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道場普陀山
一、石林水府神仙地普陀山在淅江省普陀縣境內,是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普陀山原稱梅岑,以漢代梅福在此隱修練丹而得名。山上長滿小白華樹,所以也叫小白華山。普陀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全島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距離8.6公裏,東西最寬處3.5公裏,總面積12.76平方公裏。
普陀洛伽山是全山的總稱,內中又分許多山、峰、岑、岩、洞、沙、阝奧、灣、澗、泉、潭、井、池、境,山靈水秀,洞石鬥奇,給這片海天淨土憑添了許多妙趣,是一個真正的石林水府神仙地。
島上之山,總十余座,它們是:雙峰山、佛頂山、雪浪山、錦屏山、蓮臺山、青鼓山、茶山、伏龍山、天竺山、梵山、南山、觀音眺山、毛跳山、長短山、喇叭咀山等。諸山中,最高的是佛頂山,此山又稱菩薩頂,海拔291.3米。頂圓平,廣約20余畝,舊有石亭,內供石佛一尊。民國間建燈塔于此,爲行船指南。站在山頂上,可以俯瞰光熙、妙應等衆峰,累累如杯瓢覆于山上。這裏也是看日出的最好地方,有詩雲:“傍曉日東升,祥輝照眼紅。眸開千裏曠,心靜萬緣空。色相窺難定,光芒射處通。扶桑疑可接,好趁一帆風。”詩句把紅日從海波中躍起時的美景以及此刻人們的感受都寫出來了。佛頂山的右邊是雪浪山,也稱作大小雪浪,山上多突出白石,在滿山綠樹映襯下,如冬天之積雪,如大海之湧浪,故名。佛頂山之左是錦屏山,爲法雨寺之主山。山中林木青碧,白葩丹蕊,四時開放,又因此山在寺側環列如屏,是以謂之“錦屏”。佛頂山之後是茶山,山中多溪澗,産茶,僧衆于雨前采摘加工,可治肺癰、血痢,故有“神茶”之稱。山中又多山茶花,樹高數丈,每逢冬春交際,丹葩被谷,若珊瑚林,可見茶山之名,實取“神茶”與“茶花”二義。
普陀山的山不能與大陸上的山同日而語,峰也只是相對于“山”而言。全島共有十八峰。諸峰或以形狀特點、或以神話傳說而命名。前者如光照峰,在佛頂山左,峰石聳秀,形似石蓮花,又似石屋,故有詩曰:“玉壘孤峰頂,花開萬樹頭”,“天排玉壘難尋路,鳥向瓊林特借技。看到彤雲消欲盡,上方無處不琉璃”;踞獅峰,在東天門上,奇石蹲踞如獅,雄特可畏;翔鳳峰,在朝陽嶺東,峰形如鳳凰翺翔舞蹈;象王峰,在雪浪山後,崇岡逶迤,疊起叁峰,如群象奔馳爭飲;靈鹫峰,在普濟寺後,爲寺之主山,叁石嵯峨並立,東峰高約二丈,昂頭尖喙,狀如定鳥;達摩峰,在靈鹫峰右,大石矗峙,高十余丈,銳首豐背,遠望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將行;會仙峰,在梅岑峰右,石頗聳拔,廣崖巨壁,展列如屏,冥蒙杳霭間,恍若鸾骖鶴馭來遊。後者如煙墩峰,峰頂似塔,有臺叁重,傳爲古烽火臺遺址;煉丹峰,在幾寶嶺上,相傳有道士于此煉丹;梅岑峰,在達摩峰右,爲南山最高處,林深石秀,相傳漢代梅福曾在此隱修;正趣峰,在梵山之右,峰上白石磷磷,如嵌珠璧,傳說此地爲觀音大士說法道場,觀音菩薩又名正趣菩薩,故借此名峰;雨華峰,在正趣峰右,相傳觀音菩薩與諸菩薩圍繞說法時,天降曼陀羅花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種種傳說給普陀山增添了不少神奇夢幻的色彩。
山、峰、嶺之上,往往怪石嶙峋,千姿百態,鬼斧神工,極盡造化之能。這般之石,此地稱之爲岩,總數十五。青鼓山西有白石,玲珑似玉,與它山石異,稱“八仙岩”;金剛窟西有石,與巫山相對,高十余丈,下削上突,刻劃玲珑,如雕镂枕香木狀,中有一石,嵌于兩峰之間,從內視之欲墜,從外視之若合,奇巧絕倫,因名“玲珑岩”;梅岑山腰有石,高叁十丈,石上紋路如浪,睨之欲動,故名“石浪岩”;西天門之北,有石險而峻,或淩空孤峙,或參差排突,循行環視,並無隔礙,名“圓通境”;靈鹫峰之西,有石長叁四十丈,高二十丈,自南而北,蜿蜒夭矯,俯首欲降于北海,名“龍岩”。此外還有雪浪山後之“鷹岩”、觀音峰後之“佛手岩”、幾寶嶺朝陽洞頂之“獅象岩”等等,都極富形象,頗有特色。
普陀山的岩洞也是一大勝景,這些洞層複幽奇,很難形狀,其名又往往與佛教有關,諸如潮音洞、善財龍女洞、法華洞、朝陽洞、摩尼洞、金剛洞、寶塔洞、觀音洞、蓮臺洞、梵音洞、洛迦洞、古佛洞、彌勒洞等即是。其中,潮音洞在普濟寺左的龍灣之麓,岩石從沙中隆起,大約一畝見方,岩面如犬牙利齒密布,不可容足,從崖至洞腳,高數丈,洞頂有穴如天窗,海潮日夜拍擊,遇風,聲若雷轟,吞吐倏忽,險怪萬狀,觀者眩目震耳,魂驚魄散。宋元時,缁素多于此叩求觀音大士現身。洞旁有“舍身崖”。善財龍女洞,在潮音洞之右,也是傳說中觀音神通顯現之地。岩有罅,峻峭蹙狹,深不可測,外有石壁,珠泉噴滴,名“菩薩泉”,僧俗常取泉水療眼疾。法華洞在幾寶嶺東、東天門下。洞穴多達數十處,由許多方形巨石相互壘架而成,有的洞如嵌空刻露,伛行可達;有的洞寬廣如室,中供佛像;有的洞上寬下窄,清泉湧出,注而成池。在普陀山諸多洞壑中,惟此洞最平曠,古時這裏的茅蓬頗多。梵音洞,在青鼓壘,與潮音洞東南相峙,洞口峭壁危峻,高叁四十丈,陡劈兩崖如門,崖前數丈處,架石建臺,臺下有石階盤曲通海,潮水激蕩,聽者竦栗。凡谒洞者,應先至崖頂,纡回隨磴而下,曆二叁百級,至于臺上,然後面崖禮拜,求大士現身。“梵音洞”額由康熙帝于叁十八年(1699)禦書。康熙五十五年,滇撫甘國璧施錢委法雨寺住持性統在臺上再架一層,上奉菩薩像,下供人禮拜。雍正九年複賜帑重建。
洞之外,還有沙,同樣令人叫絕。著名的沙灘有四處。是謂金沙、千步沙、塔前沙和龍沙。塔前沙早被海浪淘盡,如今只剩下若刻若镂的饞岩了。龍沙實爲一飛沙聚集而成的沙丘,高丈余,上面長滿古木怪藤,頗顯森陰馥郁。如今令人留連忘返的是其它兩處沙灘。其一是金沙,位于龍灣西,黃沙滿地,長約數裏,在陽光照耀下,如金閃爍,美麗極了,僧俗指此爲佛經中所說的“金沙布地處”。千步沙,起自幾寶嶺,迄于法雨寺東,亦長約數裏,沙色如金,不沾滯,寬廣、平坦、柔軟,象一幅金色的地氈,詩有“黃如金色軟如苔”之詠,海潮拍岸,來如飛瀑,去如曳煉,遇大風激蕩,則尤如雷轟雪湧,眩目震耳,倏忽詭異,不可名狀。遊人多在此海浴嬉戲。古人有詩雲:“千步堪留月,祥光散碧霞。遠看布金地,近泛浪成花。水氣雲飛絮,波聲雷駕車。慈航如可渡,此夜擬乘搓。”“誰把珠沙布得成,傳聞佛步此中行。卷將浪影千尋白,鋪就潮痕一片清。不管晴陰雷慣吼,才交子醜日光生。想來淨土貪癡淨,滿地黃金卻不爭。”這兩首詩不僅描寫了沙之形、潮之態,而且賦與了它美妙的神話色彩,還突出了僧人們的執著追求。借詩以言志,大概在僧在俗都是一樣的。
城有城門,寺有山門,普陀山有的是天門,如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者是。南天門位于南山上,清康熙間(1662—1722),由普濟寺住持通旭正式題名。南天門孤懸入海,正南有小石橋與本島相通,橋似龍,故稱環龍橋。島上有梵刹,又有觀音大士墳。入門有巨石矗立,清總兵藍理題名“海山大觀”四字于其上,體勢蒼勁。東天門有二處,一在光熙峰右,高丈許;一在虎岩側,即法化洞頂,其上兩岩突起如門,仰看不高,俯瞰則岩壑深杳。西天門在金剛窟西,對峙的兩石間僅容一人伛偻而過,危石橫亘其上,額曰“西天法界”,左右石上分別題刻“振衣濯足”、“同圓種智”。此數門並無繩墨規矩、彩拱飛檐,不過是巨石突兀,相對聳峙而類于“門”而已,但叁天門名立,普陀山便俨然一海天淨國了。
二、觀音大士說法場普陀山原叫“梅岑山”,因梅福于此隱修而得名。梅福字子真,西漢壽春人。少時于長安求學,明《尚書》、《春秋·彀梁傳》等。後來回鄉述職,複補南昌尉,不久棄官家居。漢成帝、哀帝之世(前32—前1)曾數次上書言事。迨王莽專政,于是棄妻、兒而赴九江入仙道,後又曾在會稽改名換姓爲吳市門卒。其隱居普陀山當在此後。繼梅福之後,又有葛洪,據傳也曾在此寄隱。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世句容(今江蘇句容)人。晉成帝鹹和(326—334)初,爲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固辭不就。聞交趾出丹砂,乃求爲句漏令。述職時路經廣州,爲剌史鄧嶽挽留,又不聽,而止于羅浮山練丹,丹成屍解。遺著數百卷,其中的《抱樸子》分內外篇,敘述黃白之事。又有《神仙傳》、《集異傳》及詩賦雜文等。《普陀洛伽新志》載其寄隱事,不知據何,時間亦不明。從傳說看,普陀山在漢、晉時實爲道家的洞天福地,與佛教尚無關系。
普陀山與佛教結緣,並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觀音信仰道場,那是唐、宋間的事情了。佛經記載,觀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法力不可思議的菩薩,于過去無數量劫中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他具有大悲願力,爲使衆生獲得安樂,故又重新現作菩薩,充當阿彌陀佛的脅侍之一,贊佐其教化衆生,“于怖畏之時能施無畏”,“苦惱衆生只要一心稱念菩薩之名”,是菩薩即聞聲而來救助,使其去危解厄。許多佛經中都有關于觀世音菩薩的記載,諸如《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觀音叁昧經》、《大悲心總持經》、《悲華經》、《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等等。隨著諸如此類經典的譯成漢文,有關觀世音的崇拜和信仰也被逐漸介紹到中國來。據文獻記載,在北方首先崇拜和信仰觀世音的人是西涼國王沮渠蒙遜,《法華傳記》說,鸠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花經》中的“普門品”曾單獨別行于河西一帶,原因是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疾患,在此弘法的中印僧人昙摩羅忏即說:“觀世音此土有緣”,乃命念誦,病苦即除,因此別傳一品流傳部外,是爲《觀音經…
《八、觀音道場普陀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