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P3

  ..續本文上一頁唯是自作自受,故雲『自然』。」(文)此釋太好,「故有」二字望于造罪者言之。

  「極刑」者,五刑中大辟是也。《應音》二十一(二十六):「下胡經反,刑,罰罪也。《易》曰:刑,法也,並爲刑法也。」

  「轉貿其身,改刑易道」者,貿,《琳音》十五(四右)曰:「莫候反。《爾雅》:貿,市也。顧野王雲:交易也。《字統》:從貝,卯聲。」

  今按:自然叁途苦顯「後世尤深尤劇」句,「轉貿其身」等顯上「入其幽冥,轉生受身」句,謂轉人身更貿叁途五蘊雲「轉貿其身」;變人間形成畜生等形,易人趣成叁惡趣,雲「改形易道」。《箋》「改人中五刑換镬湯爐炭苦,易王道常道爲閻羅呵責也」者非也。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者,叁途壽命長短不同,八大地獄壽量亦各異,鬼畜亦爾,彼雲「或長或短」,如《增一阿含》、《俱舍》等。

  「魂神精識自然趣之」者,《箋》曰:「『魂神』謂人死陽氣也,與魄(《說文》:魄,陰神也。)對,魂魄一身之精,隨神出入,魂魄合則生,離則死。《儀禮注疏》:『出入之氣謂之魂,耳目聰明謂之魄,死者魂神去離于魄。』又《淮南子》:『天氣爲魂,地氣爲魄。』(此世教所出也)『精識』者,《楞嚴》曰:『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覺者。』長水雲:『第八棃耶于諸識中最極微細,名爲識精』。今謂:世教魂神即是吾教精識,雖並舉之,其體不異,學者可知。『自然趣之』者,第八總報識所引業而自趣其處,非依乎他也。」(文)此釋好矣。《會疏》中有魂名「魂神」真異熟總報之主名「精識」者似鑿矣。《貫思義》雲:「氣血精爽之名。」(文)

  「當獨值向」者,自業自得,獨自值向其處也。

  「相從共生」者,一雲:唯有惡業相從共生彼苦處,故有獄中羅刹苦具等;(《箋》初義)一雲:今世所殺者相從後生共生一處,報怨獨有能殺之人,值向其怨而非余,故雲「當獨值向」等。(《箋》後義,《會疏》同之)或可,《漢》、《吳》兩本于「自然入趣」與「當獨值向」之間有「受形寄胎」之句,由此言之,魂神獨自趣向苦處,神識與形相與身共生雲「當獨值向,相從共生」也。

  「更相報」等明能殺所殺生生同出,世世互報怨恨,展轉無由斷絕。

  「殃惡未盡」等者明殃惡相續無有盡期也。

  「展轉其中」等,僅由今世造罪,于無量劫展轉叁途勤苦中,無有解脫苦之期,其痛苦尤劇,不可以言述也。

  「天地之間」下明因果必然不違。

  「天地之間」者,舊解雲:暫約世教而言之,即叁界之間也。(《箋》)又乾坤之間卓針之地未無是事。(峻公)今謂:上從天上善處,下至地獄惡處,皆無非因果當然,故雲「自然有是」也。

  義寂雲:「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義同影響,然此經多言『自然』者,爲顯因果決定法爾。」(已上)

  「雖不即時」者,《漢》、《吳》兩本雲「雖不臨時卒暴應時」等,准解,造業時雖不即時受報,而時至則卒然果報應至無有違,故雲「卒暴應至」。

  憬興雲:「『卒暴』者怱也,『會當』者必也,『歸之』者至也。」(文)謂善惡業則善惡報必至,此乃自然之道理也。又可,「不」字至「應至」,謂造惡時無明所覆,不知來報,故思不即時應至,然善惡之道不違,必當善惡報應至,喻如暗夜書記不見而文字現然。

  是爲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叁結文

  《漢》、《吳》兩本初二句全同之,下叁句雲:「勤苦如是,愁毒呼嗟,比如劇火,起燒人身。」(文)

  淨影雲:「『譬如』已下喻顯前燒相。」此釋爲得,《祥疏》未詳也。

  今謂:此文在結文,喻顯前燒相,由此思之,感異熟苦果爲「痛」,劇苦尤愁難堪名「燒」也。

  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

  二明一大善中有二:初辨,後結。辨中亦二:一作善,二受報。此初明作善也:

  《漢》、《吳》兩本同之。

  「人能于中」者,若人于此五濁造惡世界也。

  「一心製意」等者,下「獨」字回于此,可見。舉世皆造惡,吾不共彼,獨調叁業,故雲「獨」。「一心製意」者製意叁,「端身正行」者含身叁口意,「作諸善」者行善,「不爲衆惡」是止善也。

  依淨影等意,翻對前惡,持殺生戒雲「獨作諸善」。今謂:「諸善」言通含世間出世諸善,于出世善暗含無上大利功德。若約爲得大利之人,如〈散善義〉雲:「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起善叁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文)祖師《本書》等高判可以並按耳。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二明受報

  《漢》、《吳》兩本全同,但「度世」上有「長壽」二字耳。

  依淨影等意,「獲其福德」者,現生得福報,此乃翻對前「痛」。「度世上天」者,後世得天上報,「泥洹之道」,得出世妙果,此二翻對前「燒」也。《略箋》、《會疏》等並依之。

  今謂:「獨作諸善」中自含世出世凡佛等善,故其獲益亦從淺(世間)至深(出世)。「獲其福得」者世間益也,「度世」等者出世益。于中「度世」者度脫叁界輪回,故化土益也。「上天泥洹」者亦雲「長壽洹泥」,言異意同,故知真實益,與佛同涅槃證果,如上所辨,下皆效之。

  是爲一大善也.

  後結文

  《漢》、《吳》兩本亦同之。

  佛言.其二惡者.

  第二段中有二:一明二大惡,二明二大善。初中有叁:初舉,次辨,後結。此先舉也:

  依淨影等意,明偷盜戒之所對治。今不然,于十惡中舉身業偷盜,余惡從之。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與而取爲偷盜,下雲「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故。

  義寂雲:「宗辨劫盜,兼舉余惡,以成盜過。」又引《律藏》五種盜心合今經文:一黑暗心取,謂于理教非義而取,今經「都無」已下是也。二邪心取,謂心無實欺惑而取,今經「任心」已下是也。叁曲戾心取,謂無正直恨戾而取,今經「或時」已下是也。四常有盜心取,今經「常懷」已下是也。五恐怯心取,今經「邪心」已下是也。(望西、《略抄》所引)

  前明無仁慈,今雲無義理,第叁惡雲無禮,第四惡雲無信,第五惡雲無智,五常五惡自在此中備矣。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

  次辨中四:一明造惡之人,二正明造惡,叁明其過失,四明後痛苦。此初也:

  《漢本》雲:「世間帝王,長吏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文)《吳本》全同。

  造惡人中,「世間人民」通舉,不但人民,帝王、長吏等皆攝此中。「父子兄弟」別舉其親屬也。

  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賢謗善.陷入冤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僞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爲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诳.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二正明造惡

  初二句示偷盜起所由。

  「義理」者,《禮記》雲:「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父子、兄弟、夫婦有義理爲禮之文。

  「法度」者,《孝經》雲:「製節謹度。」《孔注》曰:「度者其禮也。」守五常禮義爲順法度,盜竊之人無其義理,不順禮法,故恣作偷盜。

  《漢》、《吳》兩本雲:「略無義理,不從正令。」(文)

  憬興雲:「度者量也,則也。更相盜竊,故無義理,非理求財,故不順法軌。」(文)

  「奢淫」等明盜所以。《漢》、《吳》雲:「奢淫憍慢,各欲快意。」(文)

  法位雲:「不勒貪心名『奢』,耽財樂得名『淫』。」(憬興同之)奢,《說文》:張也,又侈也。《應音》二(二十叁)雲:「《爾雅》:男女不以禮交曰『婬』。」《戒疏》二上曰:婬是耽滯專固爲名,故俗中『婬』字隨相以釋。水邊『 』者爲邪咎過,女邊『 』者爲邪私,故字兩列各有其義。滯雨多者名爲雨淫,滯書多者名爲書淫,故皇甫士安讀書叁年,經時不知春秋,乘馬不知牝牡,即其證也。故滯于色名爲色婬,即此婬者亦名爲荒,故《書》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其證也。言此比丘性無正慧,隨塵封附迷著深結,名之爲『婬』。」(文)今耽滯之義也。

  「憍」謂憍慢,「縱」謂放縱,男女相共奢憍過度,縱放無限,只掠取他物,以欲快己意,故雲「各欲快意」也。

  「任心自恣」下正明劫盜。

  《箋》曰:「一任己惡心之所欲,故雲『任心』;自恣作惡,故雲『自恣』。經曰:乃至一針一草不得故盜,何矧更劫多物哉!」

  「更相欺惑」者,《漢本》雲:「更相欺調,殊不懼死。」(文)欺,《說文》:詐也,又謾也,陵也。《孔注尚書》曰:「君臣以道相正,下民無有相欺诳幻惑。」(文)

  「上下父子」等,相欺诳幻惑而恣己惡也。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者,心念邪惡,口言正善,內外龃龉,表裏乖角,共是詐僞無實也。

  「侫谄不忠,巧言谀媚」者,《漢本》雲:「侫谄不忠,谀媚巧辭,行不端正。」(文)《應音》四(叁右)曰:「侫,奴定切,谄媚也。《說文》:口材也,亦德之稱也,字從女從仁雲雲。」谄,《琳音》十九(十一)曰:「醜染反,《易》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 。何休曰:谄,侫也。《鄭注禮記》曰:谄謂傾身以自下也。」(文)

  憬興雲:「口出善言,心懷惡計,故雲『侫』。覆藏自性,故雲『谄』。爲行無信,故雲『不忠』。」(法位大同)

  「巧言谀媚」者,《論語》:「巧言令色,鮮于恥矣。」巧口令色,谄谀曲媚雲「巧言谀媚」。《孔注尚書》雲:「谀亦谄也。」《蒼颉篇》雲:「谄,從人意也。」

  「嫉賢謗善,陷入怨枉」者,《廣韻》雲:「枉,纡往反,邪曲也。」義寂雲:「怨枉者侵犯也。」興雲:「枉者橫也。」《箋》曰:「嫉忌賢士,憎謗善人,令彼賢善…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