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P4

  ..續本文上一頁或爲怨者,或爲狂者,終陷其罪也雲雲。」峻雲:「橫結怨害,枉陷非道雲雲。」《漢本》雲:「更相嫉憎,轉相讒惡,陷入惡枉。」《吳本》同之。此不言賢善,然讒非惡非枉人爲惡枉,則自有賢善之義。

  「主上不明」等。望西雲:「從此已下明互厚己。」《箋》雲:「下因說惡人之事,複示君臣不正之誡。」(文)峻公雲:「上約庶人總明欺惑之過,今約君臣別責讒侫之失。」(文)峻公爲勝。今謂:因言嫉賢謗善,陷人怨枉,別明在位者讒侫之失。

  「臣欺其君」下總明相欺诳欲厚己也。峻公雲:「君臣者國家之本也,欺诳爲害無大于之,故別誡焉。又世典以之爲大盜,豈不慎乎雲雲!」

  「主上」者天子之稱。(《事物紀原》雲:「司馬遷作《史記》,凡指斥君尊,皆依違不正言,但稱曰『上』。大史公自敘書《漢武本紀》曰:今上之類是也,今臣子亦呼天子曰『上』,由司馬子長始也。蔡邕曰:上,尊位所在,不敢媟言。尊尊之意也,蓋是主乎!四海之中處乎王公之上也。」)「不明」者不聰明也,《漢本》:「心不察照。」(文)

  「任用臣下」者,孔氏雲:「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祥疏》雲:「『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者,宰相宦縱放臣下,用取萬民賄拄取人物。」

  「臣下自在,機僞多端」者,義寂雲:「機謂幻惑,僞謂虛詐也,妄搆不實,幻惑多端。」(文)謂奸臣握國柄,威勢橫行,奢侈縱恣,傍若無人,故雲「臣下自在」。興雲:「機者機關,即巧言令色雲雲。」《箋》曰:「機謂巧術,巧爲詐僞,以飾其非,最不少也。」

  「踐度能行,知其形勢」者,望西雲:「踐謂履踐,度謂量度,如法位雲:巧言令色,曲取君情,能行機僞,知君形勢,不能正谏。」(憬興同之)《箋》曰:「踐度君心而能行其事,又能知時之形勢,而或谄媚從之,或輕蔑淩之也。」(文)

  「在位不正」等者,法位雲:「良由爲君不正,故被臣欺,天意平均,不伐無罪,既妄損忠良,故雲『不當天心』。」(已上)祥雲:「『在位不正』者,惟過者,主由內不明,致有侵損。『不當天心』者,明造惡不順善之心也。」(文)

  上來諸說皆言「踐度能行,知其形勢」下明侫臣機僞多端之相。

  《會疏》雲:「『踐度』以下六句申忠臣爲其所損,謂忠臣能履踐先王法度,能行君子言行也。『知其形勢』者,形謂形象,勢謂氣勢,良臣能察臣下形狀,進賢退愚,賞忠罰侫。又知兆民安否形象,能鑒國家治亂之氣勢故雲雲。」此亦一義。

  「忠良」者,忠臣良臣。《左傳》:「信讒匿,棄忠良。」(文)良,善也,亦賢也。

  「臣欺其君」已下結上,明一切互相欺诳,而各懷叁毒,欲自厚己。

  《漢本》雲:「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弟欺其兄,婦欺其夫,室家中外,知識相紹,各懷貪淫,心獨(毒,《吳》)恚怒,蒙(朦,《吳》)聾愚癡,欲(殺,《吳》)益(盜,《吳》)多(無,《吳》)有,尊卑上下,無男無女,無大無小,心俱同然,欲自厚己。」(文)《吳本》大同之。

  《箋》曰:「凡其君臣、父子、親屬、朋友更互相欺者,皆是爲己利而诳惑乎他,非以人而可爲之道矣。」《詩》雲:「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爲,可不愧乎!」

  「各懷貪欲」等者,于其欺诳之事各懷叁毒而爲之,只欲得財利而厚己故,貪其所得之多耳。斯欲貪之心乃尊卑上下都無有異,故雲「同然」,蓋是雖不爲穿壁踰牆之事,即此心之偷盜也,不可不慎矣!

  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裏.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複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爲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消散磨盡.而複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

  叁明其過失

  「破家亡身」等者明身及家族破滅之過。

  望西雲:「過去雲『前』,未來雲『後』。」(文)

  《會疏》雲:「前不顧是非,後不顧譏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後不恐鬼神冥記。或亦前不顧過業,後不慮來報故。」(文)

  今謂:欲貪心所迷故,唯見己利,不顧念身自亡及親族亦滅,雲「不顧前後」,勿穿鑿矣。《漢》、《吳》雲:「不顧念前後,家室親屬坐之破族。」

  「或時室家」等者明從事結怨過。

  《漢本》雲:「或時家中,內外知識,朋友鄉黨,市裏愚民,轉共從事,更相利害,爭錢財鬥,忽(訟,《吳》)怒(忿,《吳》有)成仇,轉爭勝負。」(文)《吳本》亦同。

  「鄉黨」者,《麟音》五(十六):「上許良反,《釋名》:鄉,向也,謂衆所向。下多朗反,《釋名》雲:黨,長也,謂一聚所導長也。《鄭注論語》曰: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五百家黨也。」(文)

  「市裏」者,市廛買賣賈易處也。裏,《應音》七(十九)雲:「《周禮》雲:五家爲鄰,五鄰爲裏,謂二十五家也。裏居,《釋名》雲:五鄰爲裏,方居一裏之中也。」(文)

  「愚民野人」者,義寂雲:「愚民者,頑器無識,類同狗畜。野人者,凶暴不仁,惟比野將。」(文)《說文》:「郊外爲野,邑外曰郊,又樸野。」《論語》:「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包氏曰:「謂鄙陋也。」

  「轉共從事」等者,義寂雲:「合計共事,順則相利,違則相害。」(文)一本作「殺害」,不正也。

  「忿成怨結」者,由利己害他,故各懷忿恨,互結怨仇也。

  「富有悭惜」等者明悭惜勞苦過也。

  《漢本》雲:「悭富燋心,不肯施與,專專守惜,愛寶貪重,坐之思念,心勞身苦。」(文)《吳本》「專專」作「祝祝守」,「愛寶貪重」作「愛保貪惜」,准解,愛保珍寶,貪惜重財也。

  「如是至竟」下明無恃怙過,《漢》、《吳》大同之。

  「如是至竟」者,貪惜財寶,心勞身苦而竟至壽終也。

  「恃怙」者出《詩經》,失父母雲無恃怙也。

  義寂雲:「作惡時鄉黨轉共,受果時無一隨者,此則乘業受報,無人相代。」(文)

  嘉祥雲:「無一隨者,神識孤遊戲,財留在自界。」

  《箋》曰:「『無所恃怙』等者,此造罪人總無修善行道可賴憑者,唯獨來後世獨去,現生親屬財寶無有一隨之者,古人雲『唯有業隨身』,即是也。」(文)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者,義寂雲:「謂善惡因及禍福果皆追命根所生處也。」憬興雲:「追者遂也,命者業,遂善惡業以所生故。」(文)今謂憬興爲得,彼天命即是業故。《箋》「從冥司之命到其處」者亦未可也。

  「然後乃悔,當複何及」者,彼惡入苦毒,然後悔其過惡,複何能及乎!《正法念經》雲雲。(望西引)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等,《漢本》雲:「或時世人,愚心少智,見善誹謗恚之,不肯慕及,但欲爲惡,妄作非法。」(文)《吳本》同之,此明憎謗善人妄作非法之過。

  望西雲:「此下明無慚愧過。『見善』等者無慚而作,所謂善者叁學師長,于此等善無崇生憎謗故;『但欲』等者無愧而作,所謂惡者善士之所厭,于此罪惡不見怖畏作非法。」(文)

  心愚昧無智故,見賢不欲齊,卻爲憎謗,是至愚之所致。但欲爲惡而爲作種種非法,是無智所致也。

  「常懷盜心」等者明盜心恐怖過。

  《漢本》雲:「但欲盜竊,常懷毒心,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消散糜盡,賜複求索,邪心不正,常獨恐怖,畏人有色,臨時不計,事至乃悔。」(文)《吳本》亦同。

  「常懷盜心,悕望他利」者,常內懷盜心,悕望得他人財物而自供給也。

  「消散糜盡」等者,若所盜得物消散盡,則複求索得他物也。

  「邪心不正」等者,望西雲:「起盜犯時生邪思惟,即恐他有怪知色故。」(文)

  「色」者,「《說文》:顔氣也。徐曰:顔色,人之儀節也。《周禮》:大夫占色。《注》:色,兆氣也。」(文)邪心不正,故常恐他知之,若見他人有氣色,則謂知我密計,大恐怖之也。

  「不豫思計」等者,謂不預思計有近憂而去惡就善,及事露罰至,則深悔而何及乎!

  「今世現有」等者,明現受殃罰。淨影等諸家皆言此二明痛,今不取也。

  上來顯過失竟。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複爲惡.天神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四明後痛苦。

  《漢》、《吳》兩本雲:「世間貧窮、乞丐、孤獨,但坐前世宿命,不信道德,不肯爲善,今世爲惡,天神別籍,壽終入惡道,故有自然等。」

  「因其」等叁句難解,《會疏》意此叁句推現在令知過去,因無宿世善本,今世恣造罪,現在受王罰,此屬前「現世殃罰文」,恐不順文理。《箋》意因前不信不修故,今世複爲造惡之人,恣作偷盜之業,豈免由之得壽終之後入惡趣雲雲。此義屬下,「因其」等叁句成今複爲惡之因也,「今複爲惡」者受未來痛苦之因,此義穩順矣。

  師說雲:「『因其前世』者望後『下入惡道』,指現在娑婆雲『前世』。『不信道德』者,指安養妙果爲『道德』,上文雲『長與道德』等故。『不修善本』者指名號,上文『若人無善本』等,此乃不信彌陀道德,不修名號善本,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也。」此亦似鑿。

  今按:《漢》、《吳》兩本于「坐前世宿命」上有「世間貧窮,乞丐孤獨」之二句,與「第一惡文」同,由此思之,《梵本》恐有「貧窮」等句,譯者隨意,存略有異,此乃舉前世余果顯現因招來果,應知。

  「天神克識」等,克謂必也,識,音志,即記也。

  「名籍」者,《說文》:簿書也,《切韻》:簿籍也,謂記其罪人名于簿書,分明別無差也。

  「壽終神逝」已下正明後報痛苦,文解如上。

  是爲二大惡.二痛二…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