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衆惡.甚爲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
《漢本》(第四初)雲:「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于是世能自製心正意,身不作惡者,是爲大德善,都爲八方上下最無有比。」(文)《吳本》(下十六右)同之,但「都」字下有「有一輩」叁字爲異耳。
上來廣舉世人造惡勸出離,以求願往生也。自下第叁善惡對明勸修善,此乃承上「世人薄俗」已下文勢以明現當殃苦非輕,蓋爲回心求往而已。此中有叁:初略辨,次廣說,後結說。(「佛告彌勒,吾語」已下)初略辨亦二:一歎此修善,二述其所以,此其初也。
「汝等能于此世」者,舉修善難成處,即此五濁惡世也,對他方無濁之處。
「端心正意,不作衆惡」者,正修善舍惡也。嘉祥雲:「『端心正意』者明其持戒等。」義寂雲:「其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下「正心正意」釋亦同)偏約出世者未可。今謂:舍虛非行是實名曰「端心」,去邪僞行真正謂爲「正意」,舍惡行善說雲「不作衆惡」。
「甚爲至德」等歎也,「至德」歎難爲能爲,人中之最勝。《論語》曰:「泰伯可謂至德。」此約通途。若約爲得大利之人,無上德香熏發叁業是名「至德」,即至德尊號雲雲。(此有淺深,世間爲淺,出世爲深。又自力爲淺,他力爲深。約此經本意,名號爲至德。然此文意通含世出世、自力他力。)
斯人世間之希有,故雲「無倫匹」。
此文一往外製內防唯在通門,內美外溢必兼別門,自下文相須知此意也。
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爲惡.易可開化.
二述其所以
《漢本》雲:「所以者何?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皆自然作善,不大爲惡,易教化。」(文)《吳本》全同。
此明諸佛國易作善,此濁世難作善,故在此界作善者可謂最勝希也。淨影雲:「舉易顯難,成此爲勝。」(文)《法積經》五十八(十四)雲:「于他方佛土修千萬億善,不如在此界作一善。」此意也。又此經下結說文雲:「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土爲善千歲。」
今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爲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次廣說中有叁:一總標,二征起,叁列釋。此初也:
總標者,總標佛化意也,《漢》、《吳》兩譯其意同今經。言佛化意者,佛作佛此五濁惡世,處此劇苦之處,教化剛強難化衆生,令舍五惡痛燒,獲五善福德,實佛意無極大悲,不可不感戴也。
「令舍五惡」等者明所難,「令持五善」等者明其所得。
淨影雲:「『令持五善』,所謂五戒,翻前五惡。『獲其福』者,由持五戒,于現在世身安無苦,翻前五痛。『度世長壽,泥洹之道』者,後生彌陀國,終得涅槃,翻上五燒。」(憬興同之)
又嘉祥雲:「『令持五善』者,順教修行。『獲其福德』者,舉遠(長壽泥洹)近(福德度世)二果,成其行也。」
又義寂雲:「所得果中,長壽爲華報,涅槃爲正果。」
峻公用淨影意。今謂:「令持五善」句自含世間、出世、佛、凡等善,故其獲益亦從差別,謂「獲其福德」者世間益,「度世」等者出世益。于中「度世」者方便益,雖其化土,猶免叁界輪回,故曰「度世」。「長壽泥洹」者真實益,上文雲「可獲極長生」等。亦名安養妙果爲泥洹,今文長壽即泥洹也,不生不滅義故。下文雲「上天泥洹」,此經攝人天,說爲五惡趣,則知「上天」者天中天,即佛果義,「長壽」、「上天」言異意同。今文意謂:若持世善,得其福德世間果;若修出離善,其凡夫善僅得度世入于化土;若智慧明達修佛陀妙善者,必入真土,與佛同證不生不滅常樂,從淺(世間)至深(出世),獲其利益而不空過,故雲「獲其」等。下皆效之。
二征起
佛言.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漢》、《吳》兩譯具雲:「佛言:何等爲五惡,何等爲五痛,何等五燒」等,今經略「何等五惡」句,此與次文影略互顯。
初叁句征痛燒苦之相,「何等消化」就五惡問所離所得。「佛言」二字明佛自問自征。何故自問自征耶?《禮贊》雲:「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文)准知非佛世尊者不能知我等罪根深重微細,故佛自問自答也。自下明五善五惡。
《要解》雲:「世尊自說之似人天教,此教谕劣機者也。說之意有二:一爲未熟機作成熟因,(峻雲:「調機趣信之弄引等。」)二爲已熟者作護身誡。當流教王法爲本、仁義爲本者本此。言王法牢獄不肯畏慎,言不仁不順,無義無禮,朋友無信等,故不可向他世典求也雲雲。」
今按:自下約五濁衆生明造十惡,彌陀本願攝此等機故,此是彰第十八願成唯除五逆謗法之故,此明除逆謗已外皆攝之義。(是一)又善惡對明以明止惡修善之義。此從「叁輩文」而出,叁輩通十方佛國,故不說造惡。此五濁世多造惡少修善故,對此界叁輩之機說止惡修善,至于此與九品之機類相通。(是二)
又論五惡五善體者,(諸師不同)淨影、嘉祥、憬興:殺、盜、淫、妄、飲酒爲五惡,五戒治之爲五善,望西、《略箋》並從之。
又法位意五攝七支,身叁爲叁,口四爲一,及飲酒。峻公用此義。
義寂存二義:一義同淨影。一義雲:身業叁惡以爲初叁,口業四惡合爲第四,意業叁惡合爲第五。(《梵響》初四惡同之放逸不雲雲)
今按:後義能符經文,終南釋意亦同之,何以知然?《觀念法門》(二十五右)雲:「釋迦出現,爲度五濁凡夫,(經雲「今我于此作佛」等,又雲「今我于此世間作佛等。」)即以慈悲(經雲「佛言:我哀愍」等)開示十惡因、(即五惡也)報、(即五痛也)果、(即五燒也)叁途之苦(自然叁途無量苦惱),又以平等智慧(佛智不思議法門)悟入人天,(經雲「諸天人民」等)回生彌陀佛國,(「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皆兼回生意)諸經頓教,文義曆然。(此指淨土叁部,〈定善義〉雲:「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德等」,此例也。今經「雖一世勤苦」等,《觀經》雲「若有衆生具叁心者必生」等,《小經》「一日七日稱名即生」等。)據此指南,攝于十惡,說爲五惡,上約叁業門,此處承其文勢,攝爲五惡,五惡即十惡業道。《法事贊》下忏十惡罪竟結雲:「此十惡攝一切惡盡,今忏悔十惡罪者,即忏一切罪盡,應知。」(文)依此等釋意,義寂後義甚爲允當,思之。
五惡是因,叁業十惡爲體,痛燒是果。淨影雲:「造此五惡,于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爲『五痛』。以此五惡,于未來世叁途受報爲『五燒』。」(憬興同之)此五痛爲現世報者非也,經文節節雲「痛不可言」,皆屬來苦故。
義寂曰:「痛爲華報,燒爲正果。」(文)
法位雲:「痛地獄苦,燒者苦具。」(文)此義未可,如興所破。
嘉祥雲:「『五痛五燒』者明其苦果,由惡故燒,由燒故痛。」(文)此痛燒約未來,爲獄火所燒爲華報,痛苦爲正果。
今明一解,痛謂痛苦,燒者約喻,經雲「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故。問:善惡衆多,何故說五惡五善耶?解雲:雖如來智慧海深廣而說五智,此經顯五智法門,以佛智法門治衆生罪惡故。罪惡雖無量,而攝爲五惡,爲佛五智所治,故說爲「五」,如由刀製鞘。今五惡攝爲叁業,此之叁業造十惡,是爲展轉五道之根也。然論善惡二性而後可知五善五惡,《觀念法門》中明善性人、惡性人,性者習以成性,《愚禿鈔》引論本願所被機性,就善機有二種(定機、散機),又有傍正(菩薩、聲聞、緣覺爲傍機,人天爲正機);就善性有五種(善性、正性、實性、是性、真性);就惡機有七種:十惡、四重、破見、破戒、五逆、謗法、闡提;就惡性有五種:惡性、邪性、虛性、非性、僞性。由此言之,叁輩九品乃是善惡類也。今經五善五惡者五濁凡夫,無始已來數習成善惡二性,故發善惡,造善惡二業,從本自性得五惡性、五善性人也。
佛言.其一惡者.
已下佛自開示五惡五善,自分爲五,其第一段中亦有二:初明惡者,後明善。初惡之中先舉、次辨、後結。
今「佛言其一惡者」一句,初先總舉第一惡也,然惡中具有舉、辨、結。善中有辨、結,無總舉文者何耶?謂以惡爲標者,以明此世惡爲本故,翻此惡爲善,故善無總舉文。其一惡者正在殺生,兼攝余惡,應知。衆罪中殺生最重,故十惡業中殺生爲初,一切衆乃至蜫蟲無不惜命故。《序分義》(叁十二)雲:「言慈心不殺者,此明一切衆生皆以命爲本,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爲護命也。經雲:『一切諸衆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爲喻。』(《涅槃經》、《摩诃摩耶經》上(七)、《智論》二十四(二右)引)即爲證也。言修十善業者,此明十惡之中殺業最惡,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以之相對也。」(文)
《箋》曰:「天臺曰:今言殺斷他命故,五陰相續有衆生,而今斷此相續,故雲『殺』也。《大經》雲:遮未來相續名之爲『殺』,道俗同製,如五戒八戒之類也。嗟夫!世人或爲口腹,或爲活計,遊獵山林,釣網河海,恣造殺業,不顧其罪,爲助自身,強奪他命,人心何在!身後燒苦可不懼乎!」(文)
諸天人民.蠕動之類.
二辨中有四:一明造罪之類,二正明造惡,叁廣明造惡過,四明痛苦。此初也:
《漢本》雲:「諸天人民,下至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文)《吳本》同之。
初殺生者非唯人民,通及蜫蟲類,爲能造,故雲「蠕動之類」,余惡不言之。
欲爲衆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疊相吞噬.
《漢本》雲:「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自相殺傷,更相食啖。」(文)《吳本》同之。
二正明造惡
初二句明造惡,…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