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P7

  ..續本文上一頁明佛學院院規,具載于《紀律教誡甘露文》中:

   “現在對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靜處及其他分校之徒衆,宣說應聽受之紀律。

   分叁:遮止、守持及開許。

   一者分二:根本學處、支分學處。

   根本學處: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飲酒、吸煙者不可住在學院;如是失壞金剛乘誓言不可恢複者不能參加密乘灌頂及僧衆法事活動;複次,自己于聞思修不精進且對他人作障礙之散亂者,于好轉之前應離開此地去往他處……

   支分學處:被支分學處中僧殘罪過失所染者,當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寶之作法予以嚴厲呵斥;如是不聽上師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憫、唯以散亂行度日、依止惡友、常時攜帶傷害他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見好轉且惡劣過失不斷增上者,須給予溫和之教誡,令其遷往山林靜處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擁擠、遊戲、競賽、取外號、揭人短、說淫穢語等,如何勸令改過,由分區管家負責,不可違越;尤其講法、聽法過程中,未得堪布與輔導者開許而擅自中斷傳承之劣行,須徹底斷除……

   另外,喇嘛、覺姆(尼衆)經常會面、說各種绮語等如是因異性而生墮罪之行爲須遮止;去城鎮等時,作汙家行、以煩惱引發爭論、玷汙僧衆高尚形象等諸形象僧人,當時,僧衆應善加商議,依其惡作給予相應處罰,令其斷除;喇嘛、覺姆無論是誰,若無其他戒友在旁而與異性一起坐車等,或有戒友在旁,然與異性身體相接觸而坐,皆爲不可;如是以煩惱及散亂引起而看各種電影、電視等、去熱鬧處、作遊戲、唱歌、跳舞、受用各種軍人用品、穿戴各種戲具、去城中閑逛等,均須舍棄……

   如是所說之所有要點若歸納宣說,一切功德之基礎即清淨戒律如眼而守護;佛子菩薩之願行承擔後,不放松講聞大乘法;作爲最後有之妙法無垢光明大圓滿之見徹底認識後,于修行恒時精進。此叁者以外更甚深之法,即便叁世一切佛陀聚爲一體亦無能宣說,請大家牢記于心。政治之憲法、法律、法規中之各種政策,在其他地方有說亦應了知。

   此爲導師所製戒,清淨僧衆之紀律,

   一切摯友之學處,切勿舍棄當行持。”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之所以譽滿全球,成爲大乘佛教之殊勝莊嚴,除了精湛的聞思修行,清淨如法的戒律也是個重要原因。這一點,在本學院安住、參學過的人士,都深有感觸。

   除了諄諄教誨,上師法王生生世世精持、弘傳戒律的事迹,更是以身作則的典範。如《法王晉美彭措傳》載曰:

   “內在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可以同時示現多個化身一並利益衆生。根據前面法界金剛的授記中說,法王在列繞朗巴的同時也示現爲道孚大成就者根桑秋紮。

   道孚的大智者根桑秋紮,是一位智慧深廣證悟究竟的大成就者。根桑秋紮尊者臨近圓寂時的話也已證明這一點。當時,他的侍者弟子阿華悲傷地問:“上師,您老人家圓寂後,我們到哪裏去找您的轉世靈童呢?請您慈悲明示,此道場又將如何繼續……”上師笑著對他說:“關于我的轉世靈童,你們不必勞心費神地到處尋找,將來有一位能背誦《真實名經》的人來到這裏,他重新建立此道場,這就是我的轉世。”之後邊說持戒的功德(念誦《普賢行願品》頌詞“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邊擦拭缽盂而安祥地圓寂了。

   發現兩大神秘山洞後,法王一行來到此地朝拜古屋神山。當時,木納地方的諸位知名高僧大德根據法界金剛的授記以及法王能夠出口流暢背誦《真實名經》等許多依據而准確無謬地認定他就是根桑秋紮大尊者的化身。法王在此創辦了一所分院,並且爲衆多信徒傳授《真實名經》、《入菩薩行》等經論,又爲部分根基成熟的人講解了《中陰解脫教授》。”

   (益西彭措堪布《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有一些更細致的描述:“根桑秋紮仁波切一生戒行清淨,堪稱近代持戒者的典範,他臨終的示現證明了佛語的真實不虛,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仁波切一生護持戒律猶如眼目,連支分細戒也嚴持不犯,而且著述弘多,精進傳法度人,以苦行猛修而著稱。一天,尊者自知化緣已盡,對侍者說:“你拿著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動叁次,並對大家說,釋迦比丘根桑秋紮戒律度已圓滿。”侍者奉命抖動並重複尊者的話時,周圍很遠的人們都聞到一股奇異的妙香。”)

   “在此期間,所有的出家人差不多都已被迫還俗,與在家人一起放牧、務農,過著淒慘的生活,自始至終受持清淨戒律的人寥若晨星。人們的思想汙濁不堪,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都視破戒爲光榮。再說,法王儀表堂堂的相貌、冰魂雪魄的氣質使無數美女佳人爲之傾心。許多稍有姿色的女人在他面前弄姿作態、花言巧語,企圖引誘,但他絲毫不爲之所動。當年與法王形影不離的嘎多堪布深有感觸地說:“不用說是違犯戒律,甚至他老人家的缽盂、錫杖、叁衣也從未離過身。你們年青人絕不知道在那種處境下如此護持淨戒有多麼不容易啊!”衆人聽後都感動不已。

   法王也曾意味深長地對僧衆說:“當時如果舍戒還俗會受到上級表彰嘉獎,似乎整個天下沒有一個人支持守戒。但我想到人生委實難得,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盡管困難重重,我一直象護眼目一般守持淨戒。如今你們持戒有很多順緣……”在那樣的年代裏,能夠一如既往地持有真知灼見,日不間隔地傳授正法,堅持不懈地修行,連細微的戒律也未違犯,實屬罕見,他那如冰雪般潔白無瑕的品行不能不令人歎爲觀止,宛如汙泥濁水中的一支白蓮花,纖塵不染,挺然而立。”

   “由于許多年來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佛教被蹂躏得體無完膚,整個佛教內部一片混亂,不成體統。法王從那時起開始著重弘傳律藏,讓許多僧人受沙彌戒、比丘戒,建議幾個規模較大的僧團重整旗鼓,修複、重建寺院,僧人們披袈裟、著僧衣,在寺院中廣泛開展聞思修。

   公元一九八五(木牛)年,法王爲叁千多僧人傳授《教藏集》大灌頂,並且認爲:對于僧團內部存在的種種弊端,進行一次聲勢浩大的整頓勢在必行。他當機立斷召集藏地各大寺院的住持,知名度、威望頗高的大德們共商此事,他們一致贊同法王的建議,都感到這一整頓是當務之急。隨後發布了一份《公函》,其主要內容,概括而言即:修行人必須聞思修行、清淨戒律、弘法利生。中心意旨是:除了宛如群星圍繞明月般的個別密咒師以外,寺院裏僧人必須全部出家,受持清淨的別解脫戒律。按照經續要求,戒律不清淨和破密宗誓言之人一律不准與僧衆共住。作爲僧人應當認真聞思修,放棄一切世間瑣事,具備作爲應供的條件。此《公函》在四川、青海、甘肅爲主的大小寺廟中好似起死回生的妙藥,使奄奄一息的僧團重新有了生命力。

   盡管在此次整頓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始所未料的違緣障礙,可以說困難重重,但法王臨危不懼,排除萬難,終于取得了勝利。他老人家略帶傷感地說:“在我沒有進行這次整頓之前,在家人、出家人中無一不對我恭敬擁戴,自從整頓後,許多人對我恨之入骨,無端誹謗。可是,我想佛教已如夕陽一般,如果佛教內部不進行整頓,任其自然,那麼將危在旦夕。爲了延續佛法的慧命,我甯願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也不會怯而退步……”

   如今西藏雪域的佛教僧團能夠淨持戒律,井然有序,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王當年激濁揚清、興利除弊、妙手回春的結果,這也可算是佛教史上不可磨滅的裏程碑。”

   正是在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持教大德嘔心瀝血的振揚下,藏傳佛教迅速擺脫曆史陰影,英姿飒爽地重振雄風,戒律清淨、學修精進、顯密圓融的正法道場比比皆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喜人盛況。

   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在《入行論廣釋》中,講述了藏地前輩祖師的持律美德:“在修習饒益衆生的善法上,以前噶當派的善知識們像阿底峽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爲我們留下了衆多榜樣。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傳記中後學者如是評價過:他的一生中,從未生起過損害衆生之心念,甚至連自己先成佛的念頭都沒有過,唯有利益衆生,讓衆生成佛之善願、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記錄了他利益衆生的竅訣,希望諸位都能去學習。”“以前噶當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淨。當時寺廟附近有一位姑娘對他産生了世俗情愛,用了許多花招想打動格西,但絲毫沒有起到作用。那個女人因而轉愛爲恨,決計報複。後來她與別的男人生了一個小孩,小孩生下來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給很多弟子轉****的時候,將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說:“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當時心裏想:“不論怎麼樣,可能是我的業障現前了,這個女人也是可憐啊……”于是就泰然地接過小孩,說:“好,那就由我撫養吧。”那時他的弟子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有些因此而舍棄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還誹謗格西。後來,那個女人良心發現,也爲格西的悲心所感動,便自己說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

   堪布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淺釋》中講解“妙齡少女僧人敵,賄賂國王堪布敵,守護劣眷主人敵,此等怨敵毀諸衆”一頌時,說道:“作爲欲界凡夫,男女之間的貪執可謂非常嚴重,且因此而流轉生死不停。對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齡少女則是守持清淨戒律的主要違緣,是出家人最大的敵人。《阿含經》中佛告阿難言:“莫與女人相見;若見莫與共語;若與言語則當自檢心。”而阿底峽尊者對女人親自供養的物品則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說過:“男衆出家人不能接觸女衆。嚴持淨戒之出家人與年青女子不能經常往來、接觸,若經常接觸,自然會生出很多煩惱,最後在一刹那間就會破戒,這是…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