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P6

  ..續本文上一頁勤苦身心,曾無心于道,故雲:「人間忩忩營衆務,不覺年命日夜去。」

  叁瞋恚業

  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爲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

  《漢》、《吳》本亦同之,但「窈冥」下有「莫不惆怅」一句,又「人心」作「仁心道德」。

  瞋恚是殺生本,其劇如毒,故雲「殺毒」。

  「惡氣窈冥」等,內懷殺毒,故其惡氣幽深,無不惆怅,由妄作殺逆之事,萬物生育是天地心也,今捐生故違天地心,且夫好生畏死是人心,今作殺者人心何喜乎!故雲「不從人心」。上逆天地,下違人心,其罪無大焉!

  嘉祥雲:「惡逆天地者,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文)

  叁結苦報

  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爲.待其罪極.其壽未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漢》、《吳》兩本亦同之,但脫「待其罪極」一句耳。

  「自然非惡」等者,淨影曰:「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文)

  「恣聽」者,興曰:「即作惡自在無懼之義,『待』亦作『至』。」(文)

  「其壽」等者,作惡已極,則天壽未終,頓所奪其壽。祥曰:「滅壽奪筭,惡鬼打之。『下入惡道』明受苦無窮。」(文)

  上來明造惡相竟。上明叁輩總約諸佛刹土,故雖其下輩,不說造罪之相。自下經文別就此土說造惡相,至此始知此經叁輩與《觀經》九品通,是善惡凡夫也。

  于中先明叁業造惡者,是其下輩之相也,次文雲「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者,隨其上中根勸之,下文雲「隨器開導」者即其義也。《要解》雲:「『然世人薄俗』下專說厭離穢土義,世尊教喻此下文多似小乘教,此教谕劣機凡夫者也,其所贊弘願圓極教者,教導言以小乘可也,以人天教可,不可與他聖道諸教一例也。由此教谕得圓果,決知此文非小教,待彌勒如凡夫,是淨教極處,聖同凡入故。」(文)

  第二對彌勒辨出要有四:一牒佛教語,二彌勒述領解,叁如來重誨,四彌勒信受。初中亦二:初總明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曼佛在世.當勤精進.

  《吳譯》如《會疏》引,《漢譯》亦同,蓋初大同今經,「曼佛在世」已下文大廣之。文曰:「遇佛世時,其有信愛(受,《吳》)佛經諸,(語,《吳》)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也;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爲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我世甚難得值。」(文)

  自下對彌勒辨出要,正承上「力爲善(叁輩諸善)念道之自然(他力念佛)」以爲出離要路也。

  (淨影曰:「自下第二勸力修舍,于中有四:一正勸修舍,二彌勒領解,叁重修舍,四彌勒領解。初中有二:一勸人修行,二『傥有疑』下勸人請問。勸修有叁:一舉前過勸人修斷,『佛告彌勒世間之事』等舉前過也,世間事者,牒舉向前叁毒之事,「用」是以也,「坐」是由也,世人以是叁毒事故由不得道。『當熟』下勸人舍過,『遠離衆惡』,離向亦叁毒衆惡,『擇善行之』勸修對治。二『愛欲』下舉世五欲無常之過,勸人修舍。叁『曼佛在』下舉佛現在,勸人勤修。)

  「當遠離衆惡」者,即上所說世間造惡不得道,故使舍也。當勤作其善者,即是叁輩諸善,上中下輩隨其分當勤修,此乃得道之要路,故對彌勒教語也。

  「愛欲榮華」等者,世間欲樂則宜舍,須臾滅不可常保故,妻子眷屬等皆當別離故,妄樂非可樂故,舍世事,當修善,欣求淨土無爲樂也。

  「曼佛在世」等者,「曼」猶及也,《覺經》作「遇」,佛在世時難值,若遇佛作世時者,當舍世事,精進勤修諸善也。

  然《會疏》:此下別教誡時大衆。「虧負經戒,在人後也」者,對在世勝機爲此說,引《彌勒問經》證,次證《漢》、《吳》兩本雲:「非勸末世造惡機之說,時別、處別、對機別,勿混同他力易往大益。」(文)此釋不然,此經叁輩廣攝一切,其上輩者,彌勒乃至凡僧皆此中攝,其中下輩者,國君主上至貧窮困乏悉此中攝。今對叁輩諸機勸隨宜當勤修諸善,何局在世勝機乎!其教語彌勒者爲其會首故,又使上輩同下輩故,佛意貫未來也。又「虧負經戒」等者且就上來勸,此亦隨機開導耳,非謂不入上輩則不能生,故上明叁輩皆往生,況複若聞深法者乎!

  二別示二:初示生因,次許疑問。此初也:

  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漢譯》雲:「有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爲衆所尊敬,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文)《吳本》亦同。

  「虧負」者,《琳音》十一(叁右):「《鄭注毛詩》雲:虧猶毀壞。《王逸注楚辭》雲:虧,缺也。《廣雅》:缺,少也。」負者,同八(七右):「顧野王雲:背恩忘德曰『負』也。」

  望西雲:「『其有』下舉利益而誡造惡,謂往生殊勝,勿阙違經戒,出離在人後。」

  憬興雲:「負,違也。(義寂同之)謂阙經義違戒行也。」(文)

  淨影雲:「『智慧明達』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勝也。『勿得』已下舉損誡約。」(文)

  《箋》曰:「『其有至心』乃至『殊勝』者,若人聞淨土深法而至心信樂欲生其國,無一不往生,既得往生者,皆是得不退轉,證無生忍,其智其德無量無邊,更不可測也,其義如經中說。『勿得隨心』等者,往生大利既是如是,而世人隨己所欲,恣作惡業,負經虧戒,未脫生死,蓮花化生,勿後于人也,聖敕如此,不可不修也。」(文)此至心願生爲叁信,智慧功德爲生後益,是亦一義也。

  《會疏》:初二句標願生,「智慧功德」示其因,即六度行因也。「勿得」等者別勸持戒,戒即萬行洪基故,諸經所說屍羅名經戒雲雲。此別對在世勝機教誡,故爲此說,其非如前所辨也。

  今據今家意者,「其有至心願生安樂」者,前雲「語汝世間之事」,五濁穢惡爲世間之事,今對此土穢惡標安樂之名勸願生也。「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者,今家《廣》、《略》二書中引此文及「廣大勝解者」、「大威德者」、「人中分陀利華文」爲信益,彰「真佛弟子」,由此言之,明信佛智者名「智慧明達」,此乃由觸光柔軟願所得,亦名「廣大勝解者」。「功德殊勝」者,一念爲得大利無上功德,故功德殊勝,此乃由聞名總持願所得,亦名「大威德者」,此乃大信大行之益,得此益故超過人天,故名「希有最勝」也。叁輩俱以此智慧功德爲生因,何論六度因乎!「勿得」等者寄上輩明之。「經戒」者,此經中所說佛教語言爲經戒,謂佛教舍惡修善曰「經戒」,不同他經所說叁聚淨戒、五戒、十戒等也。勿得隨心所欲造惡違佛教戒者,彰隨順佛教佛語名「真佛弟子」,《漢》、《吳》兩本有「信受佛教語,深奉行道德者名我弟子」者,是之謂乎!今家引彰「真佛弟子」者,可謂付合經文焉。

  師說曰:「『勿得在人後』者即彰上輩義,其上輩者出家者總攝此中,其在家者中下輩所攝。若在家者,不能無在于人後,今顯上輩故雲爾,于上輩中舉彌勒及余人也。」(已上師說)

  今按:下劣人爲在人之後,今意謂勸爲功德殊勝希有最勝人,故雲勿得爲世間下劣人,在人之後也。

  次許疑問

  傥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爲說之.

  《漢本》曰:「傥有疑意,不解經者,複前問佛,佛當爲若解之。」《吳本》同之。

  憬興雲:「傥,若也,設也。」(文)雖上輩,有疑則華不開,故誡之。

  二彌勒述領解二:初總領佛教語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

  《漢譯》雲:「阿逸菩薩長跪叉手言:佛威神尊重,所說經快善,我曹聽佛經語,皆心貫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語無有異。」(文)《吳本》亦同。

  「威神尊重」,尊敬重愛佛威德神力。

  「所說快善」者,領所說教語。

  淨影雲:「『貫心思之,世人實爾』成前說『快』,『貫』謂通,通心思之,世人隨叁毒之事坐不得道名『實』也。」(憬興同之)

  義寂雲:「貫心,入心也。」(文)此乃領前「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之文,熟思爲實爾。

  二別領佛慈化有二:初領慈化生喜,次歎佛教甚深。此初也:

  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吳本》雲:「今佛慈哀我曹,開示大道,教語生路,耳目聰明,長得度脫,今若得更生,我曹聽佛經語,莫不慈心歡喜踴躍開解者,及諸天帝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悉蒙恩,無不解脫憂苦者。」(文)《漢本》同之。

  「今佛慈愍」者,即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叁界興出于世也。「顯示大道」者,對光闡道教而顯示本願一實之大道也,近則領向其有至心願生安樂等也。

  「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者,《漢》、《吳》兩譯雲「教語生路,今若更生」,由此言之,由叁毒造惡,出離之氣既絕,猶如在死地,今教語本願大道,即是開示生路也。由佛開示,故耳根開通,慧目明了,而長度脫生死流轉,猶如更生活,豈不歡喜乎!《涅槃經》雲:「爾時阿阇王語耆婆言: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長命,舍無常身而得常身。」(文)可准知矣。

  「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者,耳目開明之相,與下「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佛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文相應。《漢》、《吳》兩本加「慈心踴躍開解」之句,可見。

  「諸天人民」等者,異譯有「及」言,謂不但彌勒由佛慈化心得開明度脫,此佛慈恩普蒙及一切人天蠕動之類,故雲「皆蒙慈恩」也。

  「解脫憂苦」者,一切衆生脫苦神方者但此大道而已。

  二歎佛教誡

  佛語教誡.甚深甚…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