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怀让和净土宗三祖承远。
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20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
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们的赞许。研炼越久,领会越深。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的定慧法,敷扬引喻推及其他。梁承圣三年(554),展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徒日众。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完成书写金字经本并贮于宝函的心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山带徒众40余人入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陈主(废帝)迎他到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鉴于当时南地崇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走所谓“因定发慧”的学道之路。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俗倾仰。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2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1卷、《法华安乐行义》2卷、《大乘止观法门》2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华》。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的弟子智顗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遗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院处,相传原有500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犹留车辙痕。这些都可见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
怀让(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15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后往曹溪参谒六祖慧能,执侍左右15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般若寺,弘扬禅法。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寺附近常习坐禅,怀让知是法师,前往问道:“大德坐禅图什么
”答:“图作佛。”怀让乃取一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
”答:“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答:“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问:“那么如何作才是呢
”答:“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没有回答,怀让开导他说:“你是学坐禅呢,还是学坐佛
若学坐禅,而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禅门要道,不应有所取舍。如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着坐相,说明并未明达其理。”道一听后,豁然契会,从此成为怀让的得意弟子。怀让在这里用以开导道一的一番话,体现的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即,佛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于自心,自心等同佛性,提倡主观觉悟。怀让居般若寺30年,对弘扬南宗教义作出重要贡献。其入室弟子6人,怀让这样评价过他们:“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见道一得其心印。怀让对“心”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天宝三年(744)终于衡山,春秋68,僧腊48。道一为其师建塔于别峰。后谥号为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承远(712—802),被尊为净土宗三祖。四川锦竹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年24岁到荆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遵师嘱居南岳设教,从其化者万计。后离开衡山,到通相处学经律,又到广州向慧日求教。慧日开导他不可超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济众生。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742)归衡山。“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以专念法门书之途巷、刻之溪谷”。自处于弥陀峰岩石之下,人施之以食则食,不施之食物则食土泥草木。“羸形垢面,躬负薪樵”,虽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严。后在居处起“精舍”,号弥陀寺。寺内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贞元十八年(802)七月终于寺,年九十一,葬于寺之南冈。柳宗元曾为他制碑文,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代宗尊他为国师,赐其居处为般舟道场。门下最著名者为法照。
希迁(700—790),南宗禅承上启下重要代表人物。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开元十六年(728)受具戒。初师慧能(南宗禅创立者),慧能逝世后,受遗命,往庐陵清凉山师事行思(慧能弟子)。当时行思弟子众多,但最中意的还是希迁,曾说:“角虽多,一麟足矣”,给予他很高评价。在行思处得法后,于唐天宝初年(742)。往南岳南台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众仰之,号石头和尚。希迁在此传授南宗禅法。当时南岳的禅师怀让、固、瓒等人都很推崇他,对自己的门下说:“彼石头真狮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影响更大,学者日众。南台寺成为南方禅宗一大道场。希迁殁,建塔于山脚,唐德宗赐谥为“无际大师”。大中初年,宰相裴休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于其旁,行笔遒劲。所著《参同契》、《草庵歌》由善圆师刻石立于寺内。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21人,后来演化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故南台寺也应是这三家的真正祖庭。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汉州什邡县(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幼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735),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居于般若寺的怀让禅师见他不凡,遂借“磨砖作镜”导之以理,使他豁然开悟。从此在衡岳师事怀让10年,得其心印。离开衡岳,先后到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开堂说法,创建禅林。大历中(766—779)居钟陵(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其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传布于天下。道一在洪州传怀让宗旨,被称为洪州宗。六祖慧能所创禅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1卷。唐贞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法照,唐代净土宗著名法师。据考为南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人。游于南方,永泰中(765—766)到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大历二年(767)栖止衡山云峰寺。四年(769)又于湖东寺入般舟道场,传布五会念佛法。同年离南岳衡山北上,次年至五台山,弘念佛往生法门,建竹林寺为念佛三昧道场,后赴长安住敬业寺净土院,继续传布五会念佛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唐代宗感其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并尊为国师,世称为五会法师。遗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1卷。
法澄(723—801),俗姓郭。居衡山云峰寺,广阅众经,故理得其深。平时“轨行峻特,器宇弘大”,有来受律者,示之以尊严整齐;有来求道者,示之以高广通达。前来受教者上自元臣硕老,下至“髫童毁齿”,凡度学者5万人。律己甚严,“冬不燠裘,饥不丰食”,为世之仪表。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乾元元年(758),唐肃宗命五岳推荐高僧,南岳首推法澄。凡莅事50年,弟子3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诠、远、振、巽、素等人。所居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初建于梁天监中。法澄在此开坛聚徒讲道,直至迁化。柳宗元为他撰有《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及《南岳云峰和尚塔铭》。
日悟(735—804),俗姓蒋,零陵人。13岁出家,22岁受具戒。师津大师。津大师在衡山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日悟尽得其道,接补其师地位,为浮图者宗。后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得道后归而传教。度比丘众,每年凡千人,37年不断。唐肃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7人,日悟即其中一人。曾于崇岭起精舍,凡南方专念佛三昧者,多由此出,被称为般舟台。逝后,唐元和三年( 808),其弟子景秀为之立碑,柳宗元还为他撰写了碑文。
惠开(733—797),俗姓欧阳,潭州(治今长沙)人。天宝十一年(752)出家,大历十一年(77 6)登坛为大律师。曾师峻、侃以究戒律,又师秀、昱以通经教。广德二年(764),立大明寺于衡山,诏选居寺僧21人,以惠开为首。后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7人,惠开在选中。平时律己甚严,动辄皆依教戒,为学者数万。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得众若独,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无以加也。”其弟子有怀信、道嵩、无染(尼)等。其塔在祝融峰西址下,碑…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