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意下至昆虫皆同。
「强者伏弱」者,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无仁慈者名「强者」,作杀故。
「转相克贼」者,憬兴云:「克者杀也,贼者害也。」(文)《左传》:「杀人不忌为贼。」《说苑》:「雀取蟷螂,人亦取雀,此转相贼害也。」
「残害杀戮」者,《苑音》四(八)曰:「《颜注汉书》曰:残谓多所杀戮也。《苍颉篇》:残,伤也。」《琳音》十一(十八)「《广雅》:残,灭也。」害,《琳音》四十一(三):「害,贼也、伤也。」戮者,《琳音》十五(二):「《贾注国语》:戮,杀也。《考声》:刑也。」《笺》曰:「损害不及致死谓之『残害』,正夺他命云『杀戮』也。」
「迭相吞噬」者,《应音》廿三曰:「吞谓不嚼也。《说文》:吞,咽也。《广雅》:吞,灭也。」《琳音》十六(八右):「噬,时制反,王弼注《易》:噬,啮也,亦食也。」(文)如蜍吞蚯蚓,蛇亦噬蜍,故云「迭相」。《覈性赋》云:邻国乡党务相吞噬。《类书纂要》云:互相吞噬。噬,咬也,犹更相毒害也。义寂云云。
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匃孤独.聋盲瘖痖.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汉本》云:「不知为善,恶逆不道,受其殃罚,道之自然,当往趣向,神明记识,犯之不贳,转相承续,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人,(故,《吴》,今谓「又」字乎?)有聋盲瘖哑、愚痴弊恶,下有尪狂不及逮之属,其(故,《吴》)有尊贵(卑,《吴》)豪富,(贵,《吴》)高才明达,智慧勇猛,皆其前世宿命,为善慈孝,布恩施德故。」(文)《吴本》同之。
自下三明造恶过失,此中亦二:初明顺生业,后明现报业。此初也:
《会疏》云:「此一段见现在果,令知过去因。『不知』等二句总指过去恶因,『后受殃罚』等者,对过去故以现在为后受云云。」
今谓,「不知」至「犯者不赦故」明现在恶因,「后受殃罚」,必可趣向于恶趣,「神明记识」不赦故,是非指过因也。「贫穷」下举其等流果显异熟苦果,「尊贵」下举修善报以显来世苦报由今世恶业。
初中,「不知」等二句准《汉本》但是明好杀恶逆无道,非指过去因也。
「后受殃罚」者,明杀生业之后报,故云「后受」。《广韵》云:「殃,祸也,罚,罪也。」
「自然趣向」者,自作业,自趣向三途,自业自得,故云「自然趣向。」《觉经》云「当往趣向」,即向要趣也。
「神明记识」等显后受等由。「记识」者,《麟音》五(六左)曰:「上居吏反,《释名》曰:记,识也。下支义切,音至,记也。」
嘉祥云:「『神明记识』者,名籍先定不蹉跌也。一切众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录其名籍,奏上天王。地狱亦然,一月六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三日、廿九日、三十日),一岁三覆(正、五、九月各一日),一载八校(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名八王日),使不差错故,有犯者不赦也。」(已上)同生、同名出《华严》四十五。(《行愿品》第二(十一纸)同)《辨正论》一(廿三)云:「今人左右肩上有左右神,左神男,右神女,男神疏善,女神疏恶,先前一日夜半上天校定罪福,各自求功,争了罪福,毛发不差。如来大悲,为拔彼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文)月六、三覆、八校出《五戒经》。
然憬兴破嘉祥云:「此恐非也,业感起非神所堪,今即还同精神克识,以种子识功能不亡名『记识』。」(已上)
望西云:「此破恐当,破彼等经说,业感亦非神所堪者,经不可说,故当知双有内熏、外记之二种也。今约外记故云『不赦』,下文或云『天神克识,别其名籍』,或云『著于人鬼』,并外记故。赦者,《广韵》:赦,宥也。」(文)
义寂:「所化善恶非但自识内熏,天神外记,记在二处,安有赦乎!」(已上)
今谓,云「神明记识」、「又其名籍记在神明」等,并非唯识所谈也。
「有贫下贱」等举等流果、增上果明杀业余殃现如是,若据杀业所招,先堕三途,后生人中,招多病短命聋盲等,所言贫穷乃是盗业所招。今按杀业不必唯杀,或为盗作杀,或有毁呰而杀,或有慢而杀,故举此等流增上果为杀业之余残,今现所知,故举示耳。
「乞匃」者《应音》三(五右)曰:「《苍颉篇》:匃,乞行请求也。《通俗文》:求愿曰匄。字体从人从亡,言人有亡失,则行求匄也。
「孤独」者,《孟子》: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应音》、《说文》、憬兴等)
「聋盲」者,《琳音》一(九)曰:「聋,禄东反。《左传》云: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预曰:聋,暗也。《说文》:无闻也。」(文)《大论》八(十六)明今世因缘,如《音义》引。盲者,《说文》:目无童子。
「瘖痖」者,《应音》七(十左):「瘖,不能言。《埤苍》:痖,亦瘖也。」《琳音》一(九右)云:「痖,鸦贾反。《考声》云:不能言也,按痖人虽有声而无词。《说文》阙。(痖与瘖音别义同,故《说文》存瘖阙哑)《古今正字》:痖,瘖也。」《大论》八(十七)明先世因缘,如《音义》引。
弊亦恶也。
「尪狂」者,《琳音》十六(七右)曰:「枉王反,正体作 ,象形,今俗用加王作『尪』,形声字也。《韵铨》:尪,弱也。《通俗文》:短小曰尪,《说文》:跛曲胫也。徐曰:一足跛曲。」狂,兴云:「其亡反,变性意也,又乱也。」
「不逮之属」者,逮,《尔雅》:及也,或作「迨」。义寂云:「触事在人后名『不逮』,此即不及人类之卑贱者也,此等丑报皆是等流增上果依前世杀业而所感残殃也。」
「又有尊贵」下举善果由宿世修善而显来世恶报由今世恶业,如《会疏》释。师说曰:「『贫穷』已下含上卷帝王乞人比校以明,是知五恶说启基于上卷者,可见。」
后明现报业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见事.
《汉本》云:「有官事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作恶入法,受其过谪,重罚致剧,求望解脱,难得度出,今世有是目前现在。」(文)《吴本》亦同。
净影、憬兴等此段以为现在痛苦,望西、《略笺》等诸家皆从之,今不用之,此举现报显杀业过,以痛烧俱未来苦故。
「世有常道」等者,义寂云:「《五戒经》云:『三千之罪,生属五刑,死属五官。五刑者:一者劓膑刑,正法五十,其属五百,是木刑也;二者墨刑,正法百,其属千,是火刑也;三者割刑,去人枝干,正法百,其属千,是金刑也;四者大辟刑,正法二十,其属二百,是水刑也;五者宫刑,正法三十,其属三百,是土刑也。合于三千,三千之罪皆属五刑,五刑属五官,五官分治属于五戒。』按:生属五刑者即是此中所说『五痛』,死属五官者即是『五烧』,以五刑治犯者名为『王法』,犯初恶者即受木刑,即五百五十罪,故云『为恶入罪受其殃罚』。」(已上)
望西云:「彼经所说与《孝经》异,《孝经》云:『子曰:五刑之属三千。注曰: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其三千条,墨辟之属千,刻其颡墨之也;劓辟之属千,截其肌也;剕辟之属五百,断其足也;宫辟之属三百,割其势也;大辟之属二百,死刑也。凡五刑之属三千矣。』(已上)辟训罪也,死是罪中之大,故称『大辟』也。」(已上望西)
《笺》曰:「夫世有牢狱者,国家惩恶之常道,而王侯致治之政法也,故曰『常道王法』,《释名》曰:狱,确也,实确人之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又谓之囹圄,囹,领也,圄,御也,领录囚徒禁御之也。」(《博雅》曰:夏曰夏台,殷曰姜里,周曰囹圄,《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
「求望解脱」等者,畏刑虽求免于牢狱,更无由得出也,此乃眼前之事,世人之所知见,故云「目前见事」。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四明痛苦
《汉本》云:「寿终尤(有,《吴》)剧(处,《吴》),入其窈冥,受身更生,譬若王法,剧苦极刑,故有自然泥犁、禽兽、薛荔、蜎飞蠕动之属(类,《吴》),转贸身形,改恶易道,寿命短长,魂神命(精,《吴》)精(诚,《吴》)自然入趣,受形寄胎,当独值向,相从共生,转相报偿,当相还复,殃恶祸罚,众事未尽,终不得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之,虽不临时卒暴至,应时恒取自然之道,皆当善恶归之。」(文)《吴本》同之,但「尤剧」作「有处」,按:「有」是「尤」字音误,「处」是「剧」字写误耳。
此文明未来痛苦,故云「寿终后世」等。
「尤」者,《应音》二十五(十八)曰:「有周切,尤,甚也,亦多也、异也、过也。」(文)义寂云:「尤者甚也,比其现世王法痛,后世狱烧甚为深剧,以时劫长苦具重故。」(文)
「入其幽冥」等者,谓入三途暗冥之处,即转此人生而受恶趣之身也。
「譬如」等者,嘉祥云:「『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轻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文)
《笺》曰:「如今世王法罪者入狱受极刑之苦,后生亦复如是,是故造罪之者乃有三途无量苦恼,其之苦恼也非他使然,…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