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觀音道場普陀山▪P3

  ..續本文上一頁,“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30余人。遺著有《語錄》2集。寂後建塔于普陀山無畏石旁。真歇爲普陀山禅宗的祖師。孚中俗姓姜,明州奉化人。15歲離家投法華院僧子思,執童子役,不久被度爲僧,受具戒于鄞縣五臺寺,又從延慶半岩,學叁觀十乘之旨,後以教相繁多、浩如煙海,欲窮之必自困,于是往參天童山景德禅寺竺西坦公,大徹玄旨,因于當寺就職維那。坦滅,複命司藏鑰。泰定叁年(1326)奉宣政院請住(四)明之觀音寺。天曆二年(1329)遷往普陀,曆時14年。其間不以位望之高而盛飾車輿,始終自持一缽乞食于吳楚間。鎮南王、宣讓王或迎至府中問道,或遣使送衣物,請示法要。曾以姑蘇奇石造多寶塔上叁層載歸普陀,是爲後來之太子塔。驸馬都尉高麗王繹、承相撒敦將其德行上奏于朝,皇帝乃賜號曰廣慧妙悟智寶宏教禅師。又賜金衤闌袈裟等。後主金陵龍翔寺教務,明太祖親幸聽法。孚中每天堅持默誦《法華經》7卷,四時不斷。卒後分別起塔于金陵牛首山和天童山,遺著有《五會語錄》。潮音俗姓俞,祖藉新安,生于松江華亭。初于普陀山旃檀林剃染,于白龍慧鏡受具戒。後遍參海內名席,隨侍嘯堂、寒泉二宿。悉入堂奧,當機不讓。受天臺萬年無礙徹老宿之請,開法于慈

  奚谷壽峰寺、姚江聖壽寺。康熙二十九年,清聖祖南巡,賜銀千兩重修普陀佛殿,定海總兵藍理請音爲普濟寺住持,主興複之事。凡所經營,必使之能堅固垂久。前後曆時10年,複使普濟寺百廢俱興,“近舉八十余年之陋習,遠紹四十二祖之芳猷,德業望聞,煥然中興。”潮音崇尚曹溪禅法,主張“爲人無致意,世情隨順是菩提”,反對“多遊族姓,修飾竽牍,務爲求名”的“狂禅”,並認此爲“大法之壞”的根源。普陀自開山後,或禅或律,屢廢屢複,甚而縻爵披紫,梵行益弛。至潮音住持之後,複又易律爲禅,于是玄風大振,法燈重朗。這件事與其高足繹堂心明的鼎力協佐是分不開的。康熙叁十七年,潮音入寂,終年50歲,建塔于普陀息來院外,又有衣缽塔在普賢塔後。遺著有《語錄》、《隨錄》、《普陀列祖錄》、《百歲老祖宗譜》等。潮音之後,他的法子法孫相繼爲普濟寺的六任住持,可見其法脈之久遠,聲名、地位之顯著。

  法雨寺的住持大德中,也有叁個代表,一爲明初創庵的大智,二是清初的別庵,叁是清末的立山。大智爲楚之麻城人,15歲投本邑定慧寺出家,數年後至建康牛首山,嘉靖二十七年(1548),居燕京崇國寺,數月後在萬壽山受具戒。然後住五臺山5年,住伏牛山3年。叁十六年還楚,住龍華寺轉經,一年後入蜀至峨眉山,住12年。萬曆二年(1574)移住蜀北金蓮庵,八年渡海至普陀光熙峰下結茅,曰海潮庵,並逐漸建立殿宇,是爲法雨寺之始。不久,郡守改庵爲寺。時值禅教中衰,大智以持戒精嚴知名,與雲棲、憨山、紫柏諸宿並稱于當時。萬曆二十年(1592)入寂,終年69歲。建塔于寺西雪浪山之麓。有弟子性賢、如壽,亦隨住海潮寺,後者曾繼任爲住持。大智是法雨寺的開山祖,法雨寺開始時爲一律寺。別庵俗姓龍,蜀高梁(今四川梁山縣)人。12歲出家,22歲受具戒。之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應請前往普陀山任法雨寺住持。庵于瓦礫場中結茅,持律說戒,四方釋子于是望風雲集。二十八年,清聖祖賜帑敕建寺宇,庵親自經理,法雨寺自大智開創,如光再造,後複被毀,至此而首創殿樓,功畢之後,別庵入京祝壽,被8次召見,9次進詩,凡所啓請,無不應允,賜翰賜紫,爲自古寵幸所未有。別庵還改革萬曆以來第習講律的舊規,提倡禅宗大乘之學。法雨寺至此中興,而別庵則爲本寺禅宗的開山初祖。五十六年入寂,終年57歲,建塔于本寺蓮花峰下之右。遺著有《續燈正統》、《祖師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錄》、《梅岑集》、《經山錄》等。法嗣有洞徹、翠廠圭、玉峰、見火工、樂道、在、文樵。其中的玉峰、見火工、樂道以及在的弟子法澤四人相繼爲法雨寺住持。立山,俗姓缪,華亭(今江蘇松江縣西境)人。20歲出家,受具于大崇福寺。之後或住普陀,或住松江。同治九年(1870)掩關于普陀伴山庵,每日禮《華嚴》,參海衆。時法雨寺久經兵荒,凋敝已極,立山應本山尊宿信真和尚及其法眷之請,出任住持,時在同治十一年。山以興複爲己任,竭力經營,整修不辍,數年間百廢俱舉,雖未全複舊貌,但大局已具。後在清涼岡築常明庵作退身之所,至光緒十年(1884)遷居是庵,決志西歸,念佛不辍。又令庵內二時課誦,二時念佛,永爲恒規。他認爲,“末世衆生障深根鈍,向上一著,不易湊泊,大悟尚難,何況實證

  唯淨土一法,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皆當修持。”爲此,他曾規定:幾違念佛之旨者皆擯出法門。光緒十五年入寂,終年65歲。弟子數十人,其中之化聞繼其任法雨寺住持。化聞弟子開如再繼爲本山住持。

  普陀山的佛教主要是觀音菩薩信仰,自古及今並無變更。從佛教最初傳入普陀山時始,它就與觀音菩薩結下了不解的因緣。山上的叁大寺,寺寺有圓通殿,代代供奉觀音像,其它的許多洞、庵或供奉觀音像,或充滿了觀音顯靈的神話傳說。實際上,普陀山就是作爲四大名山中的觀音道場而聞名中外的。然而,就住山的僧人而論,他們除信仰觀音、維護此一觀音道場的神聖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獨特信仰和修持。從前面有關普陀山叁大寺的曆史沿革和名僧大德事迹的介紹中可以看出,這裏曾有過以習律持戒爲主的時期,也有過所謂“易律爲禅”的改革和禅宗稱雄的時期。兩者比較,禅重于律,禅活動時間長于習律持戒時間。僅僅從禅宗這一方面著眼,所謂的禅其實並非純粹的禅,而是禅教並重、禅淨雙修。在禅僧中,有人“默誦《法華經》”、“日課《法華》”,有人“諷《華嚴經》”、“晨夕誦《華嚴經》、”日禮《華嚴》,有人“決志西方,念佛不辍”,甚而至于將此定爲“恒規”,違者逐出教門等等。普陀山佛教的這些特點,正是中國佛教自宋元以後發展爲亦禅亦教、禅教結合、諸宗俱修西方淨土傾向的反映。

  

  

《八、觀音道場普陀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