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殿,向上依次为大雄宝殿、七佛殿、普贤正殿、藏经楼。大殿从整体到每一细部都经巨匠精工雕成,气势轩昂。各殿供奉的佛像姿态各异。其中坐于白象之上、手拈如意的普贤菩萨,庄严而慈祥,极富特色。寺内大雄宝殿后供有一尊彩釉瓷佛像,通高2.47米,面部色泽白晰,光洁照人。寺内还有14层紫铜华严塔一座,明代铸造。塔通高7米,塔身铸有小佛像4700余尊及《华严经》全文。寺内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殿前还植有满庭丹桂,花香四溢,环境清静幽美。
伏虎寺,位于峨眉山麓、报国寺西约1公里处。为峨眉山最大寺院。初建于唐代(或说建于宋、明),宋代名神龙堂。至绍兴年间,这里虎狼为患,高僧士性建尊胜幢一座,以示镇压,故改名伏虎寺(或说以山形如虎蹲伏而得名)。寺几经兴废,清顺治年间重建。据说当时僧徒按《大乘经》字数,每字植一树,共植楠杉、柏10余万株。寺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但尽管殿堂掩映在密林之中,而屋顶却无残枝败叶存留。康熙帝因此题“离垢园”三字以道其神奇。据分析,这是因为山谷中形成的环形气流正好将这些落叶吹走了的缘故。寺后罗峰山经常有轻云缭绕。“罗峰晴云”为峨眉胜景之一。古人赋诗云:“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杉烟色绕琼楼。石桥水隔红尘杳,台榭飞花绿树稠。”言其幽深秀美。
仙峰寺,位于华严顶九老洞一带。明万历年间僧本炯创建。古称慈延寺或仙峰禅院。寺背倚高山,面对危崖,俯视华严顶下,群峰林立,气象万千。寺宇宏敞,凡五进,多为清代重建。屋顶覆以锡板铁瓦,在日光照射下,晶莹夺目。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和普贤菩萨。舍利殿内还供有释迦牟尼舍利两枚。寺右数百米即九老洞,传说九位仙人居住其中。他们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老洞附近还有先皇坛,相传为轩辕黄帝问道处。寺处海拔1700米山中,故盛夏如秋。寺周多松、杉,另外还生长有一种珍贵植物珙桐。寺宇远离尘寰,更显得深邃幽寂。寺周还是群猴栖息之地,山僧戏称之为猴居士。他们或嬉戏,或从游客手中觅食,倍添山中情趣。
洪椿寺,位于天池峰,建于唐代(—说明代),后屡毁屡建。古称千佛殿,因寺前有洪椿古树,故易此名,又称洪椿坪。寺院殿宇宏敞洁净。明代规模最大时有上下四殿,成为山中一大庙宇,慕名前来静习的达千人。大雄宝殿内供普贤菩萨像,左右为18罗汉像。楼上供有千尊一尺多高的佛像。还有一盏千佛莲灯,高1.7米,7边形,上刻龙纹7条及佛像582躯,作工精细,工艺高超,据说系1915年花费1万余元雕刻而成。清代康熙皇帝曾赐额“忘尘虑”及对联“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一幅,均佚。大殿门前悬有一幅清乾隆年间写成的长达200字的对联,号称天下第一联。寺为群峰环抱,两侧有深谷溪涧,海拔1100米,故盛夏如秋。又因山间水气不易散发,故夏季每日清晨均有小雨蒙蒙,“洪椿晓雨”为峨眉胜景之一。《峨眉县志》有《洪椿晓雨》一诗:“万壑千岩势不平,攀藤扌门
葛力难胜。苍茫山雨天将曙,寺入洪椿又一程。”而“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则更形象地描绘出晓雨的可爱。大概寺周的林木花草日日为晓雨清洗,故纤尘不染,苍翠欲滴,环境雅净至极。
洗象池,位于峨眉钻天坡顶。明称初喜庵,规模甚小,清康熙年间扩建为寺。旁有石池,深六尺,传说为普贤菩萨浴象处,故称洗象池。池本平常,以神话而贵。殿宇伟峨,祀观音、地藏、大势至。寺处2100米高处,气候寒冷,故遍山皆为松杉盖满。这里早晚需燃炭取暖,正所谓“五月峨眉需近火”了。每当无云和无月之夜,在洗象池前还可看到“圣灯”点点,为寺蒙上一层神秘的异彩。这一带也是猴群栖居之地,他们常到路边向游人索要食物,十分可爱。
历代在峨眉山弘法的僧人数以千计,他们在此修建寺院、译经、讲道、修行,推动了峨
眉山佛教的发展,甚至对峨眉山环境的保护、名山的建成,起重要作用。据载,影响较大的有慧持、明果、宝掌、慧通、继业、怀古、别峰、别传等人。
慧持(337—412),东晋僧人,俗性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净土宗奠基人慧远弟。14岁始读书,但接受快,“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与兄共以道安为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后奉师命,随兄东行,初止荆州上明寺,后至庐山修住。数年后至建康东明寺,得到晋卫军王郎琊王王句器重,帮助西域僧人伽罗叉译校《中阿含经》。后还庐山。晋隆安三年(399)立志入蜀传法,其兄慧远苦留不住,感叹说:“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
”慧持答道:“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遂与兄别,远行到成都,在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得刺史毛璩推崇,次年登峨眉山,同当地苦行僧一起,披荆斩棘,辟地为寺,供奉普贤菩萨,号普贤寺。成为峨眉山佛教少数奠基人之一。两年后仍回成都龙渊精舍。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蜀人谯纵举兵杀刺史毛璩,自称成都王,举邑纷扰,慧持避乱居郫县中陀寺。谯纵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带兵到郫县讨伐,进入寺中。众僧皆惊惧逃走,惟慧持镇静自若。逼至前,仍盥洗如常。道福竟“愧悔流汗”。可见慧持修道之深。晋义熙八年(412)卒于龙渊寺,春秋七十六。
明果法师,俗性林,四川资州人,曾在北魏道武帝廷下为将,以功封镇南将军。后在泽州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号澹然。回峨眉山住锡,弘扬佛理。时乾明观道士受到感悟,多弃道皈佛,并请明果住观。于是明果改观为中峰寺。这件事被后世演义为“刺蟒救道”的故事加以渲染。
宝掌和尚,印度人,因左掌心有痣,故名。南北朝时来华,初住成都大慈寺,译经布道,并以善诵《般若经》著称。人们赞颂他“劳劳玉齿寒,似迸泉岩急。有时中夜坐,阶前鬼神泣。”后上峨眉,建庵弘法。《峨眉县志》称峨眉灵岩寺也为宝掌所建。还曾到五台山住融峰华严寺住锡。对佛教在峨眉山、乃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慧通禅师,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从洛浦寺元安和尚出家。唐僖宗年间(874—888),自会稽至峨眉山,喜爱这里山清水秀,遂住白水寺,弘扬佛法。他对峨眉山佛教最突出的贡献是四处募化,修建寺院。经他率门人组织修建的寺院有普贤寺、清音阁、华严寺、中峰寺、黑水寺。由于他相信“峨眉山属火”故多火灾的说法,于是分别改华严寺、中峰寺、牛心寺、普贤寺、华藏寺寺名为归云阁、集云寺、卧云寺、白水寺、黑水寺,认为这样可防火灾,保护寺院。峨眉山关于慧通的传说很多。《峨眉山志》载,有一次慧通在普贤寺前突遇洪水,无法过溪,这时一只大虎伏在身边,待他骑上,一跃过溪。后来在此建有一桥,名虎跳桥。
继业三藏大师,俗姓王,耀州(今陕西耀县)人,在东京天寿院削发为僧,乾德二年(964),奉诏率僧300人去天竺(印度)求法,开宝九年(976)始归。他将请回的舍利、经卷呈献朝廷,得到太宗嘉奖,赐他袈裟一袭,并诏他择名山修习。继业禅师选中峨眉山作庵(即牛心寺)而居,在此译经、讲经、注疏、誊写经文、直至圆寂。终年84岁。由于他通晓佛教经、律、论,又被尊称为三藏。
怀古和尚,宋代僧人,俗性张,字德成,峨眉县人,出家于峨眉山中峰寺。善作诗,与建南的希昼、金华的宝辶贝贝隹、南越的文兆、天台的行肇、沃州的简久、贵城的惟凤、淮南的惠崇、江南的于昭,被称为“九诗僧”。《峨眉县志》收录他一首《送田锡下第归宁》,诗云:“念彼孤亲去,无成万里归。来程芳草尽,去国故人稀。栈道浮云险,刀州入望微。前期有公介,莫负老莱衣。”他的诗清隽高雅,为时人所推崇,欧阳修等人对他的诗也很赞赏。
别峰禅师,俗姓李,名宝应,峨眉县人。陆游《别峰禅师塔铭》云:“禅师少而奇警,日诵千言,然不喜有家,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出家后从中峰寺密印为师,深得密印赞尝。后又师事成都昭觉寺环悟大师。其后去过径山,又至保宁、金山、雪窦开堂升座。淳熙七年(1180),住锡径山灵隐,卒于此。同陆游交往甚厚,故陆游为之撰有塔铭。
别传禅师,明代僧人。俗姓王,名会宗,湖北云梦人。7岁时出家于白鹤寺,嘉靖年间至峨眉山,住锡积圣寺。曾铸3口大铜钟,1口留积圣寺,其他两口分赠白水寺和永延寺。“积圣晚钟”是峨眉胜景之一。钟高2.3米,重12500公斤,钟内外刻有佛经、佛偈、铭文、洪钟疏及捐钱铸钟者姓名等内容。钟声深厚清越,每当它回荡在崇山峻岭之间,常使人浮想连翩。别传禅师于隆庆年间建金龙寺,并按《法华经》字数,在寺周广植楠木,一字一树,共植69777株,取名古德林(又名功德林)。明神宗嘉奖其建寺造林之功,赐号“洪济禅师”。他在峨眉40年,弘法布道,深得僧众敬重。终于京师,年81岁。塔建于峨眉山万年寺前,当时大学士陈以勤为撰《别传禅师塔铭》。
三、峨眉释与道峨眉被视为佛教名山,也曾被视为道教的福地洞天,道教在此也有过很大的发展。据《峨眉县志》载,道教最早传入是在三国时期,而峨眉山最早的道观应当是西晋乾明道士所建的乾明观了。东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好方外游”,曾“西至峨眉访清虚之高躅”。隋唐之际,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孙思邈曾来峨眉山采药炼丹,相传今牛心寺后药王洞就是他炼丹之地。《峨眉县志》载,被称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二峨山猪肝洞隐居,附近“八仙洞”传为八仙聚会之所。唐诗中,相当一些是以道观道士为题材的,如鲍容的《赠峨眉山杨炼士》就是其一,他在诗中吟道:“道士夜诵蕊珠经,白鹤下绕香烟听。夜移经尽人上鹤,天风吹入青冥间。”道士施吾也在《天柱山峨眉道士》中吟道:“古称天柱连九天,峨眉道西栖其巅。”诸多以道教为题材诗歌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峨眉山道教的兴盛。宋代,峨眉山道教也有很大的发展。许多道观,如东岳庙、玉皇观、雷神祠、关帝庙等都是此时新建的。许多地名如“龙门洞”、“仙皇台”、“九老洞”、“三霄洞”、“女娲洞”、“伏羲洞”等都是以道家经典而取名。当时著名道人陈搏(
—989)曾从华山来此修行,并自号“峨眉真人”。后人修陈搏祠,并供其当年写于石上的真迹“福寿”二字。有诗咏此祠:“仙馆三峰下,年华百岁中。梦成孤蝶往,蜕在一蝉空。蕊木笈微言秘,霄晨浩气通。丹遗舐后晰,林遣御余风。布雾沉荒白,餐霞忘暗红。峨眉有归约,飞步与谁同。”元、明以来,道教在峨眉渐趋衰落,许多道观改为佛寺。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纯阳殿,为当时最大道观,供奉吕祖、三霄之像。但到清代乾隆年间,此观已无道士居住,为僧人所占。至此,峨眉山成为清一色的佛教天下。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宋代以前,峨眉山佛道共存。但到明代,佛道发展失衡。佛教在峨眉山呈蓬勃发展势头,几乎无峰不寺,信徒日众。相比之下,道教则受到冷落,甚至由于宫观少人进祀,道士只好下山。
在峨眉山释道关系中,曾出现两次将二教融为一体的尝试,具有典型意义。一次是明万历四十年(1615),明光道人建会宗堂,同时供奉佛道神祗:普贤、广成、楚狂牌位。一次是清代乾隆年间,泰安和尚重建九老洞寺庙,第一殿供道家赵公明像,第二、三殿供佛像。
在明、清时期出现二教融合的尝试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至此时早已中国化。释、道、儒三教经长期交流,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备了太多的相似之处。尽管如此,各教所据经典毕竟大有不同,故“融为一体”终未实现。
《九、普贤道场峨眉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