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亦禅亦教衡嶽山▪P2

  ..續本文上一頁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懷讓和淨土宗叁祖承遠。

  慧思(515—577),被追爲天臺宗叁祖。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今河南上蔡)縣人。15歲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20歲受具足戒,“道志彌隆”,“棲幽靜,常坐綜業,日惟一食,不受別供”杜絕周旋迎送,每日誦法華等經,數年之間便滿千遍。

  因讀《妙勝定經》,開始修習禅觀。時慧文禅師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每天認真完成僧人常務,不怕勞苦,然時時不忘潛心修禅,終于開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後將自己悟得的道理,請教于鑒、最等法師,得到他們的贊許。研煉越久,領會越深。後遊行各州,講習禅學,其名遠聞四方,學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的定慧法,敷揚引喻推及其他。梁承聖叁年(554),展轉來到大蘇山,在開嶽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徒日衆。陳永定二年(558),于光城縣齊光寺完成書寫金字經本並貯于寶函的心願,並撰寫《立誓願文》,陳述自己弘揚般若、廣度衆生的思想。陳光大二年(568)自大蘇山帶徒衆40余人入住南嶽,繼續倡導心學(修禅),當地信徒莫不歸宗。陳主(廢帝)迎他到建業(今南京),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鑒于當時南地崇重義門(理論),輕視禅觀,于是雙開定、慧兩門,晝談義理,夜間修禅,使禅法盡力于引發智慧、窮究實相。走所謂“因定發慧”的學道之路。陳主尊他爲“大禅師”,道俗傾仰。後又返南嶽,繼續傳授禅法。他平時講學,“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讷于言過,方便誨行”,深得徒衆愛戴。平時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則裝以艾葉以避風霜。時人認爲“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南嶽慈行可歸”。陳太初九年(577),從山頂下到半山道場,大集門徒,連日說法,語極苦切,旋終。凡所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撰有《諸法無淨叁昧法門》2卷、《立誓願文》、《隨自意叁昧》1卷、《法華安樂行義》2卷、《大乘止觀法門》2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雖屬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華》。認爲講《大品般若》只有講到《法華》才講圓頓義,這對于他的弟子智顗後來創立以《法華》爲中心的天臺宗學說,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故後來被推爲天臺宗的叁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還有新羅人玄光、大善,南嶽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慧思在南嶽的主要道場是般若寺,即後來“嶽中禅刹第一”的福嚴寺,另外許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遺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會善寺也曾是慧思禅會之所,高臺禅院處,相傳原有500和尚居住,聞慧思將至,說:“山主即至,我輩當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猶留車轍痕。這些都可見慧思在此地影響之大。

  懷讓(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15歲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後往曹溪參谒六祖慧能,執侍左右15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嶽居般若寺,弘揚禅法。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寺附近常習坐禅,懷讓知是法師,前往問道:“大德坐禅圖什麼

  ”答:“圖作佛。”懷讓乃取一磚,在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作什麼

  ”答:“磨作鏡。”道一說:“磨磚豈能成鏡

  ”答:“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禅豈得作佛

  ”道一問:“那麼如何作才是呢

  ”答:“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沒有回答,懷讓開導他說:“你是學坐禅呢,還是學坐佛

  若學坐禅,而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禅門要道,不應有所取舍。如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著坐相,說明並未明達其理。”道一聽後,豁然契會,從此成爲懷讓的得意弟子。懷讓在這裏用以開導道一的一番話,體現的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即,佛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于自心,自心等同佛性,提倡主觀覺悟。懷讓居般若寺30年,對弘揚南宗教義作出重要貢獻。其入室弟子6人,懷讓這樣評價過他們:“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談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見道一得其心印。懷讓對“心”評價是極高的,認爲“一切法皆從心生”。天寶叁年(744)終于衡山,春秋68,僧臘48。道一爲其師建塔于別峰。後谥號爲大慧禅師,塔號最勝輪。

  承遠(712—802),被尊爲淨土宗叁祖。四川錦竹人。始學于成都唐公,次資川诜公,年24歲到荊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遵師囑居南嶽設教,從其化者萬計。後離開衡山,到通相處學經律,又到廣州向慧日求教。慧日開導他不可超然獨善,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叁昧,以濟衆生。自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742)歸衡山。“以專持名號爲正行,以布施持戒爲助行,以專念法門書之途巷、刻之溪谷”。自處于彌陀峰岩石之下,人施之以食則食,不施之食物則食土泥草木。“羸形垢面,躬負薪樵”,雖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嚴。後在居處起“精舍”,號彌陀寺。寺內僅安置經像,精苦修道。貞元十八年(802)七月終于寺,年九十一,葬于寺之南岡。柳宗元曾爲他製碑文,即《彌陀和尚碑》,立石寺門之右。代宗尊他爲國師,賜其居處爲般舟道場。門下最著名者爲法照。

  希遷(700—790),南宗禅承上啓下重要代表人物。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開元十六年(728)受具戒。初師慧能(南宗禅創立者),慧能逝世後,受遺命,往廬陵清涼山師事行思(慧能弟子)。當時行思弟子衆多,但最中意的還是希遷,曾說:“角雖多,一麟足矣”,給予他很高評價。在行思處得法後,于唐天寶初年(742)。往南嶽南臺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衆仰之,號石頭和尚。希遷在此傳授南宗禅法。當時南嶽的禅師懷讓、固、瓒等人都很推崇他,對自己的門下說:“彼石頭真獅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影響更大,學者日衆。南臺寺成爲南方禅宗一大道場。希遷殁,建塔于山腳,唐德宗賜谥爲“無際大師”。大中初年,宰相裴休書《無際禅師見相塔碑》于其旁,行筆遒勁。所著《參同契》、《草庵歌》由善圓師刻石立于寺內。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21人,後來演化成曹洞、雲門、法眼叁家。故南臺寺也應是這叁家的真正祖庭。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師。漢州什邡縣(四川什邡縣)人,俗姓馬,後人尊爲馬祖。幼依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于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735),習禅定于衡嶽山中,時居于般若寺的懷讓禅師見他不凡,遂借“磨磚作鏡”導之以理,使他豁然開悟。從此在衡嶽師事懷讓10年,得其心印。離開衡嶽,先後到建陽佛迹嶺、臨川、南康龔公山開堂說法,創建禅林。大曆中(766—779)居鍾陵(江西進賢縣)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其入室弟子139人,各爲一方宗主,轉化傳布于天下。道一在洪州傳懷讓宗旨,被稱爲洪州宗。六祖慧能所創禅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禅師語錄》、《馬祖道一禅師廣錄》各1卷。唐貞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師,塔曰大莊嚴。

  法照,唐代淨土宗著名法師。據考爲南梁州(治今陝西漢中)人。遊于南方,永泰中(765—766)到衡山師事承遠,受淨土法。大曆二年(767)棲止衡山雲峰寺。四年(769)又于湖東寺入般舟道場,傳布五會念佛法。同年離南嶽衡山北上,次年至五臺山,弘念佛往生法門,建竹林寺爲念佛叁昧道場,後赴長安住敬業寺淨土院,繼續傳布五會念佛法,在當時影響很大。唐代宗感其勸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並尊爲國師,世稱爲五會法師。遺著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1卷。

  法澄(723—801),俗姓郭。居衡山雲峰寺,廣閱衆經,故理得其深。平時“軌行峻特,器宇弘大”,有來受律者,示之以尊嚴整齊;有來求道者,示之以高廣通達。前來受教者上自元臣碩老,下至“髫童毀齒”,凡度學者5萬人。律己甚嚴,“冬不燠裘,饑不豐食”,爲世之儀表。時推人師,則專其首,诏求教宗,則冠其位。乾元元年(758),唐肅宗命五嶽推薦高僧,南嶽首推法澄。凡莅事50年,弟子3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诠、遠、振、巽、素等人。所居雲峰寺,後倚雲密峰,前臨禹溪,西有大禹岩。初建于梁天監中。法澄在此開壇聚徒講道,直至遷化。柳宗元爲他撰有《南嶽雲峰寺和尚碑》及《南嶽雲峰和尚塔銘》。

  日悟(735—804),俗姓蔣,零陵人。13歲出家,22歲受具戒。師津大師。津大師在衡山始修起律教,由其壇場而出者,爲得正法。日悟盡得其道,接補其師地位,爲浮圖者宗。後以爲由定發慧必用毗尼爲之室宇,遂執業于東林恩大師。以爲去凡即聖,必以叁昧爲之軌道,遂服勤于紫霄遠大師。得道後歸而傳教。度比丘衆,每年凡千人,37年不斷。唐肅宗製天下名山,置大德7人,日悟即其中一人。曾于崇嶺起精舍,凡南方專念佛叁昧者,多由此出,被稱爲般舟臺。逝後,唐元和叁年( 808),其弟子景秀爲之立碑,柳宗元還爲他撰寫了碑文。

  惠開(733—797),俗姓歐陽,潭州(治今長沙)人。天寶十一年(752)出家,大曆十一年(77 6)登壇爲大律師。曾師峻、侃以究戒律,又師秀、昱以通經教。廣德二年(764),立大明寺于衡山,诏選居寺僧21人,以惠開爲首。後衡山立“毗尼藏”,诏選講律僧7人,惠開在選中。平時律己甚嚴,動辄皆依教戒,爲學者數萬。後人對他的評價是“得衆若獨,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無以加也。”其弟子有懷信、道嵩、無染(尼)等。其塔在祝融峰西址下,碑…

《七、亦禅亦教衡嶽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