰:積善余慶,積惡余殃,故曰吉凶由人也。莊子雲:禍福生于得失,人災由于愛惡。怪者,玄應雲:怪,驚也。問:上文既雲『素不爲』,何作吉福?答:義寂雲:『吉凶是因,禍福爲報,以相對故雙舉,未必具作其吉福也。』(已上)私雲:見他吉凶禍福競作,不覺因是積善積惡,不知自身吉凶禍福皆酬前業,故雲『無怪』,吉福幸慶未必修善。」(文)《會疏》依之。

  箋曰:「夫吉者人之所欲,凶者人之所惡,禍者人之所避,福者人之所求。于斯愛惡之事競诤作之,終日營營而曾不休,然無一怪此事何由如此者也,蓋是不知吉凶禍福皆是依宿因也。」(文)此解穩當也。

  叁結過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

  《吳譯》雲:「至于死生之道,轉相續立,或子哭父,或父哭子,或弟哭兄,或兄哭弟,或婦哭夫,或夫哭婦,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得,教語開導,信道者少,皆當死生,無有休止。」(文)

  《漢本》雲:「至于生死之道轉相續,顛倒上下等。」下同《吳譯》,蓋無「父哭」等文。

  此中,初至「不可常保」明無常,「教語」已下示不信過也。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者,一雲:《琳音》七十(十右):辭利反,《爾雅》:嗣,繼也、續也、相繼續也,立,成也。父子繼成故雲「嗣立」,父去子嗣立,展轉相承,是爲常道也。(望西、《會疏》)一雲:「生死常道」等者,斯即死此生彼,相續不止,蓋是生死常理也耳。「嗣立」乃相續之義也,非父子嗣立之謂,學者可知。(《略箋》)各據一義也。

  「或父哭子」等者,望西雲:「『哭泣』者,郭知玄曰:哭,空谷反,哀亡者之聲。《廣韻》雲:哭,哀聲也。無聲出涕曰『泣』。」

  「顛倒上下」者,憬興雲:「有說:少者早夭,老者後死,故雲『顛倒』。不報上下,死之同然,故雲『上下』。非也,今即『顛倒』者相錯之義,『上』者上升,『下』者下墜,故五道相錯,或升善趣,或墜惡趣,故雲『上下』。(已上)今看文勢,上雲『父哭子』,下雲『無常本』,明知只約眼前無常,不約後世,有義無失,但不次第亡名爲『顛倒』,次第而亡名『上下』也。或前死名『上』,後死名『下』,前後不次故雲『顛倒』。」(文)今謂:哭于順死爲「上下」,哭逆死名「顛倒」,無常迅速而不擇老少順逆,致此之患,故雲「無常爲根本」。

  「皆當過去」等者,有爲法四相,所移暫不留,哭者逝,所哭者逝,皆歸無常,故雲「皆當過去」。無常故不可久保護,何作常住想不驚,是以開導因果道理,而教語道之可求,然邪執相受,心愚神暗,無信之者,是以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不信之過不亦大乎!

  叁意業造惡叁:初總舉傷歎:

  如此之人. 朦冥抵突.不信經法.(語,《吳》)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癡惑于愛欲.不達(解,《漢》)于道德.迷沒于瞋怒.貪狼于財色.座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初至「座之不得道」,《漢》、《吳》兩本全同之,「當更」下異雲「當更勤苦極,在于惡處生,終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傷。」(文)

  初五句明愚迷無知,「癡惑」等下略舉意叁惡,「當更」下舉苦報傷歎也。

  「如此之人」者,指上不信人。

  「朦冥」者,《玉》雲:「朦,莫公反,有眸子無見也。」憬興雲:「蒙又作『朦』,蒙覆不明也。冥,暗昧無知也。」(文)《琳音》七十一(十一)同之。「抵突」者,《廣韻》雲:「抵,都禮反,角觸也。亦作 同。突,陀骨反,觸也,欺也。」《切韻》雲:「抵,獸以角觸物,突,沖也。」《說文》:「犬從穴中忽出,從犬在穴中,會意字也。」義寂雲:「『抵突』者唐突,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已上)謂暗昧無知而不信經語也。

  「心無遠慮」者出《論注》,異譯雲:「各欲快意,心不計慮。」(文)欲得現世榮利以快其意,不遠慮後世之苦也。

  「癡惑」下明依意叁毒而不得道也,先舉癡者,癡爲本故,依癡迷理,生瞋生貪,故癡心迷暗,惑著愛欲之境,不得勤修達道德也。

  「迷沒于瞋怒」者,舉瞋毒也,愚暗無知,故于違境生瞋怒,而迷著沈沒無由忘,猶如沒溺深泥不能出之,故雲「迷沒于瞋怒」也。

  「貪狼于財色」者,狼,獸名。《琳音》八(十二)雲:「音郎,野獸也,北地沙漠多饒此獸,常居川澤穴處。《說文》:狼似犬,銳頭白額,高前廣後,耳聳墜,口方,尾常垂下,青黃色或白色,甚有力,驢馬人畜皆遭害。河上公《老子章句》:下士貪狼多欲。」(文)義寂雲:「狼性多貪,故多貪者謂之『狼』,如狐性疑謂之『狐疑』。」(已上)其財之與色,惟人之所欲而不可頓舍者,凡財色之妨道也莫大乎此焉!雖知者複易惑,何況愚人乎!由貪狼此財色,故不能得道也。

  「當更」等者舉其苦報,既由叁毒不得道,故經曆惡趣,受苦無窮,佛深所悲哀痛傷,故雲「哀哉甚可傷」。

  二別明中有叁:一愚癡業,二貪欲業,叁瞋恚業。此初也: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至于生死之義,《漢》、《吳》)更相哀愍.(哭泣)恩愛(轉相)思慕.憂念結(贊)縛.(結恩愛繞續)心意痛著.疊(對)相顧戀.窮日(晝夜)卒歲.(縛礙,《吳》)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昏朦(閉塞朦瞑)閉塞.愚惑(交錯)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漢》、《吳》兩譯大同之雲雲。

  初至「無有解已」明癡迷深厚,「教語」已下明心爲癡所昧,不能求正道也。

  「父子、兄弟、夫婦」者,指恩愛之起處。「一死一生」者,存者、亡者更相哭泣也。六親恩愛難離,思之慕之,別離憂念結胸,心痛意著,疊相顧戀也。

  疊者,杜注《左傳》:疊,更也。璞注《爾雅》謂更易也。(《琳音》十(六十六))

  「顧戀」者,《苑音》二(八右)曰:「《廣雅》:顧,眷也。」《琳音》五(十叁)曰:「光盧反,《鄭箋毛詩》雲:回首曰『顧』,又曰:顧,視也、念也。《說文》:還視也。下力眷反,《考聲》雲:戀,思也。《史記》雲:戀,慕念也。」

  「卒歲」者,《應音》十(十一)曰:「卒,子律反。《爾雅》:卒,終也。李尋曰:卒事之已也。《切韻》雲:盡也、既也。」謂終日年愛情結縛,不能解曉已也。

  「教語道德」等者,以道德教谕,心愚不明,終不能開悟也。

  「思想恩好」等者,恩愛情欲難離,心閉塞朦昏,爲愚迷所覆,不能熟思決斷世事行道德也。

  「便旋至竟」等者,《琳音》叁十二(十六):「《博雅》雲:便旋,徘徊也。」(文)《左傳》雲:少集馬還。《杜注》雲:便施不能進也。謂徘徊愛欲之中而不進修道,終至大期,是以至年壽終不能得道也,如斯之徒莫之如何而已,實可哀矣!

  二貪欲業

  總猥愦擾.皆貪愛欲.惑道者衆.悟之者寡.世間忩忩.無可憀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忩務.

  《漢譯》雲:「總猥愦擾,皆貪愛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世間忩忩,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豪貴貧富,男女大小,各自忩務勤苦。」(文)《吳譯》同之。

  「總猥」者,《琳音》十六(七左)曰:「宗董反,《考聲》雲:都也、攝也。經作「摠」,俗字也。下烏賄反,濁也,《說文》曰:犬吠聲。」憬興雲:「猥,惡也。」義寂雲:「言『總猥』者,非其事而事之謂之『總猥』,謂愦擾俗事,非道人所爲而從雜之謂『總猥』也。」(文)

  「愦擾」者,《琳音》叁十(初):「上回罪反,《方言》:愦,心煩也。《說文》:亂也。下饒少反,《廣雅》雲:擾擾亦亂也。《考聲》:攪也,因此煩彼也。《說文》:煩也。」(文)祥雲:「『總猥愦擾』者,正道心相煩多。」(文)謂凡世人之所爲總是鄙猥之事,而愦鬧擾亂,貪心散亂,唯貪求愛欲,是以惑道者多,得道者少。今時唯有惑道者,其悟之者千萬人中曾無一人,嗟乎哀哉!

  「世間忩忩」等者,忩忩,《說文》作悤或忩,《晉衛恒傳》:匆匆不暇草。一本作「遠遠」,忩忩,急遽不暇也。

  「憀賴」者,憀與聊同,《宋》、《麗》作「聊」,《漢》、《吳》兩譯亦作聊。聊,賴也,賴,依怙也。《方言》:此其計畫無所聊賴。

  「尊卑」等者彰上「世間忩忩」。尊卑、上下、豪富、男女悉忩忩營務世間不急之事,…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