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21-25▪P13

  ..续本文上一页十行十回向总得无生忍是总义。若也粗细进修言之地前三贤。名为以佛智慧调伏。名为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名顺无生忍。自四五六地得出三界及世间障亡方名得无生忍。七八九地方名无功用寂灭忍。十地悲智圆该位同诸佛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得见喜目观察众生夜天神。在去菩提场不远。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善财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表初地初入地位初发心。第二离垢地是初会菩提之体为戒体。第三地是依菩提之理修忍。忍是行首故。故去菩提场不远。以菩提成忍行故。坐莲华藏师子之座。莲华表在行无染。师子明依主义也。号喜目观察众生者。明法忍行慈也。夜天神者如前释也。善财得大势力普喜幢解脱者。明出三界障尽法忍成满贪嗔忿恨惑不能生故。法忍现前有大势力故。普喜幢解脱者。明能摧坏自他烦恼故。于诸境界不倾动故。于诸违顺成法乐故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得三界解脱。为前二地对治欲界。此三地次对治上二界。八禅总是三界障尽故。以四地修三十七助道观。五地修十谛观。六地修十二缘生观。学出世中世间智慧故

  五随文释义中。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发光地中。长科为七段。第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得第三地有五行经。明从二地修第三地向起十种心分。第一佛子已下非但口言而可清净有五十二行半经。明正住第三地观诸有为法及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并贵法重人能入火坑受苦乐闻法分。第三佛子已下至而无所乐著有十行半经。明住发光地修色无色界四禅八定随顺法性而行无所著分。第四佛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两行经。明此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分。第五佛子已下至明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行经。明住此地以修禅定获通力六根清净分。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言有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见佛广狭及受职分。第七而说颂言是说颂分。于此七段经中

  第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有五行经。明从第二地。修第三地向。起十种心。如经自具

  第二佛子已下有五十二行半经。于中复分五段。一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下至是为十有十九行经。明观有为苦无常以十种哀愍众生分。二菩萨如是见众生界已下至究竟涅槃之乐有七行半经。明菩萨念度众生以何方便安置何处令得究竟涅槃之乐分。三便作是念已下至如是观察了知已可有五行经。明菩萨所念知安置众生之究竟处分。四倍于正法已下至观察修行可有十九行经。明菩萨欲度众生倍勤修求法身命能舍入大火坑无苦分。五此菩萨已下有两行经。明决定修行非但口言分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四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五

  长者李通玄撰

  随文释义者。余文自具。如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乐。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根本智。乃至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多闻。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修行者。修方便定显之可见。如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者。喜法者。明智现无忧故。乐法者。无生死故。依法者。依如来智故。随法者。随顺正解脱故。解法者。解第一义故。顺法者。顺正智故。到法者。自到涅槃能到入生死度众生故。亦令到涅槃故。如得一偈法胜得大千世界宝及轮王位者。明世法不免生死故。已下准知

  第三佛子已下有十行半经。是四禅八定随顺法性无著分中。复分为九段。一佛子已下至离生喜乐一行半经。是住初禅分。二灭觉观。已下至定生喜乐一行经。是住第二禅分。三离喜住舍已下至舍有念受乐有两行经。是住第三禅分。四断乐已下至住第四禅有一行经。是住第四禅分。五超一切色想已下至住无边虚空处有一行经。是空处定分。六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至住识无边处有一行经。是识处定分。七超一切识无边处已下至无所有处一行经。是无所有处定分。八超无所有处已下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一行经。是非有想定分。此三界顶。九但随顺法故而无所著。是心无依定此是法界定体。随文释义者。明此发光地得出三界心入法界自体无作大三昧门。虽修四禅八定恒随法性而无所依。但为炼磨三界习气令智明净。应如是进修故。如善炼金不失铢两喻。如是重重以戒定慧炼磨。不失法界大圆明智铢两。以此八种禅定炼磨令智慧转更明净。以法身智体本无增减故。名发光地。权教菩萨得出八禅超三界苦生于净土有慈悲者。留惑润生住于世间。声闻罗汉出八禅之后。入第九定。依空智灭身。智总无。如一乘菩萨修习八禅。善知世法无有体性。成一切智之妙用故。达三界体自无生灭故。发超大智知世法故。故名发光地。初地修檀住世间。第二地修戒明能净世间。第三地修八定明得出世间。四五六地明修出世间中世间之智。七八九地明修入世间成悲智圆融。第十地明修智悲圆满成佛位故。计其理智无有地体层级。为治惯习及会融悲智生熟及修世间出世间差别智有浅深。安立诸地。设有轨度令使仿之

  第四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修四无量心以大慈为首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行经。明神通自在分。于此段中复分为六段。一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已下至梵世有六行经。明神通分。二此菩萨已下至亦悉能闻有两行经。明天耳通分。三此菩萨已下至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有七行经。明得他心智分。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能忆念有八行经。明得宿命分。五此菩萨已下至皆如实知有七行半经。明得天眼分。此已上明菩萨五通自在。为智悲未满本愿故。具普贤行故。异净土菩萨故。异二乘故。不证漏尽。通以智于生死随行自在故。如净土经云。虽证六通而不尽漏者是也。六此菩萨已下至以意愿力而生其中有两行经。明不随三昧力受生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说颂曰有三十行半经。于此段复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随力修行有六行半经。明此菩萨以愿力得见多佛及供养闻法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转更明净有四行半经。明观法解缚分。三佛子已下至转更明净有三行经。明喻炼金金比菩萨地加行智慧明净分。四此菩萨已下至皆转清净有三行经。明忍辱柔和十三种心转更明净分。五此菩萨已下至随力随分有一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行之法分。六佛子已下至不能数知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职依定见佛数量分。第七尔时已下明金刚藏说颂分。于颂中有三十六行颂。两行一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第四焰慧地

  将释此地。作五门如前。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焰慧地。前地修上界八禅。得出三界智慧故。名发光地。此地修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身受心法转加明净。故名为焰慧地。前地因定发故名发光地。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观门观身受心法。自性无依慧加明净。故名焰慧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以精进波罗蜜为首。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见普救一切众生妙德夜神。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此神住在此众会中者。即明与前喜目神同会为表。前离垢地是以法身无作性戒是菩提体故。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是菩提行故。普德净光住道场之内。喜目神住处去道场不远。此第四地中普救众生夜天在此众会中。明以忍精进二位不离万行故。又明三十七助道行门是助菩提行故。故言在此众会。此位明以菩提体却观身受心法成世间智慧故。前之三地已求出世菩提心。此四五六地以菩提心返修世间智慧。此云在此众会。此位中见普救众生夜天神者。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观。是三世诸佛教化一切众生助道方便。一切诸佛从初发心至究竟智。皆依此方便。而增明诸智慧故。是故此神名普救一切众生妙德。妙德者。明三十七助道观。能显自他妙慧故也。明前三地修戒定忍得出世心。此地重以三十七道观。再更治之。故名焰慧地。得普现世间调伏一切众生, 解脱门者。为明此位三十七道品。通三乘一乘共所修行调伏之大路故。名普现调伏一切众生解脱。一一依善财表。行中类之可见其意。若不如是不可了知地位行门。后至入法界品具明。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若以总相得三界一相解脱。若别相升进。明此位中以修三十七道品观得欲界中智慧解脱心多。大意明重治前第三地中出三界余习。为明第五地禅波罗蜜修十谛观。得上二界并欲界中出世间中解脱。皆须总别同异成坏论之。如初欢喜地表法神。明初生佛家以檀波罗蜜能资生圣道故。神名主当春生。如第二离垢地戒波罗蜜。以法身无作以为戒体。故神名普德净光明戒光也。即住居道场之内。表法身是道场体故。身是菩提体故。第三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神名喜目观察众生。以忍故无事不悦。去道场不远者。明忍以法身无作为体故。第四焰慧地以精进波罗蜜为体。神名普救众生。以精进波罗蜜是普救义故。又为普治前三地出三界习气住在此众会者。明不离法身及性戒忍行中行精进行故。如是总约名及住处所表。地位次第令易见故。思之可见。又入地中多以神为表法者。明入地以圣智从行祐生名神故。又以总别同异成坏之义。六相法门思之。方无有惑

  五随文释义者。有二义。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焰慧地中。长科为七段。第一佛子已下。有十二行颂。明大众闻前地欢喜复请后地法分。第二尔时金刚藏已下一段六行半经。明以十法修入第四地向分。第三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一段三十七行半经。明修三十七道品分。第四佛子已下五行半经。明对治身见分。第五佛子此菩萨已下一段十五行经。明以前观智方便获大利益柔和分。第六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已下。有三十行经。明此地见佛增广分。第七菩萨已净第二地已下。有五十三行颂。明重颂前法分

  第一从初十二行颂中。复分为两段。一佛子闻此广大行已下至菩萨胜行妙法音有八行颂。明大众闻第三地法欢喜兴供称叹分。二从愿更演说聪慧者有四行颂。明更请第四地法门分。已上文义如文自具。不烦更释。如自在天王大忻庆者。为此天是说十地处非余天不悦。但举说法处主故

  第二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修四地向中有六行半经。分为两段。一尔时已下至当修十法明门有两行半经。明欲入…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21-2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