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觀音道場普陀山▪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南方,至肖梁時觀音信仰也已形成,史載梁武帝曾修觀音忏法,救後妃死爲巨蟒。可見,觀世音崇拜和信仰早于東晉十六國時期便已在中國流行起來,但這時的信仰尚無專門的道場。

  隋唐兩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觀世音信仰也有了新的發展。唐人避唐太宗諱,把觀世音簡稱觀音。至晚唐。普陀山曆史揭開了它的新篇章。據傳,大中年間(847—895),有梵僧至普陀山潮音洞前焚十指,得見觀音大士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有關普陀山佛教的最早傳說。

  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佛祖統紀》作“唐大中十年”),日本僧人慧锷禮五臺山,得觀音菩薩像,擬帶回國供養,道經四明出海放詳,舟過普陀山,擱礁不能動,锷及同行人望潮音洞而禱曰:“若尊像于海東機緣未熟,請留此山。”說完,舟即浮動,慧锷于是以觀音像安置于洞側張氏家,張氏最後舍宅爲建觀音院,俗稱“不肯去觀音院”。鄞人聞此,迎像還郡城置開元寺供養。未幾,有無名僧以嘉木至開元寺仿此像而刻之,彌月而新像成,僧亦不知去向。後來,此新像被供奉于原不肯去觀音院。古往今來,僧俗皆以日僧慧锷建觀音院爲普陀山觀音信仰道場的肇始。不言而喻,不肯去觀音院即此一道場的第一所寺院。

  宋元豐叁年(1080),王舜封奉诏使叁韓(今朝鮮),途遇風濤,舟擱淺。據說這時有金色光現滿月相,珠纓粲然,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舟複安然行駛。事畢歸國,奏此瑞應于朝廷,宋神宗于是賜寺額曰“寶陀”。寶陀應是“普陀”、“補陀”的諧音。按補陀洛伽山又稱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是佛經中所說的觀音菩薩居住、說法處,位于印度南之海上,或說山在“東洋”,善財童子曾“于東洋紫竹林參觀世音”。宋神宗所賜“寶陀”寺額無疑是采自補陀洛伽山的傳說。後來,寶陀又演變成“普陀”,梅岑山之名終于被“普陀山”所取代。自此之後,海東諸國如朝鮮、日本、扶桑、阿黎、占城等數百國的雄商巨舶往往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便望山歸命,而終于獲安。于是,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靈應”越傳越廣,越傳越神,普陀山作爲觀音信仰的專門道場也便如此這般地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道場的形成不僅與中國僧俗有關,而且也與國際上的僧俗有關。從這個角度看,普陀山觀音道場不僅具有廣泛的群衆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它的形成,是和唐、宋

  海上交通的發達、國際貿易的發達、中外文化交流的發達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

  叁、滄海桑田話法事普陀山的佛教事業活動包括叁個方面,即寺院的興建沿革、高僧大德的弘法修持和宗派的演變。

  在普陀山觀音信仰道場形成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的高僧紛紛慕名來投,寺院、庵、蓬也因此漸次增加。至元代,島上至少已有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叁摩地、真歇庵等多處佛事活動場所。明清兩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已有3大寺88處庵堂和128處茅蓬。其中的3大寺爲普濟禅寺、法雨寺和慧濟寺。3大寺是全島佛事活動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普陀山佛教的主幹和代表。

  普濟寺,亦名前寺,在白華頂南、靈鹫峰麓。爲一山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刹。名稱代有不同,後梁時爲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叁年(1080)神宗賜名爲寶陀寺。紹興元年(1131),真歇清了禅師複在此結庵,名曰海岸孤絕禅林。宋甯宗嘉定七年(1214),住持僧德韶請朝廷賜錢萬缗建大殿,並爲禦書“圓通寶殿”額。元代頒賜尤隆。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國公湯和徙島上居民、焚毀殿宇,迎觀音像供于郡東棲心寺,並奏改棲心寺爲補陀寺。正德十年(151 5),僧淡齋募緣入島興複。嘉靖叁十二年(1553),再次內徙。隆慶六年(1572),山西五臺山僧真松入島修殿宇。萬曆叁十年(1602),神宗發帑金千兩造藏殿。叁十叁年,遷寺址至山麓(即今址),又發帑金重建圓通等殿,改辰向爲丙向,賜寺額曰“護國永壽普陀禅寺”,敕准每年度僧一人。清康熙四年(1665),葡萄牙侵略者至島劫掠。至十年,第叁次遷徙島上居民,殿宇毀殘一如洪武時。二十叁年,弛海禁,設縣治,佛法再次複興,僧照機任住持,開始重建寺宇。後經二十八年、叁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的叁次賜帑金大修,終于奠定了後來的寺院規模。殿堂巍峨,佛像莊嚴,寺宇達二百余間。康熙帝于叁十八年重修後賜二額,曰“普濟群靈”,曰“普濟禅寺”。在重修中,定海總兵廣大來、藍理、僧潮音也都出了大力。寺面縱深60丈,橫寬80丈。寺有3門,即中山門,東山門和西山門。殿宇有天王殿、大圓通殿、藏殿、景命殿、伽藍殿、祖師殿、繡佛殿、白衣殿、靈應殿、關帝殿。寺內還有堂17處、樓12處、軒4處、亭1處、寮1處。寺外原來又有下院5處,即本山下院、定海下院、甯波下院、松江下院、臺州下院。

  法雨寺,亦名後寺,在白華頂左、光熙峰下。明萬曆八年(1580)由僧大智真融結茅創庵,名海潮庵。二十二年由郡守吳安江改名海潮寺。二十六年毀于火。二十七年欽賜龍藏。叁十叁年增建殿宇,次年賜額“護國鎮海寺”,再賜龍藏。四十年盡毀于火,旋複建。崇祯十六年(1643),大殿又毀。清順治叁年(1646),複于舊殿址建小殿5間。供奉觀音大士。小殿前建伽藍小殿5間,康熙八年(1669),海寇毀寺。十年,水師提督張傑建殿5間。是年遷徙島上居民,殿宇殘毀如普濟寺。弛海禁後,寺院隨之複興。二十六年,住持別庵先後建藏經閣、東禅堂、叁聖堂、叁生堂、官廳、印寮。二十八年,朝廷賜帑金增建,叁十二年建成圓通殿,供奉觀音菩薩;繼又建成大雄殿,供諸佛。叁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複兩次獲賜帑金,繼續修建。此前,康熙帝還于賜帑同時禦題“天花法雨”、“法雨禅寺”等額賜之。由是殿堂樓閣整齊完美,與普濟寺同耀海山。同治(1862—1874)和光緒(1875—1908)間曾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整個寺院幾成正方形,縱深62.5丈,面寬69丈,左右有山門,寺宇計有7殿(天王殿、大圓通殿、珠寶觀音殿、大雄殿、伏魔殿、准提殿、伽藍殿)、13堂、4閣、10樓等,總數達數百間,今尚存245間。過去曾有6座下院,名道頭下院、定海下院、甯波下院、杭州下院、溫州下院、上海下院。

  慧濟寺,又名佛頂山寺,在白華頂右。舊有亭,內供石佛。明初,僧圓慧在此結茅。創慧濟庵,額曰“寶月含空”。康熙八年(1669)僧普明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臨濟宗僧能積立志複興,建圓通、玉皇二殿和大悲樓、齋樓,擴庵爲寺。嘉慶叁年(1798)挂單安衆,鹹豐元年(1851),始行傳戒,光緒叁十叁年(1907),住持文質大興土木進行擴建,遂成巨刹,一切規製與普濟、雨法兩寺相同,是普陀山的第叁大寺院。全寺有4殿(大雄殿、天王殿、地藏殿、雷祖殿)、7堂、6樓、2閣等。過去曾有一座下院,名道頭下院。

  除叁大寺之外,山上的主要庵堂尚有18處,諸如妙峰庵、朝陽洞、悅岑庵、鶴嗚庵,長生庵、大乘庵、常樂庵、雙泉庵、逸雲庵、藥師庵、息來庵、伴雲庵、澄心庵、常明庵、叁聖庵、錫麟堂、洪筏堂、文昌閣等等。叁大寺和諸多的庵堂、茅蓬散布于普陀山各處,“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普陀山的確成了名符其實的佛國淨土了。

  《普陀洛迦新志》雲:“非有大德之住持,奚副高山之仰止

  ”事實正是如此,普陀山所以能發展成爲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這與衆多名僧大德在此興衰起蔽,不憚劬勞,虔誠弘法,甘自清苦的努力和精神是分不開的。而但凡稱得上是名僧大德的僧人,又往往是叁大寺的住持。截止于《普陀洛迦新志》撰成,普濟寺與法雨寺的住持分別爲55任和19任。

  普濟寺的55任住持是:日僧慧锷(五代僧)、真歇清了、自得慧暈、聞雲德韶、大川普濟、夢窗嗣清(以上宋代僧)、王介禅師、東岩淨日、如智、東洲永、一山甯、如律、孚中懷信、古鼎祖銘、大千慧照(以上元代僧)、大基行丕、祖芳道聯、淡齋、普賢道誠、本空圓獻、無瑕明通、真松、一乘真表、雲峰真宰、寂庵如迥、普光真遇、奇峰真才、遜吾如讓、叁藏真經、萬容如欽、昱光如曜、朗徹性珠、文玉寂美(以上明代僧)、貫介照中、道衡普周、公門音通亮、通元照機、潮音通旭、古心明志、自修明果、繹堂心明、震六源法、中贊源正、钅監堂德鏡、夢蘭源善、雲中、承德維賢、融通能圓、月中桂、鴻昆能侖、定智果、慧源嗣诜、方方土寶悟圓、廣學寬量、了余廣導(以上清代僧)。

  法雨寺19任住持是:大智真融、天然如壽、寶蓮如光、寂住、文元秀(以上明代僧),明如德、明益普容、別庵性統、玉峰空懷、洞徹空明、見火工空焱、樂道空經、法澤明智、遠輝慧、超塵續恩、海南性、立山滿圓、化聞福悟、開如德月(以上清代僧)。

  除二大寺住持之外,又有衆多的本山出家、十方寄住的名僧大德。他們或弘法,或興建,都做出了與衆不同的努力,爲建設這座佛教名山奉獻一顆虔誠之心。

  僅就兩大寺的衆多住持而言,其中主要的又有以下數名:普濟寺有宋之真歇清了禅師、元之孚中懷信、清之潮音通旭。真歇俗性雍,蜀人,年十一依聖果寺俊僧受業,17歲試《華嚴經》得度,具戒聽講,玄解經論,但以爲“言說終未究竟”,所以離蜀經叁峽到達沔漢,投丹霞淳和尚門下習禅。後又北遊五臺,繼至汴京,最後南抵儀徽(今江蘇揚州附近),谒長盧祖照禅師。紹興元年(1131)浮海至普陀山結庵于山椒,自此禅林英秀多依之。就在這時,朝廷應其之請,寺院“易律爲禅”。後來,真歇複先後主持過國清寺、雪峰寺、育王寺、龍翔寺、興慶寺、雙徑寺。“五承紫泥之诏”…

《八、觀音道場普陀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