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2)▪P7

  ..续本文上一页明佛学院院规,具载于《纪律教诫甘露文》中:

   “现在对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静处及其他分校之徒众,宣说应听受之纪律。

   分三:遮止、守持及开许。

   一者分二:根本学处、支分学处。

   根本学处: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饮酒、吸烟者不可住在学院;如是失坏金刚乘誓言不可恢复者不能参加密乘灌顶及僧众法事活动;复次,自己于闻思修不精进且对他人作障碍之散乱者,于好转之前应离开此地去往他处……

   支分学处:被支分学处中僧残罪过失所染者,当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宝之作法予以严厉呵斥;如是不听上师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悯、唯以散乱行度日、依止恶友、常时携带伤害他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见好转且恶劣过失不断增上者,须给予温和之教诫,令其迁往山林静处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拥挤、游戏、竞赛、取外号、揭人短、说淫秽语等,如何劝令改过,由分区管家负责,不可违越;尤其讲法、听法过程中,未得堪布与辅导者开许而擅自中断传承之劣行,须彻底断除……

   另外,喇嘛、觉姆(尼众)经常会面、说各种绮语等如是因异性而生堕罪之行为须遮止;去城镇等时,作污家行、以烦恼引发争论、玷污僧众高尚形象等诸形象僧人,当时,僧众应善加商议,依其恶作给予相应处罚,令其断除;喇嘛、觉姆无论是谁,若无其他戒友在旁而与异性一起坐车等,或有戒友在旁,然与异性身体相接触而坐,皆为不可;如是以烦恼及散乱引起而看各种电影、电视等、去热闹处、作游戏、唱歌、跳舞、受用各种军人用品、穿戴各种戏具、去城中闲逛等,均须舍弃……

   如是所说之所有要点若归纳宣说,一切功德之基础即清净戒律如眼而守护;佛子菩萨之愿行承担后,不放松讲闻大乘法;作为最后有之妙法无垢光明大圆满之见彻底认识后,于修行恒时精进。此三者以外更甚深之法,即便三世一切佛陀聚为一体亦无能宣说,请大家牢记于心。政治之宪法、法律、法规中之各种政策,在其他地方有说亦应了知。

   此为导师所制戒,清净僧众之纪律,

   一切挚友之学处,切勿舍弃当行持。”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之所以誉满全球,成为大乘佛教之殊胜庄严,除了精湛的闻思修行,清净如法的戒律也是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本学院安住、参学过的人士,都深有感触。

   除了谆谆教诲,上师法王生生世世精持、弘传戒律的事迹,更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如《法王晋美彭措传》载曰:

   “内在功德圆满的大成就者可以同时示现多个化身一并利益众生。根据前面法界金刚的授记中说,法王在列绕朗巴的同时也示现为道孚大成就者根桑秋扎。

   道孚的大智者根桑秋扎,是一位智慧深广证悟究竟的大成就者。根桑秋扎尊者临近圆寂时的话也已证明这一点。当时,他的侍者弟子阿华悲伤地问:“上师,您老人家圆寂后,我们到哪里去找您的转世灵童呢?请您慈悲明示,此道场又将如何继续……”上师笑着对他说:“关于我的转世灵童,你们不必劳心费神地到处寻找,将来有一位能背诵《真实名经》的人来到这里,他重新建立此道场,这就是我的转世。”之后边说持戒的功德(念诵《普贤行愿品》颂词“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边擦拭钵盂而安祥地圆寂了。

   发现两大神秘山洞后,法王一行来到此地朝拜古屋神山。当时,木纳地方的诸位知名高僧大德根据法界金刚的授记以及法王能够出口流畅背诵《真实名经》等许多依据而准确无谬地认定他就是根桑秋扎大尊者的化身。法王在此创办了一所分院,并且为众多信徒传授《真实名经》、《入菩萨行》等经论,又为部分根基成熟的人讲解了《中阴解脱教授》。”

   (益西彭措堪布《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有一些更细致的描述:“根桑秋扎仁波切一生戒行清净,堪称近代持戒者的典范,他临终的示现证明了佛语的真实不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仁波切一生护持戒律犹如眼目,连支分细戒也严持不犯,而且著述弘多,精进传法度人,以苦行猛修而著称。一天,尊者自知化缘已尽,对侍者说:“你拿着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动三次,并对大家说,释迦比丘根桑秋扎戒律度已圆满。”侍者奉命抖动并重复尊者的话时,周围很远的人们都闻到一股奇异的妙香。”)

   “在此期间,所有的出家人差不多都已被迫还俗,与在家人一起放牧、务农,过着凄惨的生活,自始至终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寥若晨星。人们的思想污浊不堪,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都视破戒为光荣。再说,法王仪表堂堂的相貌、冰魂雪魄的气质使无数美女佳人为之倾心。许多稍有姿色的女人在他面前弄姿作态、花言巧语,企图引诱,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当年与法王形影不离的嘎多堪布深有感触地说:“不用说是违犯戒律,甚至他老人家的钵盂、锡杖、三衣也从未离过身。你们年青人绝不知道在那种处境下如此护持净戒有多么不容易啊!”众人听后都感动不已。

   法王也曾意味深长地对僧众说:“当时如果舍戒还俗会受到上级表彰嘉奖,似乎整个天下没有一个人支持守戒。但我想到人生委实难得,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尽管困难重重,我一直象护眼目一般守持净戒。如今你们持戒有很多顺缘……”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够一如既往地持有真知灼见,日不间隔地传授正法,坚持不懈地修行,连细微的戒律也未违犯,实属罕见,他那如冰雪般洁白无瑕的品行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宛如污泥浊水中的一支白莲花,纤尘不染,挺然而立。”

   “由于许多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佛教被蹂躏得体无完肤,整个佛教内部一片混乱,不成体统。法王从那时起开始着重弘传律藏,让许多僧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建议几个规模较大的僧团重整旗鼓,修复、重建寺院,僧人们披袈裟、著僧衣,在寺院中广泛开展闻思修。

   公元一九八五(木牛)年,法王为三千多僧人传授《教藏集》大灌顶,并且认为:对于僧团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整顿势在必行。他当机立断召集藏地各大寺院的住持,知名度、威望颇高的大德们共商此事,他们一致赞同法王的建议,都感到这一整顿是当务之急。随后发布了一份《公函》,其主要内容,概括而言即:修行人必须闻思修行、清净戒律、弘法利生。中心意旨是:除了宛如群星围绕明月般的个别密咒师以外,寺院里僧人必须全部出家,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律。按照经续要求,戒律不清净和破密宗誓言之人一律不准与僧众共住。作为僧人应当认真闻思修,放弃一切世间琐事,具备作为应供的条件。此《公函》在四川、青海、甘肃为主的大小寺庙中好似起死回生的妙药,使奄奄一息的僧团重新有了生命力。

   尽管在此次整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始所未料的违缘障碍,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法王临危不惧,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胜利。他老人家略带伤感地说:“在我没有进行这次整顿之前,在家人、出家人中无一不对我恭敬拥戴,自从整顿后,许多人对我恨之入骨,无端诽谤。可是,我想佛教已如夕阳一般,如果佛教内部不进行整顿,任其自然,那么将危在旦夕。为了延续佛法的慧命,我宁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怯而退步……”

   如今西藏雪域的佛教僧团能够净持戒律,井然有序,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王当年激浊扬清、兴利除弊、妙手回春的结果,这也可算是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正是在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等持教大德呕心沥血的振扬下,藏传佛教迅速摆脱历史阴影,英姿飒爽地重振雄风,戒律清净、学修精进、显密圆融的正法道场比比皆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盛况。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入行论广释》中,讲述了藏地前辈祖师的持律美德:“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爱,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论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堪布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浅释》中讲解“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堪布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一颂时,说道:“作为欲界凡夫,男女之间的贪执可谓非常严重,且因此而流转生死不停。对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龄少女则是守持清净戒律的主要违缘,是出家人最大的敌人。《阿含经》中佛告阿难言:“莫与女人相见;若见莫与共语;若与言语则当自检心。”而阿底峡尊者对女人亲自供养的物品则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说过:“男众出家人不能接触女众。严持净戒之出家人与年青女子不能经常往来、接触,若经常接触,自然会生出很多烦恼,最后在一刹那间就会破戒,这是…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