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践之道
第一节 学道
(一)我们这个宇宙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宇宙是永远存在的吗?抑或不久亦将殒灭呢?宇宙是无限的广大吗?还是有一定的际限呢?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型态如何才算是理想呢?如果认为这些问题未澄清以前无法学道的话,那么任何人在尚未学道以前,死亡即已先行到来。
例如,人被可怕的毒箭射中,亲友们围拢了来,赶紧找医师设法拔箭,先行疗毒要紧。
可是当时如果有人说:“且慢拔箭,先要弄清楚箭是谁发的?是男还是女?是哪种性格的人?而且弓是哪一种?大弓或小弓?木弓或竹弓?弦是哪一种?藤蔓?牛筋?箭是用藤或是茸?用的羽毛是哪一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以前,且慢拔箭!”
无疑的,这些问题在未弄清楚以前,毒素早已循环至全身,人已死亡多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步要做的医疗工作,就是先行拔去毒箭,以免毒发后蔓延到四肢。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社会型态,怎么样才算理想或不理想?不管怎样,最重要的还是:大火临头,必须避避风头才是。
宇宙的存在是否永久?到底有无边际?那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火,以紧迫钉人的姿态,围绕在我们的四周。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要先拂去燃眉之火,就必须先学道。
佛陀的教诲是:有必要的话才说,不契机的话不说。对人而言,必须了解的,当然要知道;必须断绝的,当下戒绝;必须修学的,努力以求。并且,一再地教示世人,须矢志求取觉道。
因此,人必须先抉择几项问题:对自己来说甚么事最为重要?更要了解,甚么事最为切身?之后,再摄心调意努力以赴。
——巴利本中部七·六三·箭喻经
(二)有如一个走入树林想求取树芯的人,随便折些树枝和树叶就以为是得到了树芯,那是愚痴的。人既然有了求取树芯的目的,进而取得树皮乃至树干,才有得到树芯的可能。
又如:想要摆脱逼炙人身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进而慕道修学,就是示意树的芯。
如果只得到一些恭维和名望就趾高气扬,从而自赞毁他,就像只得到枝叶以为是取得树芯的想法,是同一理念。
又如:自己确已得到几分宁静和安定,从而心满意足、自夸而贬他,也像取得树皮而以为是已求得树芯一样。
又如:得到几许分辨事物的力量,于是智炫心傲,从而自誉谤他,也像得了树皮就有得到树芯的想法一样。这种种情形,都是心骄意满,势将再度招致苦的来临。
对于一位学道之人,恭维、名闻、利养,均非其目的,因为他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以些许成就、少分的安定,或几分的聪智为满足。
因此,首先须将吾人在世界中生死根本的性质置意于心。
——巴利本中部三·二九·大树芯喻经
(三)这个世界并不具有其自体的本质,必须求得除灭心机的方法。只求追逐外表,内心却产生许多的迷惑。
以心之所欲为本,欲之火一经燃起,苦与恼便随心而至。以无明为本,在迷闇中包藏著忧愁和悲伤。能了解制造迷惘之家的,除了心之外,别无其人。因此,修道之人必须决定与心作一殊死之战。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四)我的心啊!你为甚么总是趋向于无益之境,何以不能稍安勿躁呢?为甚么陷我于迷惘,空自号召一些无聊的事物呢?
想耕种土地,锄头尚未落地,竟自先行毁坏,那还能耕种吗?如果犹自彷徨于生死的迷海,舍弃了数不能尽的生命,那就不能耕种这心的大地。
心啊!你曾使我出生于王侯之家,也曾令我出身贫寒,到处流浪乞食。偶尔也使我生往神仙之邦,终朝沉湎于荣华的梦乡,但亦曾使我接受地狱之火的燃烧。
愚痴的心啊!你曾带我走过种种的路径,到现在为止,我未曾违背于你;但是,亦令我听到佛的教法,而身体力行。事至今日,不要再恼害我、阻挠我,无论如何,设法把我从种种苦境中拯救出来,淬砺上进,以期速获觉悟。
心啊!你必须知道,一切事物都无实体而常变迁,不去执著它。任何事物,都不要作“我有”之想。只要远离贪婪、嗔恨和愚痴,便可即得安乐。
拿起智慧之剑,砍断爱欲的蔓藤。利害和得失、称赞和毁谤,都不为其所烦恼时,安定的时光,必将指日可待。
心啊!你曾使我一度发心学道,可是,为甚么现在又使我被利欲荣华所吸引而回转了心意呢?
既无形体而又无远弗届的心啊!设法越过这难度的迷海吧!这一点我会依你所想的去行动;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依我所想去行事,我们一起奉行佛的教法。
心啊!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会变迁的,充满灾变的。这个世间,何处去寻求安乐?何不奉行教法,赶紧渡往觉悟之岸呢?
——巴利本长老偈注
(五)与心作如此般的战斗,诚心学道之人经常决心进取,即使为人所嘲笑或毁谤,此心总不为之稍动。即使有人以拳相加,以石相投、以剑击斩,此心亦不为之生嗔。即使遭受刀锯而身首异处,此心亦不为之所乱。若竟而因此心意暗淡,殊难谓为信守佛教的人。
纵使嘲笑、毁骂、拳脚杖剑齐下,学道之心绝不为所动摇,反而心中充满了佛的教法,愈益坚定进取觉悟的决心。
——巴利本中部三·二八·大象迹喻经
为了求取觉悟,难以成就的成就它、难以忍的忍耐它、难以布施的能施惠与人。如果只能日食一粒米,不惜投身火焰之中,此心亦不为之稍有退失,誓必求得觉悟。
但是,即使有了布施也不作布施之心,做了任何事而不作有所作为的想法,只是心中认为那是一件有益于人的事体,由于是一件正当的事,故而为之。如同母亲以一件衣服授给爱儿,心里并不作授与之想;照顾病儿,亦未尝生起看护之心。
——大般涅槃经
(六)往昔,有位智慧开明,慈悲深厚的国王,辖域国泰民安,治境丰饶。国王学道之心殷切,经常准备财宝,布告天下:不论任何人,如能开示值得尊敬的教法,就将财宝赏施给他。
国王这番求道的虔诚震撼了天界,天神想要试探一下国王的心意,于是现出凶的形态,站在王宫的门前,宣示说:“我了解值得尊贵的教法,故而前来投效国王。”
王听了以后大喜,恭谨地迎入后殿,请求开示教法,于是鬼就露出恐怖如刃的牙齿说:“现在我正腹饿,这样子怎能说教呢?”国王奉献出一些食物。“我的食物,必须是人类的热血和肉!”鬼连忙又说。这时王的太子表示他要主动舍弃自己的生命,以便为鬼充饥;继之,王妃也甘愿以己身作鬼的饵食。那鬼在连续吃掉两个人后,犹觉未竟全饱,竟想连国王也一起吞食,这时国王很镇静地说:“我并不吝惜这条命,只是觉得:如果此身已亡,又怎能听到你说的教法呢?索性等你说完教法之后,我情愿以此身奉献。”
鬼这时说道:“爱欲从忧恼而生,爱欲由恐惧而生;远离爱欲,人无忧恼,恐惧又将何处而有?”说著马上又恢复了天神的形态,与此同时,已被吃掉的太子和王妃都亦恢复了本来的形状。
——百缘经
(七)从前,在喜马拉雅山有位道心深厚的真实修行者,一心只想乞求远离迷惑的教法,此外别无所望,包括充满大地的财宝,乃至天神世界的荣华均非所欲。
天神为这修行人的行持所感动,想试试他的诚意如何?于是以鬼的形态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境,歌唱著说:“一切事物都是有变迁的,有生就有灭。”修行人听到这歌声,就像口渴之人得到饮水,又如囚犯得释,欣喜万分;心想这才是真理,这才是教法。他环顾四周良久——是谁在唱这真理之歌呢?定睛一看,原来是个鬼。将信将疑之下,走向鬼的身边问道:“刚才的歌声是您唱的吗?如其果然,我愿意继续恭听下文。”鬼答说:“不错,正是我唱的,但我此刻腹中饥饿,若不吃点东西,实在没法唱下去。”修行人又请求说:“请不要这样说好吗!拜托您继续唱下去吧!这首歌确有其崇高的寓意,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只这两句,的确意有未尽,无论如何,请教其余的歌句吧!”
鬼又说:“现在腹中饥饿难忍,如能吃些温肉热血,一定会继续唱完这首歌。”修行人听了,当下就和鬼约定,如能继续听完这首歌,当以自身奉献。鬼于是献唱那首未完的歌,使这首歌得以完整。它是这样的:
一切事物都是有变迁的,
有显现就有幻灭,
如能不被这生灭所拘束,
才会感受到恬静与安适。
修行人马上把这首歌刻记在树干和石头上,然后登上树顶,踊身跳向鬼的面前奉献给他。就在这一瞬间,鬼恢复了天神的形态,以手安然地接住修行人的身体。
——大般涅槃经
(八)往昔,有位名唤常啼 Sadapraudita 的学道人,一心一意想求觉悟,不被名望、利欲所诱惑,拼命修行。有一天,忽然空中有声音教示说:“常啼!一直向东前进,聚精会神,不畏寒暑艰险,置世间的毁誉于度外,不为善恶所拘泥,尽管向东蓦直行去,必将得到诚实之师,从而取得觉悟。”
他大喜过望,依照声音所指示,迳自向东直行,去求觉道。攀山越野,流浪异乡,时而忍受屈辱和迫害,时或卖身为奴。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总算来到明师的面前,请领教益。
世间上好事多磨,想要行善事,一定很多障碍。常啼在求学觉道的旅程中,不知遭遇到多少次障碍。为了想要求得几许供养明师的香花钱,曾经卖身为佣,以赚取些许工资,可是却找不到雇主。恶魔的阻挠之手,任你所到之处,即伸向何处,趋向觉悟之道,确实是血枯削骨的艰难旅程。终于从明师处接受了教法,想要把那尊贵的言教记录下来,可是得不到纸墨,于是用刀刺破自己的手腕,以流出来的血记下明师的教法,他是这样地得到了尊贵的觉悟教法。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八八·常啼品
(九)从前,有位名叫善财 Sudhana 的童子,他也是一心虔诚地学道,求愿觉悟…
《修道篇 第二章 实践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