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
《漢譯》雲:「佛諸教誡甚深無極無底,佛智慧所見,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上(無下,(《吳》有二字))無邊幅。」(文)《吳本》亦同。
此歎上「顯示大道」之教語,初二句約慈悲總歎,「智慧」下約智歎說甚善。
《箋》曰:「教誡者,《頌疏》雲: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惑。斷惑修善故名『教誡』。」(文)佛教誡其義甚深,以光闡道教外開示本願大道故,其教甚善,以廣利益橫十方豎叁世,故雲「甚善」也。
「智慧明見」等者,如來無礙智能知見十方叁世之事,曆曆了然,皆能究暢,是故所說教語真實無虛說。彌勒如是領佛教語也。
二感荷佛恩有二:一總明亦二:初舉佛因彰所由,次舉佛果顯恩德廣大。初所由者:
今我衆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
《漢本》雲:「我曹皆慈心于佛所,今(令,《吳》)我曹得度脫者,皆是佛前世求道時,慊(勤,《吳》)苦學問精進所致。」(文)
此明感荷向長得度脫之慈恩也。
「謙苦所致」者,義寂雲:「謙謂謙讓,苦謂勤苦。佛昔求道之時,諸利樂事謙于衆生,諸苦難事于自勤苦,我等蒙得解脫,由此謙讓勤苦所致。」(望西、《會疏》依之)
《箋》曰:「佛本爲菩薩時,爲利生,雖居上位,謙下其身,示同凡夫,勤修策勵,得到菩提,是以今之得度乃依其謙苦之功所致也。」(文)此解恐泥「謙」字。
今按:《漢譯》作「慊苦」,《吳本》作「勤苦」,由此思之,「謙苦」猶言「勤苦」,淨影、嘉祥亦此意也。「慊」,《字典》、《廣韻》:恨也。《玉篇》:切齒根也。《集韻》:意不滿也。又通作「謙」。《禮》《大學》:此之謂自謙。《注》讀爲「慊」,「慊」之言厭也,謂誠意自足。《朱注》:快也、足也。(文)又《集韻》:苦兼切,音「謙」,意不足也。(文)《集韻》訓合今意。「慊」,謙音,通意不足,勤修苦行也。
次舉佛果彰恩德廣大
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入泥洹.教授典攬.威製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爲法王.尊超衆聖.普爲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
《漢本》雲:「恩德普覆所施行,福德相祿巍巍,光明徹照,洞虛無極,開(貫,《吳》)入泥洹,教授經典,製威消化,愍(改,《吳》)動八方上下,無窮無極,佛爲師法,尊絕群聖,都無能及佛者。佛爲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作師,隨其心所欲願大小,皆令得道。」(文)《吳本》亦同之。
「恩德」等二句總舉佛德,「光明」下別以顯之,「佛爲法王」下結歎。
初中,佛慈平等,遍覆一切,如大雲普覆一切世界,故雲「恩德普覆」。
「福」謂福佑,「祿」則祿位,佛萬德圓滿,福德高大,如須彌山,故雲「福祿巍巍」也。
淨影雲:「『福祿魏魏,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開入泥洹』化人證滅,『教授典攬』教人趣道。道法訓世名爲『教授』,以此經典要攬衆義,令其習學,故曰『典攬』。(憬興同之)『威製消』等以福化物。剛強衆生威德製禦,今其消伏,歸從聖化,故名爲『威製消化』;善軟衆生慈力攝取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文)望西依之。此意「福德」等叁句佛自利,明福智勝,「開入泥洹」已下化他德。「開入」等二句以智化物,「威製」等二句以福化物也。
《箋》意:「『福祿』、『光明』二句,福智圓滿名『兩足尊』。『達空無極,開入泥洹』者,通達真空無爲,(無極者無爲也)心開意解,證入泥洹。上皆(四句)舉自利德也。『教授典攬』下舉利他德也,夫大聖之化物也,或口自教授令悟其理,或據經典而令攬其義,依經解義乃如以手攬物,故雲『典攬』。佛威尊高,製伏魔外,消化邪見,製以智力,皆令降伏者是也。『感動十方』等者,自行化他德既如此,是以名聲遠響十方,莫所不感動,故雲『無窮極』。」(已上)
《會疏》:「光明智慧之相是身業;『達空無極』是智德,即當意業;(此二句自利德)『開入』等二句是明教授,即口業德,『開』謂開示,『入』謂悟入,『泥洹』所開法,『教授』即能開善巧也。佛爲法王,能秉法柄引導萬靈,故雲『典攬』。典,主也,攬,撮持也。《戰國策》:我典主東地,《注》:典猶職守也。《後漢書》曰:延攬英雄。」「威製」下同《箋》。
上來諸經各據一義,蓋《會疏》解得「典攬」二字矣。亦可,「光明徹照」等是佛意業輪也,「教授典攬」是口業輪,「威製消化」等是身業輪,以威神力製伏故。
「佛爲法王」等者,後結歎也。《法華》雲:「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文)如上叁業輪德于法得自在,能隨衆生所願,皆令得道也。
二別明感荷佛恩
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佛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漢譯》雲:「今我曹得與佛相見,得聞無量清淨佛聲,我曹甚喜,莫不得黠慧開明者。」(文)《吳本》亦同之。
此文正承向「今佛慈愍顯示大道」等文明感荷佛恩,述自心領解。
「今得」二字通值佛、聞名,如來興世難值而今得值,佛名難聞而今得聞,豈不歡喜乎!「聲」謂名也,聞無量壽名號,信受歡喜,正述他力領解,智慧明達之相至此方顯,雲「靡不歡喜」。聞名歡喜處佛智開發,轉無明而爲明信佛,故雲「心得開明」,《異譯》雲「黠慧開明」是也。
《箋》曰:「此乃慈氏約衆生而言之,補處大士豈今始得開明也!」(文)嗟乎!夫何謂乎!汝不知乎聲聞或菩薩之于佛智也,譬之生盲,補處豈不然乎!補處彌勒同凡愚,聞佛名號始除無明醫瞙,惠明開發焉,彌勒歡喜即同一切衆生,應知。
叁如來重誨叁:一總印歎說,二別歎領解,叁重勸出要。初印前數說者:
佛告彌勒菩薩.汝言是也.
《漢譯》曰:「佛告阿逸菩薩,若言是實當爾。」(文)《吳本》同之。
彌勒前述領解言「佛所說快善」,又曰「佛語甚深甚善」,佛今印定曰「汝言是」,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下曰「快哉甚善」者,稱佛意相也。
淨影雲:「彌勒向前歎佛說快甚深甚善,此言當理,故曰『是也』。」憬興全同,望西、《略箋》依之。
二別歎領解有叁:初歎領荷佛恩,二歎領值佛,叁歎領佛教化。初歎領荷佛恩者:
若有慈敬于佛者.實爲大善.
《漢本》雲:「若有慈心于佛所者大善,實當念佛。」(文)《吳譯》亦同之。
望西雲:「『慈敬』等者歎次上文『所以蒙得』已下說也。」
淨影雲:「彌勒向者憐佛前世勤苦與物志求佛道名爲『慈佛』,敬荷佛恩名『敬佛』,此實大善。」(文)
諸家並言慈謂慈愛,敬謂恭敬,深愛樂佛德而敬仰于佛,此即善中之善,其大莫加之焉,故曰「大善」。(《箋》及《會疏》此意也)
今按:「有慈于佛」者,《異譯》雲「有慈心于佛所者大善」,准解,前文曰「聞佛所說,莫不歡喜。」又雲「今得值佛,靡不歡喜。」《異譯》雲「莫不慈心歡喜」,故于佛所慈心歡喜雲「有慈心于佛所」。
「有敬于佛」者,向文雲「佛威神尊重」,今歎于佛所恭敬尊重,《漢》、《吳》兩譯舉慈心攝敬心,今經並舉雲「有慈敬于佛」,慈心歡喜、恭敬尊重即是憶念佛德,故雲「當念佛」也。
「實爲大善」者,非謂善根中大善,「大善」猶言甚善,稱佛意故,佛言實是大善,下雲「快哉甚善」,是其相也。《漢》、《吳》兩本雲「大善」者約彌勒爲言,今經約佛,謂彌勒大慶喜心稱佛意爲甚快善。
二歎難值而值
天下久久乃複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
《漢本》雲:「天下久久乃複有佛耳,今我于苦世作佛。」(文)《吳譯》亦同之。
向文雲「今得值佛」,此乃領佛出世難值而今值佛,今歎其領解也。
「天下久久乃複有佛」者,明佛出世希有難遇,上文雲「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是也。
「今我于此世作佛」者,明今此濁世值佛出世。淨影雲:「『久久』等者彰已難值佛。」憬興破雲:「有說申已難值,非也。『複』言必是顯當有,故今即標彌勒當成佛之時也。」(已上)望西救淨影雲:「舉已出希而顯適遇今佛出世。『複』者猶重,未必當有,若當成者,其義未了。謂今文即明彌勒等所值佛希,然還亦標彌勒當成爲所值者,能所濫故,不應理也。」(文)此質甚的中矣。今複救淨影雲:文有錯脫,應言難值已值佛,思之。
叁歎領佛教化亦二:初述一代教道,二明修來久遠,叁歎于此經聞佛名。初一代教道者:
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衆惡之源.遊步叁界.無所拘礙.典攬智慧.衆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漢本》雲:「所出經道,教授洞達,截斷狐疑,端心正行,拔諸愛欲,絕衆惡根本,遊步無拘,典總智慧,衆道表裏,攬持(時,《吳》)維綱,昭然分明,開示五道,決正生死泥洹之道。」(文)《吳本》亦同之。
淨影雲:「已下明己化益,于中有四:一彰己作佛以法化世;(初二句)二『斷諸』下由佛現化教諸衆生,斷生死因。『斷諸疑網,拔愛欲本,令離煩惱,杜衆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衆惡源』,教令斷塞目之爲『杜』;(憬興「是爲口業化也。」)叁『遊步』下身業化也,身化自在,故無拘礙。(興雲:「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叁界,化之縱任故無拘,即身業化也。」)『典攬智慧,衆道之要』意業化,善解經典,攬知衆義,(興雲:善閑經典,要攬衆義。)智善知叁乘所行之要名『衆道要』。(興:「備解叁乘所行之道雲『衆道之要』,即意業化也。」)『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口業化也。執法持衆(興雲「製戒禦衆」)名『執綱維』,辨正異邪名『昭然分明』,用化群品名『開五趣』;四『度未度』下,佛化世教諸衆生出生死果…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