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观音道场普陀山▪P2

  ..续本文上一页》。在南方,至肖梁时观音信仰也已形成,史载梁武帝曾修观音忏法,救后妃死为巨蟒。可见,观世音崇拜和信仰早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便已在中国流行起来,但这时的信仰尚无专门的道场。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观世音信仰也有了新的发展。唐人避唐太宗讳,把观世音简称观音。至晚唐。普陀山历史揭开了它的新篇章。据传,大中年间(847—895),有梵僧至普陀山潮音洞前焚十指,得见观音大士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有关普陀山佛教的最早传说。

  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佛祖统纪》作“唐大中十年”),日本僧人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菩萨像,拟带回国供养,道经四明出海放详,舟过普陀山,搁礁不能动,锷及同行人望潮音洞而祷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说完,舟即浮动,慧锷于是以观音像安置于洞侧张氏家,张氏最后舍宅为建观音院,俗称“不肯去观音院”。鄞人闻此,迎像还郡城置开元寺供养。未几,有无名僧以嘉木至开元寺仿此像而刻之,弥月而新像成,僧亦不知去向。后来,此新像被供奉于原不肯去观音院。古往今来,僧俗皆以日僧慧锷建观音院为普陀山观音信仰道场的肇始。不言而喻,不肯去观音院即此一道场的第一所寺院。

  宋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奉诏使三韩(今朝鲜),途遇风涛,舟搁浅。据说这时有金色光现满月相,珠缨粲然,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舟复安然行驶。事毕归国,奏此瑞应于朝廷,宋神宗于是赐寺额曰“宝陀”。宝陀应是“普陀”、“补陀”的谐音。按补陀洛伽山又称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是佛经中所说的观音菩萨居住、说法处,位于印度南之海上,或说山在“东洋”,善财童子曾“于东洋紫竹林参观世音”。宋神宗所赐“宝陀”寺额无疑是采自补陀洛伽山的传说。后来,宝陀又演变成“普陀”,梅岑山之名终于被“普陀山”所取代。自此之后,海东诸国如朝鲜、日本、扶桑、阿黎、占城等数百国的雄商巨舶往往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寇盗,便望山归命,而终于获安。于是,普陀山观音菩萨的“灵应”越传越广,越传越神,普陀山作为观音信仰的专门道场也便如此这般地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道场的形成不仅与中国僧俗有关,而且也与国际上的僧俗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普陀山观音道场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它的形成,是和唐、宋

  海上交通的发达、国际贸易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三、沧海桑田话法事普陀山的佛教事业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即寺院的兴建沿革、高僧大德的弘法修持和宗派的演变。

  在普陀山观音信仰道场形成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高僧纷纷慕名来投,寺院、庵、蓬也因此渐次增加。至元代,岛上至少已有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多处佛事活动场所。明清两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已有3大寺88处庵堂和128处茅蓬。其中的3大寺为普济禅寺、法雨寺和慧济寺。3大寺是全岛佛事活动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普陀山佛教的主干和代表。

  普济寺,亦名前寺,在白华顶南、灵鹫峰麓。为一山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名称代有不同,后梁时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赐名为宝陀寺。绍兴元年(1131),真歇清了禅师复在此结庵,名曰海岸孤绝禅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住持僧德韶请朝廷赐钱万缗建大殿,并为御书“圆通宝殿”额。元代颁赐尤隆。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徙岛上居民、焚毁殿宇,迎观音像供于郡东栖心寺,并奏改栖心寺为补陀寺。正德十年(151 5),僧淡斋募缘入岛兴复。嘉靖三十二年(1553),再次内徙。隆庆六年(1572),山西五台山僧真松入岛修殿宇。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发帑金千两造藏殿。三十三年,迁寺址至山麓(即今址),又发帑金重建圆通等殿,改辰向为丙向,赐寺额曰“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敕准每年度僧一人。清康熙四年(1665),葡萄牙侵略者至岛劫掠。至十年,第三次迁徙岛上居民,殿宇毁残一如洪武时。二十三年,弛海禁,设县治,佛法再次复兴,僧照机任住持,开始重建寺宇。后经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的三次赐帑金大修,终于奠定了后来的寺院规模。殿堂巍峨,佛像庄严,寺宇达二百余间。康熙帝于三十八年重修后赐二额,曰“普济群灵”,曰“普济禅寺”。在重修中,定海总兵广大来、蓝理、僧潮音也都出了大力。寺面纵深60丈,横宽80丈。寺有3门,即中山门,东山门和西山门。殿宇有天王殿、大圆通殿、藏殿、景命殿、伽蓝殿、祖师殿、绣佛殿、白衣殿、灵应殿、关帝殿。寺内还有堂17处、楼12处、轩4处、亭1处、寮1处。寺外原来又有下院5处,即本山下院、定海下院、宁波下院、松江下院、台州下院。

  法雨寺,亦名后寺,在白华顶左、光熙峰下。明万历八年(1580)由僧大智真融结茅创庵,名海潮庵。二十二年由郡守吴安江改名海潮寺。二十六年毁于火。二十七年钦赐龙藏。三十三年增建殿宇,次年赐额“护国镇海寺”,再赐龙藏。四十年尽毁于火,旋复建。崇祯十六年(1643),大殿又毁。清顺治三年(1646),复于旧殿址建小殿5间。供奉观音大士。小殿前建伽蓝小殿5间,康熙八年(1669),海寇毁寺。十年,水师提督张杰建殿5间。是年迁徙岛上居民,殿宇残毁如普济寺。弛海禁后,寺院随之复兴。二十六年,住持别庵先后建藏经阁、东禅堂、三圣堂、三生堂、官厅、印寮。二十八年,朝廷赐帑金增建,三十二年建成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继又建成大雄殿,供诸佛。三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复两次获赐帑金,继续修建。此前,康熙帝还于赐帑同时御题“天花法雨”、“法雨禅寺”等额赐之。由是殿堂楼阁整齐完美,与普济寺同耀海山。同治(1862—1874)和光绪(1875—1908)间曾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整个寺院几成正方形,纵深62.5丈,面宽69丈,左右有山门,寺宇计有7殿(天王殿、大圆通殿、珠宝观音殿、大雄殿、伏魔殿、准提殿、伽蓝殿)、13堂、4阁、10楼等,总数达数百间,今尚存245间。过去曾有6座下院,名道头下院、定海下院、宁波下院、杭州下院、温州下院、上海下院。

  慧济寺,又名佛顶山寺,在白华顶右。旧有亭,内供石佛。明初,僧圆慧在此结茅。创慧济庵,额曰“宝月含空”。康熙八年(1669)僧普明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临济宗僧能积立志复兴,建圆通、玉皇二殿和大悲楼、斋楼,扩庵为寺。嘉庆三年(1798)挂单安众,咸丰元年(1851),始行传戒,光绪三十三年(1907),住持文质大兴土木进行扩建,遂成巨刹,一切规制与普济、雨法两寺相同,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院。全寺有4殿(大雄殿、天王殿、地藏殿、雷祖殿)、7堂、6楼、2阁等。过去曾有一座下院,名道头下院。

  除三大寺之外,山上的主要庵堂尚有18处,诸如妙峰庵、朝阳洞、悦岑庵、鹤呜庵,长生庵、大乘庵、常乐庵、双泉庵、逸云庵、药师庵、息来庵、伴云庵、澄心庵、常明庵、三圣庵、锡麟堂、洪筏堂、文昌阁等等。三大寺和诸多的庵堂、茅蓬散布于普陀山各处,“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普陀山的确成了名符其实的佛国净土了。

  《普陀洛迦新志》云:“非有大德之住持,奚副高山之仰止

  ”事实正是如此,普陀山所以能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这与众多名僧大德在此兴衰起蔽,不惮劬劳,虔诚弘法,甘自清苦的努力和精神是分不开的。而但凡称得上是名僧大德的僧人,又往往是三大寺的住持。截止于《普陀洛迦新志》撰成,普济寺与法雨寺的住持分别为55任和19任。

  普济寺的55任住持是:日僧慧锷(五代僧)、真歇清了、自得慧晕、闻云德韶、大川普济、梦窗嗣清(以上宋代僧)、王介禅师、东岩净日、如智、东洲永、一山宁、如律、孚中怀信、古鼎祖铭、大千慧照(以上元代僧)、大基行丕、祖芳道联、淡斋、普贤道诚、本空圆献、无瑕明通、真松、一乘真表、云峰真宰、寂庵如迥、普光真遇、奇峰真才、逊吾如让、三藏真经、万容如钦、昱光如曜、朗彻性珠、文玉寂美(以上明代僧)、贯介照中、道衡普周、公门音通亮、通元照机、潮音通旭、古心明志、自修明果、绎堂心明、震六源法、中赞源正、钅监堂德镜、梦兰源善、云中、承德维贤、融通能圆、月中桂、鸿昆能仑、定智果、慧源嗣诜、方方土宝悟圆、广学宽量、了余广导(以上清代僧)。

  法雨寺19任住持是:大智真融、天然如寿、宝莲如光、寂住、文元秀(以上明代僧),明如德、明益普容、别庵性统、玉峰空怀、洞彻空明、见火工空焱、乐道空经、法泽明智、远辉慧、超尘续恩、海南性、立山满圆、化闻福悟、开如德月(以上清代僧)。

  除二大寺住持之外,又有众多的本山出家、十方寄住的名僧大德。他们或弘法,或兴建,都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努力,为建设这座佛教名山奉献一颗虔诚之心。

  仅就两大寺的众多住持而言,其中主要的又有以下数名:普济寺有宋之真歇清了禅师、元之孚中怀信、清之潮音通旭。真歇俗性雍,蜀人,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17岁试《华严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但以为“言说终未究竟”,所以离蜀经三峡到达沔汉,投丹霞淳和尚门下习禅。后又北游五台,继至汴京,最后南抵仪徽(今江苏扬州附近),谒长卢祖照禅师。绍兴元年(1131)浮海至普陀山结庵于山椒,自此禅林英秀多依之。就在这时,朝廷应其之请,寺院“易律为禅”。后来,真歇复先后主持过国清寺、雪峰寺、育王寺、龙翔寺、兴庆寺、双径寺。“五承紫泥之诏”…

《八、观音道场普陀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