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意下至昆蟲皆同。
「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爲強,所殺者爲弱,人畜皆然。無仁慈者名「強者」,作殺故。
「轉相克賊」者,憬興雲:「克者殺也,賊者害也。」(文)《左傳》:「殺人不忌爲賊。」《說苑》:「雀取蟷螂,人亦取雀,此轉相賊害也。」
「殘害殺戮」者,《苑音》四(八)曰:「《顔注漢書》曰:殘謂多所殺戮也。《蒼颉篇》:殘,傷也。」《琳音》十一(十八)「《廣雅》:殘,滅也。」害,《琳音》四十一(叁):「害,賊也、傷也。」戮者,《琳音》十五(二):「《賈注國語》:戮,殺也。《考聲》:刑也。」《箋》曰:「損害不及致死謂之『殘害』,正奪他命雲『殺戮』也。」
「疊相吞噬」者,《應音》廿叁曰:「吞謂不嚼也。《說文》:吞,咽也。《廣雅》:吞,滅也。」《琳音》十六(八右):「噬,時製反,王弼注《易》:噬,齧也,亦食也。」(文)如蜍吞蚯蚓,蛇亦噬蜍,故雲「疊相」。《覈性賦》雲:鄰國鄉黨務相吞噬。《類書纂要》雲:互相吞噬。噬,咬也,猶更相毒害也。義寂雲雲。
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匃孤獨.聾盲瘖痖.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漢本》雲:「不知爲善,惡逆不道,受其殃罰,道之自然,當往趣向,神明記識,犯之不贳,轉相承續,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人,(故,《吳》,今謂「又」字乎?)有聾盲瘖啞、愚癡弊惡,下有尪狂不及逮之屬,其(故,《吳》)有尊貴(卑,《吳》)豪富,(貴,《吳》)高才明達,智慧勇猛,皆其前世宿命,爲善慈孝,布恩施德故。」(文)《吳本》同之。
自下叁明造惡過失,此中亦二:初明順生業,後明現報業。此初也:
《會疏》雲:「此一段見現在果,令知過去因。『不知』等二句總指過去惡因,『後受殃罰』等者,對過去故以現在爲後受雲雲。」
今謂,「不知」至「犯者不赦故」明現在惡因,「後受殃罰」,必可趣向于惡趣,「神明記識」不赦故,是非指過因也。「貧窮」下舉其等流果顯異熟苦果,「尊貴」下舉修善報以顯來世苦報由今世惡業。
初中,「不知」等二句准《漢本》但是明好殺惡逆無道,非指過去因也。
「後受殃罰」者,明殺生業之後報,故雲「後受」。《廣韻》雲:「殃,禍也,罰,罪也。」
「自然趣向」者,自作業,自趣向叁途,自業自得,故雲「自然趣向。」《覺經》雲「當往趣向」,即向要趣也。
「神明記識」等顯後受等由。「記識」者,《麟音》五(六左)曰:「上居吏反,《釋名》曰:記,識也。下支義切,音至,記也。」
嘉祥雲:「『神明記識』者,名籍先定不蹉跌也。一切衆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錄其名籍,奏上天王。地獄亦然,一月六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叁日、廿九日、叁十日),一歲叁覆(正、五、九月各一日),一載八校(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名八王日),使不差錯故,有犯者不赦也。」(已上)同生、同名出《華嚴》四十五。(《行願品》第二(十一紙)同)《辨正論》一(廿叁)雲:「今人左右肩上有左右神,左神男,右神女,男神疏善,女神疏惡,先前一日夜半上天校定罪福,各自求功,爭了罪福,毛發不差。如來大悲,爲拔彼苦,勸修齋戒,令其得樂。」(文)月六、叁覆、八校出《五戒經》。
然憬興破嘉祥雲:「此恐非也,業感起非神所堪,今即還同精神克識,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記識』。」(已上)
望西雲:「此破恐當,破彼等經說,業感亦非神所堪者,經不可說,故當知雙有內熏、外記之二種也。今約外記故雲『不赦』,下文或雲『天神克識,別其名籍』,或雲『著于人鬼』,並外記故。赦者,《廣韻》:赦,宥也。」(文)
義寂:「所化善惡非但自識內熏,天神外記,記在二處,安有赦乎!」(已上)
今謂,雲「神明記識」、「又其名籍記在神明」等,並非唯識所談也。
「有貧下賤」等舉等流果、增上果明殺業余殃現如是,若據殺業所招,先墮叁途,後生人中,招多病短命聾盲等,所言貧窮乃是盜業所招。今按殺業不必唯殺,或爲盜作殺,或有毀呰而殺,或有慢而殺,故舉此等流增上果爲殺業之余殘,今現所知,故舉示耳。
「乞匃」者《應音》叁(五右)曰:「《蒼颉篇》:匃,乞行請求也。《通俗文》:求願曰匄。字體從人從亡,言人有亡失,則行求匄也。
「孤獨」者,《孟子》: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應音》、《說文》、憬興等)
「聾盲」者,《琳音》一(九)曰:「聾,祿東反。《左傳》雲:耳不聽五音之和謂之聾。杜預曰:聾,暗也。《說文》:無聞也。」(文)《大論》八(十六)明今世因緣,如《音義》引。盲者,《說文》:目無童子。
「瘖痖」者,《應音》七(十左):「瘖,不能言。《埤蒼》:痖,亦瘖也。」《琳音》一(九右)雲:「痖,鴉賈反。《考聲》雲:不能言也,按痖人雖有聲而無詞。《說文》阙。(痖與瘖音別義同,故《說文》存瘖阙啞)《古今正字》:痖,瘖也。」《大論》八(十七)明先世因緣,如《音義》引。
弊亦惡也。
「尪狂」者,《琳音》十六(七右)曰:「枉王反,正體作 ,象形,今俗用加王作『尪』,形聲字也。《韻铨》:尪,弱也。《通俗文》:短小曰尪,《說文》:跛曲胫也。徐曰:一足跛曲。」狂,興雲:「其亡反,變性意也,又亂也。」
「不逮之屬」者,逮,《爾雅》:及也,或作「迨」。義寂雲:「觸事在人後名『不逮』,此即不及人類之卑賤者也,此等醜報皆是等流增上果依前世殺業而所感殘殃也。」
「又有尊貴」下舉善果由宿世修善而顯來世惡報由今世惡業,如《會疏》釋。師說曰:「『貧窮』已下含上卷帝王乞人比校以明,是知五惡說啓基于上卷者,可見。」
後明現報業
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爲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免出.世間有此.目前見事.
《漢本》雲:「有官事王法牢獄,不肯畏慎,作惡入法,受其過谪,重罰致劇,求望解脫,難得度出,今世有是目前現在。」(文)《吳本》亦同。
淨影、憬興等此段以爲現在痛苦,望西、《略箋》等諸家皆從之,今不用之,此舉現報顯殺業過,以痛燒俱未來苦故。
「世有常道」等者,義寂雲:「《五戒經》雲:『叁千之罪,生屬五刑,死屬五官。五刑者:一者劓膑刑,正法五十,其屬五百,是木刑也;二者墨刑,正法百,其屬千,是火刑也;叁者割刑,去人枝幹,正法百,其屬千,是金刑也;四者大辟刑,正法二十,其屬二百,是水刑也;五者宮刑,正法叁十,其屬叁百,是土刑也。合于叁千,叁千之罪皆屬五刑,五刑屬五官,五官分治屬于五戒。』按:生屬五刑者即是此中所說『五痛』,死屬五官者即是『五燒』,以五刑治犯者名爲『王法』,犯初惡者即受木刑,即五百五十罪,故雲『爲惡入罪受其殃罰』。」(已上)
望西雲:「彼經所說與《孝經》異,《孝經》雲:『子曰:五刑之屬叁千。注曰:五刑謂墨、劓、剕、宮、大辟也,其叁千條,墨辟之屬千,刻其颡墨之也;劓辟之屬千,截其肌也;剕辟之屬五百,斷其足也;宮辟之屬叁百,割其勢也;大辟之屬二百,死刑也。凡五刑之屬叁千矣。』(已上)辟訓罪也,死是罪中之大,故稱『大辟』也。」(已上望西)
《箋》曰:「夫世有牢獄者,國家懲惡之常道,而王侯致治之政法也,故曰『常道王法』,《釋名》曰:獄,確也,實確人之情僞也。又謂之牢,言所在堅牢也。又謂之圜土,築其表牆,其形圜也。又謂之囹圄,囹,領也,圄,禦也,領錄囚徒禁禦之也。」(《博雅》曰:夏曰夏臺,殷曰姜裏,周曰囹圄,《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動止,周曰稽留。)
「求望解脫」等者,畏刑雖求免于牢獄,更無由得出也,此乃眼前之事,世人之所知見,故雲「目前見事」。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複.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
四明痛苦
《漢本》雲:「壽終尤(有,《吳》)劇(處,《吳》),入其窈冥,受身更生,譬若王法,劇苦極刑,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薛荔、蜎飛蠕動之屬(類,《吳》),轉貿身形,改惡易道,壽命短長,魂神命(精,《吳》)精(誠,《吳》)自然入趣,受形寄胎,當獨值向,相從共生,轉相報償,當相還複,殃惡禍罰,衆事未盡,終不得離,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之,雖不臨時卒暴至,應時恒取自然之道,皆當善惡歸之。」(文)《吳本》同之,但「尤劇」作「有處」,按:「有」是「尤」字音誤,「處」是「劇」字寫誤耳。
此文明未來痛苦,故雲「壽終後世」等。
「尤」者,《應音》二十五(十八)曰:「有周切,尤,甚也,亦多也、異也、過也。」(文)義寂雲:「尤者甚也,比其現世王法痛,後世獄燒甚爲深劇,以時劫長苦具重故。」(文)
「入其幽冥」等者,謂入叁途暗冥之處,即轉此人生而受惡趣之身也。
「譬如」等者,嘉祥雲:「『譬如王法』者引喻況,報輕在前,重苦在後,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先現報後入地獄,故雲『極刑』。」(文)
《箋》曰:「如今世王法罪者入獄受極刑之苦,後生亦複如是,是故造罪之者乃有叁途無量苦惱,其之苦惱也非他使然,…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