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P8

  ..續本文上一頁,(興雲:「令越苦海,故度未度。」)『度未度者,決正生死』令出生死,『泥洹之道』使得涅槃。舉此化益,述前彌勒所歎所領。」(文)憬興大同之,望西、《略箋》依之。

  今解:此述前彌勒所領佛叁輪化導,「演說經法,宣布道教」者,此中廣攝一代所說,即是光闡道教也。

  「斷諸疑網」者,斷見惑也。「拔愛欲之本」者,斷思惑也。斷見思衆惡源,離叁界迷苦,此乃顯小乘教益也。「遊步叁界」等顯大乘益。

  「典攬智慧衆道要」者,前《興疏》(二十六右)雲:「《廣雅》雲:典,主也,攬者,撿之在手,又取也。」(文)謂般若波羅蜜是萬行之主,攬取之爲衆道之要領也。

  「執持綱維,昭然分明」者,「綱維」者總要也。《妙玄》曰:「提綱維,無目而不動。」《釋簽》雲:「維,系也。綱中之要莫若綱維。」(文)謂執持大乘法之綱要,以分明開示一切。

  《戒度》雲(《聞持記》望西引):「良以生死涅槃本無二法,迷之則涅槃即生死,悟之則生死即涅槃,衆生邪見,妄認涅槃而爲生死,今爲決了,使複正道。」(文)法位雲:「能決生死衆流,正涅槃之道。」(文)興雲:「決生死而令出,正涅槃令入,即教之弘化也。」(文)又可,于大乘中,「遊步叁界,無所拘礙」顯華嚴法界無礙圓融;「典攬智慧衆道要」顯般若;「執持綱維,照然分明」顯方等;「開示五趣,度未度者」顯法華開會;「決正生死」等顯涅槃佛性。是此五時半滿教悉攝演說經法宣布道教中,爲聖道一代光闡道教也。

  二明修來久遠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衆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衆.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

  《漢》、《吳》兩本意同之。

  此中,從初至「不可稱數」,初明修來久遠。次「汝及十方」下明生死長遠,此文在中間,承上起下。聖道權化方便衆生久止爲諸有流轉之身,歸命悲願一乘者正據此文也。

  初中,彌勒修菩薩道久遠已來也。望西引《彌勒所問經》:「彌勒勤發意,先釋迦四十二劫,我于後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力超越久劫,得無上道。(《佛藏經》、《法積》同雲四十劫)如《大論》,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精進力故,超越九劫,修來久也,可知『從汝得道』等者明所化無量。」

  《箋》曰:「彌勒當來成佛道後至于泥洹,其之劫數亦不可稱數」者非也。「至」言趣向之義,非「乃至」之「至」也,《異譯》雲「人從若得道,度者無央數」,可爲證矣。此文向前成聖道難行之義也。

  「汝及十方」下明彌勒及四衆流轉生死長遠,此文向後則成聖道權化方便,謂永劫已來發心修菩薩行而難成就,流轉五道至今日,生死勤苦不絕,爲之說速證菩提大道,聖道難行,豈非方便哉!

  「憂畏勤苦」者,淨影「爲修行勤苦」,《箋》「能化彌勒勤苦化物」,並非也。《漢譯》雲:「若曹及四衆,宿命從無數劫以來,展轉是五道中,死生呼嗟,更相哭淚,轉相貪慕,憂思愁毒,痛苦不可言。」豈化物痛苦哉!至此則彌勒同于流轉凡夫,豈分苦爲能化所化乎!

  叁歎于此經聞佛名

  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複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漢本》雲:「乃至今日與佛相見共會值,是乃聞無量清淨佛聲,甚快善哉,助汝曹喜。」(文)《吳本》亦同。

  上領解文雲「今得值,複聞無量壽佛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今歎彌勒聞名自喜也。

  「與佛相值,聽受經法」者,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然今日值佛,聽受此經法,是曠劫大幸,加複聞本願名號心開悟,曠劫已來生死流轉迷苦今日始脫,不亦悅乎!

  佛助其喜,曰「快哉甚善」。一今得聞佛名,彌勒及一切衆生今始解脫曠劫輪回故。二使聞信本願名號,此乃如來出世本懷於于此滿足故。如來喜彌勒歡喜,雲「快哉甚善,吾助爾喜」也。

  叁正重誨有叁:一明穢苦可厭,二明淨土可求,叁示信疑得失。此初也: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

  《漢本》雲:「亦可自厭死生痛癢(癢,《吳》),生時甚痛甚苦甚極,至年長大,(亦痛,《吳》有)亦苦亦極,死(饑,《吳》,今按「老」乎)時亦痛亦苦亦極,甚病時亦痛亦苦亦極,死時亦痛亦苦亦極。惡臭處不淨潔,了無有可意者,佛故悉語若曹亦可自決斷臭處惡露。」(文)《吳本》同。

  生老病死者,舉四苦攝余四苦。痛者,《異譯》雲「痛癢」,苦之甚曰「痛癢」也。苦類衆多,知十苦(《寶積》)、百一十等。(《瑜伽》)

  「汝今亦可自厭」者,令補處大士同于凡夫,是謙敬之相也,與普賢願生偈意全同。

  「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者,使厭舍不淨。《會疏》「宜自決斷」句屬下者未可,與《異譯》可合考也。「惡露」者,《琳音》五十四(二十一):「上烏故反,《考聲》雲:惡猶憎慊。」又七十五(文右)曰:「《玉篇》曰:惡露,泄漏無覆蓋也。」望西雲:「《觀佛經》雲:『自見己身叁十六惡露不淨。』《本起經》說老相雲:「惡露自出,座臥其上。」《醫心方》雲:『惡露者血也。』《大論》說五種不淨,《十疑論》出七種不淨雲雲。」

  「宜自決斷」者,深決其過,可厭舍也。

  二明淨土可求亦二:一示如實修行。

  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

  《吳譯》文如《會疏》引。

  「端身」等二句身業善,離殺等過故身端行正,修叁善等諸善雲「益作諸善」也。

  「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者意業善也。習無貪等,修己而潔體,離貪等過,故洗除心垢也。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是口業善。義寂雲:「離虛诳等,故言行忠信;修實語,故表裏相應。忠者直也,信者誠也。」(文)

  此之叁業如實之行寄上輩說,若他力行者,與上「若聞深法,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文相通,不同上下輩,獲往相行信必具此德也。

  「人能自度」等者,自信教人信等也。

  「精明求願,積累善本」者,此中要也。「精」謂專精,「明」謂明信。「求願」謂願生彼國,不生疑惑,乃至一念是精明求願之義也。

  「積累善本」者,稱念名號,積累而不見積累之相,何以故?聞無量壽佛名靡不歡喜故,何以知名號爲善本,謂益作諸善之外說善本,非名號而何乎?

  二彰橫超勝益

  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佛國.快樂(受樂長)無極.(次成德長)長與道德(初明益長)合明.永拔(離過長)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得壽長)壽一劫百劫千萬億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爲(明益勝)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玉篇》:須臾,俄頃之間也,叁十年爲一世,又一代爲一世,又父子相代爲一世。)

  《吳譯》文《會疏》引,《漢本》同之。勤苦、須臾謂少因,後生等明長樂果,僅一生少因,成辨安養證果,一代聖道希有其益,但淨土一門,故科雲「橫超勝益」也。一生直成辨者與前無數劫來修菩薩行反。

  「後生」等者顯彼土得證。「快樂無極」者與上「憂畏勤苦,不可具言」反。

  「長與道德合明」者,《要解》雲:「此借《易》之辭,《易》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合明者,能信信與所信五智合也。」(文)

  「永拔生死根本」者,與上「乃至今世生死不絕」反顯,上卷言「拔諸生死勤苦之本」,生死根本是無明,與佛智明合明,無明拔其根。

  「無複貪恚」等者,根本已拔,枝末豈存乎?此橫超勝益耳。

  「欲壽」等明自在生滅也。

  「無爲自然」等者,快樂長壽等都悉無爲自然得之,非求而得之,故雲「無爲自然」。

  「次于無爲泥洹之道」者,明廣略不思議妙證。《要解》雲:「不住涅槃,故雲『次』,到已降一等故,此主伴具足莊嚴相。」(文)

  淨影雲:「『長與道德合明』者,身與福俱名『道德合』,心與智俱名爲『合明』。」(憬興同之)

  義寂雲:「得理通神謂之『道』,所得不失謂之『德』,反迷歸性故合明也。」(文)

  《箋》曰:「生彼國證無生之道而得忍不退,境智冥合,其明不分,故雲『合明』。」(文)

  今謂:菩提大道名「道德」,真智冥道名「合明」,所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叁示信疑得失

  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爲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漢本》雲:「皆各自精明求索,心所欲願,勿得狐疑心中悔,欲往生者,無得座其過失,在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谪五百歲。」(文)《吳譯》同之。

  「汝等宜各」等者勸專修信,「無得」已下誡疑惑,「生彼」已下彰過勸舍。

  初中,「汝等」者,告彌勒及諸天人等。「精進求願」者,與上「精明求願」同,專精明信佛智,求索願後生無量壽佛國,宜得如上大益也。

  「無得疑」等者誡疑,雖補處彌勒而疑則華不開,是以深誡之。

  「疑惑中悔」者,不了佛智之相也。「中悔」者,初信而行之,中道生疑,追悔先所作而廢曰「中悔」。此乃懈怠倦慢之心,由懈怠因得果說爲「懈慢界」,次所謂「邊地」是也。

  「自爲過咎」者,疑惑過失,顯其過咎,至下分胎化二生,此其張本也。

  「生彼邊地」等者,准《異譯》雲:「坐其過失,在國界邊七寶城中谪五百歲」,其猶犯王法人谪邊土。

  「受諸厄」者,不見叁寶厄,不能自在供養諸佛等,皆是疑惑之過失而已。

  「五百歲」者,此方五歲數,如《覺經》雲「是間五百歲」,(憬興、惠心同依此文)然憬興雲:「受諸厄者,不見聞叁寶故,若作此說,彼土亦有憂根者,諸厄即憂受,而出世受,故不名苦苦。」(已上)望西以違經失、違理失斥憬興雲雲。

  今評雲:望西不辨別真化二土,偏爲淨土曾無憂苦者,何哉?如其化土,則有變易苦,何言無苦耶?若約真土,曾無變易苦,故雲無有衆苦,何得一概乎!

  問:邊地往生爲叁輩攝?將爲不攝?

  答:和漢諸師異解紛耘,總攝爲二家,如望西舉諸師,望西、《略箋》以不攝爲正。今家叁輩九品邊地爲同一化土,對真土一因爲化土業因萬差,如別章。

  四明彌勒信受

  彌勒白佛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覺經》曰:「阿逸菩薩言:受佛嚴明重教,皆當精進,一心求索,請奉行之,不敢疑怠。」(文)《吳譯》全同。

  淨影:「初言『受佛』乃至『奉行』,領佛向前勸修之言,彰己奉行,『不敢疑』者,領佛向前勸舍疑惑,彰己不疑。」(憬興同之)望西、《略箋》依用之。

  《會疏》雲:「『重誨』者,敕命令問疑意,已申無疑意,重明信疑得失,深誡疑誨故。」(文)此乃重再重之義,但是指次上信疑得失爲重誨,此亦一義耳。

  今謂:「重」謂嚴重,《漢》、《吳》本言「佛嚴明重教」故,「誨」,示也、訓也、教也,指對彌勒辨出要,已下嚴重教誨言「重誨」。辨出要爲明信疑得失也,故雲「不敢有疑」者,正顯其要也。敢,《增韻》:忍爲也。《儀禮》:臣敢辭。《注》:敢者,怖懼由勢決之辭。《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觸尊不自明之意。」(文)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