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亦禅亦教衡嶽山▪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塔東。碑文爲柳宗元所撰。

  玄泰,五代時南嶽高僧。因不衣絲綢,號泰布納。居衡山紫蓋峰,其寺號七寶臺。豁如自適,不收門徒。深于禅理,善著文,筆若有神。時山民斬木燒山,對環境損害嚴重。玄泰針對此,作《畲山謠》加以勸阻。相傳有這樣的句子:“由道今年種不多,明年闊斫當陽坡。國家壽嶽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此文廣爲流傳,楚王馬殷聽到後令衡州太守對此山民陋習加以製止。佛教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由此可見一斑。

  叁、叁教鼎熾之文化名山早在遠古時代,衡山已被抹上濃厚的文化色彩。相傳黃帝定五嶽,衡山爲南嶽。這裏有許多關于黃帝、炎帝的傳說。據說夏禹導水岷山之陽至衡山,在岣嵝峰得金簡玉牒治水之書,後人立有神禹碑以示紀念。周武王受命辨九州之國,正南稱荊州,其山鎮稱衡。《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清代以前的曆代統治者每年都有祭山神的活動,南嶽衡山曆來爲享祭之山。現存的南嶽大廟,即唐武德年間高祖李淵遣人修建的山祠,後經曆代修建,至清光緒八年(1882)形成現在的規模。它是湖南最大的古建築,位于衡山腳下,坐北向南。有正殿、寢宮、禦書樓、盤龍亭等。占地九萬八千五百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宏偉壯麗。正殿中的72根大柱(象征南嶽72峰),由石鑿成,柱頭還有精美的雕刻。大殿四周的石欄上,還有144塊漢白玉浮雕,表現的是《水經注》中的典故。據史載,通向嶽廟的道路綿亘數十裏,“夾道皆合抱松桂相間,連雲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來香聞十裏,計其數一萬七千株”。嶽廟正所謂“千杉翠擁,萬瓦煙生”。

  衡山曆來是知識分子遊曆、講學、休憩和隱居的絕好去處。唐代的韓愈、柳宗元都在此逗留過,李白、杜甫、王維、劉禹錫、陳子昂、韋應物、賈島、王勃、宋之問、張九齡等人都來過這裏。宋代歐陽修、朱熹、張木式等都在此遊曆和生活過。他們爲山川所陶醉,留下許多動人的篇章。李白認爲衡山是“江南之仙山”,具有“黃鶴之英氣”。王維在《方尊師歸南嶽》中描繪道:“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松杉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岚。”韓愈在《谒南

  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中寫道:“噴雲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我來正值秋雨節,陰風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衆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廪騰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空。”衡山開雲,從此被傳爲佳話。後人爲紀念他,還在衡山縣城西門高臺上建開雲樓,其嶺稱開雲嶺。鍾靈山川,似乎可以予人以鍾靈之氣。許多文人學士都看中這塊園地,在此講學和研討學問。見于記載的著名書院有邺侯書院、石鼓書院、胡安國書院、周廉溪書院、胡铨書院、南軒書院、甘泉書院、白沙書院、鄒東廓書院、集賢書院、文昌書院等。邺侯書院即南嶽書院,最先系唐朝宰相李泌子李繁爲紀念其父曾在此隱居而建,位于集賢峰下。相傳李泌、張九齡曾在此論道。石鼓書院位于回雁峰下,初建于唐朝,宋代重建,景年間宋真宗賜額並學田,與睢陽、嶽麓、白鹿合稱爲四大書院。許多著名的學者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迹。創辦周廉溪書院的周敦頤(101 7—1073)系北宋著名哲學家,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創辦胡安國書院的胡安國(1074—1 138)系南宋著名經學家,他的《春秋傳》明初被定爲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創辦胡铨書院的胡铨(1102—1180)系南宋學者。創辦南軒書院的張木式(1133—1180)也是南宋著名學者,和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叁賢”。建甘泉書院的是明代著名學者湛若水(1466—1560),與王陽明爲友。以其號相稱白沙書院的陳獻章也是明代著名學者。建鄒東廓書院的鄒守益(149 1—1562),初講學于石鼓書院,從學者甚衆。衡山也是儒學延播鼎盛之地。

  不僅如此,衡山還被稱爲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于佛教在此傳播,但基本上也是始于晉,發展于南朝,盛于唐。見于記載的道觀有數十處之多。其中有,建于晉代的衡嶽觀、元陽宮、洞靈宮、招仙觀、九真觀;建于南朝的中宮、北帝院、九仙宮、西臺觀、西靈觀;建于唐朝的紫蓋院、聖壽觀、田真院、尋真觀、洞陽宮、紫虛閣等。現存的水簾洞古稱朱陵洞,傳爲朱陵大帝所居,道教36洞天福地,此爲第叁。洞在紫蓋峰下,上有谷地,下臨絕壁,中有水池。水自谷口奔瀉而下,形成瀑布,甚爲壯觀。張居正詩“誤疑瀛海翻瓊浪,莫擬銀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隱處,水晶簾挂五雲頭”,及畢田詩“洞門千尺挂飛流,玉碎珠簾冷噴秋”即詠此。“水簾洞之奇”也爲衡山一絕。衡山自古流傳許多道教修煉成仙的傳說,爲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從全國範圍看,佛、道都盛行于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爲祖,對道教更爲推崇,故道教的發展應具備更爲有利的條件。而事實上道教在此的影響遠不及佛教。據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曆代崇道記》,道士共15000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據衡嶽有記載的寺觀來看,道教的觀、宮不及佛教寺庵的叁分之一。一些寺原爲道觀改建而成。如柚峰西北的西觀臺,相傳最早爲周穆王所建,陳代改爲太初觀,後改爲寺。又如光天觀,系道教二十二光天壇福地,天業中改觀爲寺,即上封寺。西有青玉壇福地,佛教改名爲羅漢行道壇。靈峰寺建于五代天福年間,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原當系道教宮觀。從一定角度上可看出此地佛長道退之勢。在衡嶽,佛道的分布大體是:道教宮觀多集中在山之東北,而佛教寺院則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也有佛、道共處于一地的記載,如《南嶽總勝集》載:吐霧巾子二峰“北有仰天臺神廟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白馬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儒、釋、道叁家都在衡嶽蓬勃發展,它們在鬥爭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作爲外來文化,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紮下根來,就必須適應中國的國情,向中國的傳統文化靠攏。無數佛教學者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這項工作。魏晉時期,佛教學者多用老莊玄學思想來解釋佛教教義,以迎合上層社會的需要。南北朝時期,南嶽高僧慧思在此基礎上,還吸收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方術思想。例如在他的《誓願文》中曾發願“成就五通神仙”以期長生。至于後來創立的禅宗,則完全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了。“莊子的虛無主義思想和對精神自由的執著追求、玄學家的得意忘言理論以及曠達放蕩、純任自然、蔑視禮法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爲堯舜的性善論”都對禅宗的形成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南嶽高僧懷讓對南宗禅的創立及其在南嶽的傳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道教對佛教産生影響的同時,佛教對道教也同樣産生著重要的影響。南北朝時期,道教著作中有許多宣傳神仙長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時期則轉向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的研究,這同佛教理論的滲透不無關系。唐代曾在南嶽活動,並對南嶽道教産生重要影響的道教大師司馬承祯倡導五戒、八戒、十戒。這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關戒律的基礎上製定出來的。至于他提出修煉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靜,以及“坐忘”、“靜則生慧”等主張,顯然源于佛教的“叁學”。

  在叁教混同中,知識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許多高僧和道士本身就是儒士出身。他們的加入,擡高了佛、道教的地位,也提高了佛、道教的水平。改造後的佛教,也更加引起知識分子的青睐和關注。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自覺不自覺地將佛教文化、道家學說引進儒學中來。北宋,在衡山有很大影響的哲學家周敦頤就是個典型。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都很大。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宇宙構成論”。而他的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須通過“主靜、無欲”的思想則來自佛教。衡山白沙書院的陳南章,他主張修養“主靜坐”的思想則頗接近佛教禅學的觀點了。

  叁教混同,特別是佛、道的混同也反映在人們對佛道的看法上,往往界限並不分明。例如《南嶽總勝集》載有這樣一件事,唐永貞元年(805),南海貢盧眉娘,極聰慧,“工巧無比”,能在一丈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小米粒,而點書分明。又善作飛雲蓋,其中有10洲3島臺殿麟鳳之像,而執幢捧節的童子不下千數。唐順宗極爲贊歎,度她爲道姑,賜號逍遙,敕居南嶽魏閣。眉娘在絹上繡的是佛教的法華經,應度她爲尼姑才是。可見在順宗的概念中,佛道已有點不分了,這樣的例子在民間還有很多。

  叁教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叁教融合成爲衡嶽的文化特色。

  四、國際文化交流

  衡山的國際關系,主要是與新羅的關系。懷讓禅師在山中開弘南宗禅法時,其門下有新羅弟子本如禅師和玄晟禅師預法席,但他們學成後是否還國,不得而知。如前所述,早在懷讓禅師之前,天臺宗叁祖慧思門下已有新羅僧玄光法師承其法緒,第一次杷法華叁昧傳歸海東。玄光在南嶽山寺祖堂中,曾圖寫28人真影,玄光即其一,天臺山國清寺祖堂亦然。足見其影響之大。

  

  

《七、亦禅亦教衡嶽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