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P6

  ..續本文上一頁敗,轉相教令,共作衆惡,主爲傳言,但欲兩舌惡口罵詈妄語。」(文)《吳本》同。

  不念慎口過修善,只恣爲衆惡,非啻自然,亦教他爲衆惡,故雲「共爲衆惡。」

  「兩舌」下正列口四惡。《十地義記》四雲:「言乖彼此故名爲『兩』,言從舌起故雲『兩舌』。」(文)新雲「離間語」。

  「惡口」者,以粗惡語罵辱他人,是爲「惡口」,新雲「粗惡語」也。

  「妄言」者,新雲「虛诳語」,以虛妄語诳惑人故。《大乘義章》七雲:「言不當實故稱爲『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文)

  「绮語」者,《十地義記》雲:「言辭不正其猶绮色,故名爲『绮』,绮有所論名『绮語』。」(文)琳音一(八左)曰:「範子計然雲:绮出齊郡。案:用二色彩絲織成文華,次于錦厚于绫。《說文》雲:有文缯也。」此從喻得名,新雲「雜穢語」。

  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于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不能自知.爲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衆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爲惡.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複依.

  叁明造惡過

  「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于傍快喜」者,明口四之過。嘉祥雲:「『讒賊鬥亂』明兩舌,『憎嫉善人』明惡口,『敗壞賢明』明妄語,『于傍快喜』明喜绮語。」(文)望西爲兩舌過,《會疏》從之。讒,《琳音》叁十(十七):「床鹹反,《毛詩傳》雲:讒,以言毀人也。《說文》:讒猶贊已賊,邪言害正也。」「鬥亂」者,《琳音》四十四(十五):「顧野王雲:稱兵相攻戰曰鬥。《蒼颉篇》:鬥,爭也。《纂韻》:過敵交爭也。《說文》:兩士相對,兵仗在後,衆形欲相鬥也。」謂憎嫉善人,妄言讒之,賊害善人也,兩舌鬥亂,彼此以敗壞賢明。

  「于傍快喜」者,以绮語飾言诳惑他人,在傍而爲快也。

  《漢本》雲:「相嫉更相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善,于傍快惡。」(文)《吳本》同之。

  「不孝二親,輕慢師長」者,造逆之過。祥雲:「『不孝二親』明作惡人造逆。」(文)望西、《會疏》並爲惡口過。《箋》以爲虛妄欺詐之所爲,謂欺詐而不事父母,輕蔑乎師,汙慢乎長,無奉事之雲雲。今從祥釋。惡口違恩田,故雲「不孝二親」。如阇王罵我母言是賊;逆福田故雲「輕慢師」,如調達罵佛言瞿昙是也。

  《漢本》雲:「複不孝順,供養父母,輕易師父(友,《吳》)知識。」(文)

  「朋友無信,難得誠實」者,《漢》、《吳》二本無「朋友」二字,祥雲:「『朋友無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語。」望西雲:「『朋友』已下妄語過也。《禮記》雲: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會疏》、《略箋》同之。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等,明自大淩人過。

  《漢本》雲:「自言(大,《吳》)尊貴有道,橫行威武,加卷(權,《吳》)力勢,侵克易人,不能自知,爲惡無自羞慚,自用頗(頑,《吳》)健,(欲,《吳》有)令人承事敬畏。」(文)《吳本》同之。

  此绮語過也,驕恣誇世,自身乃是尊貴而權威爲大,自無德而自謂爲有道之者雲「尊貴自大」等,豈非绮語人乎!

  「橫行威勢」等者,非理強行權威勢力而侵犯輕易他人也,不能自知爲惡無恥者,如此癡人無自知其過非,夙夜作惡無敢爲恥,可謂無慚無愧之徒也。

  「自以強健,欲人敬難」者,「敬」謂尊敬,「難」謂畏難,憚也,謂以己強健有勢力,欲令人尊敬畏難于己也。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者,明不畏神明,懷憍慢之過也。

  祥雲:「廣明自偃蹇難化也。」《漢》、《吳》兩本開「憂懼」句爲二句,雲:「無憂哀心,亦不知恐懼,恣意憍慢。」余同之。謂如此惡人恣作惡,不畏神明記識,日月照見,不肯作善,何以可降伏教化乎?實強剛難化而已。

  「自用偃蹇」等者,憍慢相也。「偃蹇」者,《應音》九(叁右)曰:「居免紀偃巨偃叁反。《左傳注》:偃蹇,驕傲也。《廣雅》:偃蹇,大嬌也,謂自高大貌也。《釋名》:偃息而臥不執事也,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今托似此也。」(文)《廣韻》:「偃,仆也,蹇,跛也。」謂于己種姓色力財位等自染著,恃之淩他自高舉,謂常如是,無所畏懼故,無所憂哀,無所恐懼是懷憍慢相也。

  「如是衆惡,天神記識」等者,明善神舍離獨立無依之過。

  淨影雲:「宿善盡滅,善神舍遠,身無依倚,多遭厄難,是其痛也。」(文)此爲現世痛苦,興等皆由之。今不從,此只明其造惡過,何言現生痛苦也。

  「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者,明因宿福善神來營護。

  《祥疏》雲:「『賴』之意蒙,『頗作福德』『頗』之意少,蒙前身少作善,故今世善神護之助彼。」(文)「頗」者,《苑音》叁(十叁)雲:「頗,普歌切。《廣雅》曰:頗,少也,少猶希也。」(文)「扶接」者,扶,《說文》:佐也。接,《說文》:交也。《廣韻》:持也,合也,會也。「營護」猶營衛。《應音》七(十六):「古文覮同,役瓊切。又《蒼颉篇》雲:衛也,亦部也。」(文)

  「今世爲惡」等者,今世如上作諸惡不息,宿德滅盡,善神營護悉舍離去,離營護助力而身獨立無所依怙也。

  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複何及.天道罔然.不得蹉跌.

  四明後痛苦有二:初明受報自然,後正明痛苦。此初也:

  《漢本》雲:「受重殃谪,壽命終身,惡繞歸自然迫促,當往追逐,不得止息,自然衆惡共趣頓之,其有(「其」字《吳》在此處)本名籍在神明所,殃咎引率當值相得,當往自然(《吳》)趣向受過谪罰,身心摧碎,神形苦極,不得離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當是(之,《吳》有)時悔複何益,當複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文)《吳本》亦同。

  「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者,一生所造諸惡鹹歸一身,故雲「所歸」。

  「自然迫促」者,迫,逼迫,促,催促。(《般若鈔》)諸惡自然相迫相促也。峻雲:「來報日日催促也。」

  「共趣頓之」者,興雲:「『頓』者至也,言自然惡業迫促,與業共趣至惡道也。」有雲:「『之』謂往也,共趣而頓往乎惡道也。」(《箋》)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者,「名」則名字,「籍」謂記罪簡牍也。淨影雲:「鬼神攝錄,將入惡道。」(文)

  「殃咎牽引,當往趣向」者,所造殃咎牽引其人,而當往趣其處,此乃罪報自然,無處舍離也。興雲:「從者處也。」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等者,「前行」者,《琳音》一(叁右)曰:「上俗前字也,《說文》:先也,正體從止從舟作歬,《說文》不行而進謂之『前』。止在舟上也。」「火镬」者,《周禮》雲:煮肉器也,《廣雅》:鼎也,《說文》:鑴也,所謂镬湯爐炭也。

  「身心摧碎,精神痛苦」者,謂入镬痛苦,身精心神摧碎痛苦,何可言哉!當則逼苦之時悔前罪,何其可及乎!

  「天道自然」等者,《苑音》一(二右)曰:「日月星辰陰陽變化之謂『天道』。《易》曰『乾道變化』是也,又曰『天道虧盈而益謙』。」(文)法位雲:「言『天道』者就世俗言之,如天道布行,不可廢故。」憬興雲:「天者業也,惡業之道故。《瑜伽》亦雲『業天』,蓋同此矣。」(《瑜伽》雲:「業天所腦,雖無作者,而業果自屬難得逃。」(文)指此文乎?)

  「蹉跌」者,興雲:「蹉,千阿反,跌,徒結反。《通俗文》失蹑曰『跌』。《廣雅》:差也,亦偃也。業報運數終不參差故,即不違之義。」(文)

  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後正明痛苦,如前解。

  是爲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梵燒人身.

  後結。

  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四大善也.

   二明四大善中:初辨,後結。初中亦二:初修善,後受報。如上可知。

  佛言其五惡者.

  第五段中有二:初明五大惡,後明五大善。初中有叁:初舉,次辨,後結。

  此初總舉也。淨影等皆言翻飲酒戒明飲酒惡,下文雲「耽酒嗜美」故,然舉余惡爲成酒過也。望西引《資持記》酒十過,又指《出曜經》叁十六失及《大論》叁十五失(《會疏》具引《大論》文)誡飲酒過失。今謂不然,宗辨後叁業道,兼攝余惡。

  世間人民

  次辨中四:一明能造人

  《漢》、《吳》兩本但言「世人」。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二明正造惡

  于中,此叁句先明起貪所由。

  《漢本》雲:「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文)《吳本》亦同。

  淨影雲:「飲酒之人不修善行,不事家業。」(文)望西等皆從之。今不取,不修作善不事生業豈但飲酒人乎?強會合于飲酒戒而已。

  「徙倚」,《廣韻》雲:「徙,斯氏反,倚,于绮反,猶徘徊也。」《類書纂要》雲:「徙倚,欲往不往之狀,知不進曰『徙倚』也。」「懈惰」謂懈怠懶惰也,此人不進世出世善,懈懶惰但恣作惡雲「徙倚懈惰」也。是以無佛法志,故雲「不肯作善」。放逸不治身,不肯修家業,故雲「治身修業」,由此令眷屬困苦。

  「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者,此明瞋毒反逆,次雲「取與無節」等明欲貪違義,又雲「魯扈牴突」等,愚癡無慚也,此乃叁毒雜起,文無前後也。由不修産業,使父母眷屬食饑衣寒困苦,父母憂…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