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兴云:「令越苦海,故度未度。」)『度未度者,决正生死』令出生死,『泥洹之道』使得涅槃。举此化益,述前弥勒所叹所领。」(文)憬兴大同之,望西、《略笺》依之。
今解:此述前弥勒所领佛三轮化导,「演说经法,宣布道教」者,此中广摄一代所说,即是光阐道教也。
「断诸疑网」者,断见惑也。「拔爱欲之本」者,断思惑也。断见思众恶源,离三界迷苦,此乃显小乘教益也。「游步三界」等显大乘益。
「典揽智慧众道要」者,前《兴疏》(二十六右)云:「《广雅》云:典,主也,揽者,捡之在手,又取也。」(文)谓般若波罗蜜是万行之主,揽取之为众道之要领也。
「执持纲维,昭然分明」者,「纲维」者总要也。《妙玄》曰:「提纲维,无目而不动。」《释签》云:「维,系也。纲中之要莫若纲维。」(文)谓执持大乘法之纲要,以分明开示一切。
《戒度》云(《闻持记》望西引):「良以生死涅槃本无二法,迷之则涅槃即生死,悟之则生死即涅槃,众生邪见,妄认涅槃而为生死,今为决了,使复正道。」(文)法位云:「能决生死众流,正涅槃之道。」(文)兴云:「决生死而令出,正涅槃令入,即教之弘化也。」(文)又可,于大乘中,「游步三界,无所拘碍」显华严法界无碍圆融;「典揽智慧众道要」显般若;「执持纲维,照然分明」显方等;「开示五趣,度未度者」显法华开会;「决正生死」等显涅槃佛性。是此五时半满教悉摄演说经法宣布道教中,为圣道一代光阐道教也。
二明修来久远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
《汉》、《吴》两本意同之。
此中,从初至「不可称数」,初明修来久远。次「汝及十方」下明生死长远,此文在中间,承上起下。圣道权化方便众生久止为诸有流转之身,归命悲愿一乘者正据此文也。
初中,弥勒修菩萨道久远已来也。望西引《弥勒所问经》:「弥勒勤发意,先释迦四十二劫,我于后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力超越久劫,得无上道。(《佛藏经》、《法积》同云四十劫)如《大论》,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释迦精进力故,超越九劫,修来久也,可知『从汝得道』等者明所化无量。」
《笺》曰:「弥勒当来成佛道后至于泥洹,其之劫数亦不可称数」者非也。「至」言趣向之义,非「乃至」之「至」也,《异译》云「人从若得道,度者无央数」,可为证矣。此文向前成圣道难行之义也。
「汝及十方」下明弥勒及四众流转生死长远,此文向后则成圣道权化方便,谓永劫已来发心修菩萨行而难成就,流转五道至今日,生死勤苦不绝,为之说速证菩提大道,圣道难行,岂非方便哉!
「忧畏勤苦」者,净影「为修行勤苦」,《笺》「能化弥勒勤苦化物」,并非也。《汉译》云:「若曹及四众,宿命从无数劫以来,展转是五道中,死生呼嗟,更相哭泪,转相贪慕,忧思愁毒,痛苦不可言。」岂化物痛苦哉!至此则弥勒同于流转凡夫,岂分苦为能化所化乎!
三叹于此经闻佛名
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汉本》云:「乃至今日与佛相见共会值,是乃闻无量清净佛声,甚快善哉,助汝曹喜。」(文)《吴本》亦同。
上领解文云「今得值,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今叹弥勒闻名自喜也。
「与佛相值,听受经法」者,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然今日值佛,听受此经法,是旷劫大幸,加复闻本愿名号心开悟,旷劫已来生死流转迷苦今日始脱,不亦悦乎!
佛助其喜,曰「快哉甚善」。一今得闻佛名,弥勒及一切众生今始解脱旷劫轮回故。二使闻信本愿名号,此乃如来出世本怀於于此满足故。如来喜弥勒欢喜,云「快哉甚善,吾助尔喜」也。
三正重诲有三:一明秽苦可厌,二明净土可求,三示信疑得失。此初也: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
《汉本》云:「亦可自厌死生痛痒(痒,《吴》),生时甚痛甚苦甚极,至年长大,(亦痛,《吴》有)亦苦亦极,死(饥,《吴》,今按「老」乎)时亦痛亦苦亦极,甚病时亦痛亦苦亦极,死时亦痛亦苦亦极。恶臭处不净洁,了无有可意者,佛故悉语若曹亦可自决断臭处恶露。」(文)《吴本》同。
生老病死者,举四苦摄余四苦。痛者,《异译》云「痛痒」,苦之甚曰「痛痒」也。苦类众多,知十苦(《宝积》)、百一十等。(《瑜伽》)
「汝今亦可自厌」者,令补处大士同于凡夫,是谦敬之相也,与普贤愿生偈意全同。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者,使厌舍不净。《会疏》「宜自决断」句属下者未可,与《异译》可合考也。「恶露」者,《琳音》五十四(二十一):「上乌故反,《考声》云:恶犹憎慊。」又七十五(文右)曰:「《玉篇》曰:恶露,泄漏无覆盖也。」望西云:「《观佛经》云:『自见己身三十六恶露不净。』《本起经》说老相云:「恶露自出,座卧其上。」《医心方》云:『恶露者血也。』《大论》说五种不净,《十疑论》出七种不净云云。」
「宜自决断」者,深决其过,可厌舍也。
二明净土可求亦二:一示如实修行。
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吴译》文如《会疏》引。
「端身」等二句身业善,离杀等过故身端行正,修三善等诸善云「益作诸善」也。
「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者意业善也。习无贪等,修己而洁体,离贪等过,故洗除心垢也。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是口业善。义寂云:「离虚诳等,故言行忠信;修实语,故表里相应。忠者直也,信者诚也。」(文)
此之三业如实之行寄上辈说,若他力行者,与上「若闻深法,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文相通,不同上下辈,获往相行信必具此德也。
「人能自度」等者,自信教人信等也。
「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者,此中要也。「精」谓专精,「明」谓明信。「求愿」谓愿生彼国,不生疑惑,乃至一念是精明求愿之义也。
「积累善本」者,称念名号,积累而不见积累之相,何以故?闻无量寿佛名靡不欢喜故,何以知名号为善本,谓益作诸善之外说善本,非名号而何乎?
二彰横超胜益
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受乐长)无极.(次成德长)长与道德(初明益长)合明.永拔(离过长)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得寿长)寿一劫百劫千万亿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明益胜)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玉篇》:须臾,俄顷之间也,三十年为一世,又一代为一世,又父子相代为一世。)
《吴译》文《会疏》引,《汉本》同之。勤苦、须臾谓少因,后生等明长乐果,仅一生少因,成辨安养证果,一代圣道希有其益,但净土一门,故科云「横超胜益」也。一生直成辨者与前无数劫来修菩萨行反。
「后生」等者显彼土得证。「快乐无极」者与上「忧畏勤苦,不可具言」反。
「长与道德合明」者,《要解》云:「此借《易》之辞,《易》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合明者,能信信与所信五智合也。」(文)
「永拔生死根本」者,与上「乃至今世生死不绝」反显,上卷言「拔诸生死勤苦之本」,生死根本是无明,与佛智明合明,无明拔其根。
「无复贪恚」等者,根本已拔,枝末岂存乎?此横超胜益耳。
「欲寿」等明自在生灭也。
「无为自然」等者,快乐长寿等都悉无为自然得之,非求而得之,故云「无为自然」。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者,明广略不思议妙证。《要解》云:「不住涅槃,故云『次』,到已降一等故,此主伴具足庄严相。」(文)
净影云:「『长与道德合明』者,身与福俱名『道德合』,心与智俱名为『合明』。」(憬兴同之)
义寂云:「得理通神谓之『道』,所得不失谓之『德』,反迷归性故合明也。」(文)
《笺》曰:「生彼国证无生之道而得忍不退,境智冥合,其明不分,故云『合明』。」(文)
今谓:菩提大道名「道德」,真智冥道名「合明」,所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三示信疑得失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汉本》云:「皆各自精明求索,心所欲愿,勿得狐疑心中悔,欲往生者,无得座其过失,在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谪五百岁。」(文)《吴译》同之。
「汝等宜各」等者劝专修信,「无得」已下诫疑惑,「生彼」已下彰过劝舍。
初中,「汝等」者,告弥勒及诸天人等。「精进求愿」者,与上「精明求愿」同,专精明信佛智,求索愿后生无量寿佛国,宜得如上大益也。
「无得疑」等者诫疑,虽补处弥勒而疑则华不开,是以深诫之。
「疑惑中悔」者,不了佛智之相也。「中悔」者,初信而行之,中道生疑,追悔先所作而废曰「中悔」。此乃懈怠倦慢之心,由懈怠因得果说为「懈慢界」,次所谓「边地」是也。
「自为过咎」者,疑惑过失,显其过咎,至下分胎化二生,此其张本也。
「生彼边地」等者,准《异译》云:「坐其过失,在国界边七宝城中谪五百岁」,其犹犯王法人谪边土。
「受诸厄」者,不见三宝厄,不能自在供养诸佛等,皆是疑惑之过失而已。
「五百岁」者,此方五岁数,如《觉经》云「是间五百岁」,(憬兴、惠心同依此文)然憬兴云:「受诸厄者,不见闻三宝故,若作此说,彼土亦有忧根者,诸厄即忧受,而出世受,故不名苦苦。」(已上)望西以违经失、违理失斥憬兴云云。
今评云:望西不辨别真化二土,偏为净土曾无忧苦者,何哉?如其化土,则有变易苦,何言无苦耶?若约真土,曾无变易苦,故云无有众苦,何得一概乎!
问:边地往生为三辈摄?将为不摄?
答:和汉诸师异解纷耘,总摄为二家,如望西举诸师,望西、《略笺》以不摄为正。今家三辈九品边地为同一化土,对真土一因为化土业因万差,如别章。
四明弥勒信受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觉经》曰:「阿逸菩萨言:受佛严明重教,皆当精进,一心求索,请奉行之,不敢疑怠。」(文)《吴译》全同。
净影:「初言『受佛』乃至『奉行』,领佛向前劝修之言,彰己奉行,『不敢疑』者,领佛向前劝舍疑惑,彰己不疑。」(憬兴同之)望西、《略笺》依用之。
《会疏》云:「『重诲』者,敕命令问疑意,已申无疑意,重明信疑得失,深诫疑诲故。」(文)此乃重再重之义,但是指次上信疑得失为重诲,此亦一义耳。
今谓:「重」谓严重,《汉》、《吴》本言「佛严明重教」故,「诲」,示也、训也、教也,指对弥勒辨出要,已下严重教诲言「重诲」。辨出要为明信疑得失也,故云「不敢有疑」者,正显其要也。敢,《增韵》:忍为也。《仪礼》:臣敢辞。《注》:敢者,怖惧由势决之辞。《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文)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