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建太子宫,太宗卒后改为翠微寺和龙田寺;万泉宫,在兰田县境,由高宗建于永淳元年(682)。
终南山中除了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之外,还有大臣显贵的庄园别业和私第。而最为寻常、普遍的则是长安的官僚、文士以及各地的迁客骚人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此游赏娱乐,一本《全唐诗》中,吟咏终南胜景的绝唱不下数千首,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无一不留下了这方面的杰作。即使在唐朝灭亡,政治中心东移之后,终南山作为一个游宴之地仍然是很出名的。今圭峰草堂寺所存《章忄享题名碑》和《重修户县志》中程明道先生《户山诗序》都给后人指示了游赏终南的线路。
二、终南山佛教源流终南山佛教是长安佛教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这就是其北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西晋惠帝于太和元年(302)颁布圣旨(《圣旨碑》现存该寺)敕建该寺,并派出两名监造官负责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行香院”,并召该寺高僧普觉入宫,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此碑实为长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贵资料,它填补了汉至西晋阶段长安弘化佛教的断代。三国时,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发,前往于阗求取《大般若经》,这件事也说明了三国时雍州境内已有佛教信仰。东晋十六国时,长安佛教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终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与长安城北的逍遥园则成了此一时期长安佛教的大本营。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自此开始至于唐亡,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也成了众多僧人栖隐修行之所、佛教诸宗的策源地和教难时期佛教徒们的避难所。
当中国佛教开始向前发展而又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别于公元446年和574年发动了两次灭佛运动,长安均成为法难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时,长安城里的僧人即逃入终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难过后,他们再重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高僧传》载: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数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难前夕逃入“寒山”(或称太白山)隐居。文成帝继位后下令复兴佛法,派人入山请僧周师徒同兴法事,僧亮随使至长安,受到了全城百姓的欢迎,镇守长安的永昌王奉旨“亲自枉道接足致敬”,并在其建议下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史称“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北周法难时期,逃入终南山避祸的僧人更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数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栖隐于终南木便
梓谷西坡,同时又引静(一作青彡)渊法师同止林野,后渊法师于此置寺结徒,是为至相寺之始,后来由此而演成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静霭法师于时亦携其徒侣30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寺27所,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为灭佛之祸行虐关中乃至全国时的一方净土。普安本人则于隋季被频请入京,为皇储门师,住于长公主所建之静法寺。法应亦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当隋代复兴佛法之后,应复至长安师事昙崇,并代其维持五百徒众。开皇十二年(592),当选为全国“三学业长”的25人之一,并领徒三百于(长安)实际寺相续传业。道判法师曾西奔于太白山,逃难之中不忘讲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周宣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法,判当选为120名“菩萨僧”之一;隋立,复充大兴善寺住持。开皇七年(587),敕于终南山交谷东岭由天竺人监工建造龙池寺,请其居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某种程度上,终南山成了(佛教)屏避劫难的堡垒。
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便共有9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可谓是它们的发祥地。这3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如下:
草堂寺,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圭峰脚下。始建于西晋,姚秦时称为“大寺”。弘始三年(401)至十三年(413),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之请,在逍遥园—大寺建立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译出经律论三藏经典35部425卷,诸经以大乘为主,间杂小乘,其中有《妙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经》、《禅法要》、《禅要解》、《菩萨戒本》、《十诵律》等等,关涉到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等,不少还成了创宗立说所依据的经典。罗计所弘以性空学说为主,其高足僧肇被称为“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阐明并确立了“诸法缘生性空”的三论宗义,成为罗什学说的正宗传人。后来,辽东僧朗传得此学,并至江东弘扬,至吉藏而正式确立三论宗大旨和仪轨。由于本宗依“三论”而立宗,推鸠摩罗什为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该宗的祖庭。魏周之际,大寺分为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独草堂寺存留至今。唐季,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于此撰成《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双弘,飞锡法师于此据《法华》而说“净土”,可见,这个三论宗的祖庭此时与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至相寺,其创始及位置已如前述。普安法师崇重《华严》,创建者青彡渊法师亦以义学称著。至相寺从一开始便是弘扬华严学的重镇。隋代,高僧智正曾至此从青彡渊研习《华严》;华严宗的初祖法顺、二祖智俨、三祖贤首国师法藏都曾在此研习、弘扬《华严经》义。至相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发祥地。后人只是因为法顺寂后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华严寺才称此为祖庭,这其实是欠确切的。真正的祖庭应当是至相寺。
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柳林坪(昔名清官村)后庵山上。始建于隋末。唐初,道宣律师常住此寺,潜心研习弘扬律学。麟德二年(665),奉诏于此寺内创设戒坛授戒。因此寺地处南山,故道宣律师依《四分律》而创立的律宗亦称南山宗。师寂后,门徒于寺后峰起舍利塔供养,今寺后石崖间仍有其静修遗址。寺东南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衣冠冢。
丰德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东山坡上。北周武帝灭法时,此地乃禅僧智藏隐居之所,开皇三年(583)正式定居于此。文帝以其道望隆广,多所施赐,并诏以所住寺为丰德寺。唐贞观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后一度参与玄奘译场工作。贞观二十年,复返丰德寺,将前作《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卷扩充为2卷,将《羯磨疏》2卷增为4卷。永徽二年(651),又将《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进行增订。至此,南山律宗宗义大备,而丰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论的重要场所。寺院今存,为尼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天子峪至鸟鸣坞。开皇十四年(594 ),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入寂后葬于此,因成塔院。后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后亦多建塔于此。唐大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后称兴教院。明代秦藩重修,国初尚存残破砖城、北门城楼、照壁,残垣内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舍,残垣西北方有砖塔一座,方形、13层;东南方有舍利塔数10座。由此尚可见出当年院宇的规模。百塔寺今为一小院,尚有香火。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由于执着“末法”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欲望产生矛盾,先后于隋开皇末年、武后圣历二年(699)、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从若多僧人慕名随葬的情况看,它在佛教徒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作为三阶教在隋代长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无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历史价值。
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北子午峪口外数里处。据《隆禅法师碑》载,唐永隆二年(681),净土宗的创始人善导和尚入寂,弟子怀恽为其崇灵塔于神禾原。“其地前终(南山)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又于塔侧“广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忄刃利;楼台岌山业,直写祗园”。环境清幽,寺宇雅致。王维有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寺院建成后,不仅成了净土宗祖师的塔院,而且成了弘扬净土宗的中心道场,怀恽、净业相继充任寺主,继续弘扬净土教义。由于善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香积寺也因此成为本宗的祖庭。
古代长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曾经是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水如画,又距帝京不远,因此,这里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据志书记载,迨至明代,仅户(同雩阝)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长安县境乃神居帝里,寺院之多不亚于户。这偌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终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比较重要的还有:
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总称,9寺之中今存铁佛寺。相传这里是北周武帝灭佛时禁锢关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祸或隐修来至山中结茅,既有汉僧,亦有胡僧,唐代诗人岑参有《太白胡僧歌》云:“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几哪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五、诸宗竞演终南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