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可憐的。”他還說過:“我對怨恨的敵人並不害怕,但對年青女子卻很害怕。”同樣,女衆出家人對男衆也應如此觀待,不應經常往來。”
益西彭措堪布在《成就真實戒經略釋法音》中,廣大宣說了持戒的意義和破戒的過患:
“若從持的角度來說,則戒律是清淨的甘露,能熄滅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惡業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涼的安樂。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一切禅定及無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産生。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雲:“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楞嚴經》雲:“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樓的階梯,依此可以漸次登上增上生與決定勝的高樓,因此如果沒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樓閣一般,根本不可能。若舍棄戒律而修定慧則是成就魔王與外道的因,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戒律就如城牆能抵禦魔王與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顯密諸乘的經論中處處贊歎戒律的殊勝,尤其贊歎別解脫戒是菩薩乘與金剛乘的基礎,是佛法壽命的血液,是僧衆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衆生的導師,所以必須要受持。佛在《華嚴經》中雲:“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能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人身難得,生命珍貴,爲什麼此處佛卻說甯可舍命而死,不可破戒而活呢?佛說因爲舍命死只使今生命盡,還會因持戒而生于人天善趣或者清淨刹土之中。但如果破戒則會在百千萬生之中不得轉生爲人天善趣的種姓,長劫失去善趣解脫的安樂,當受墮落的痛苦,而且活著受用十方的信施,過患無量無邊,因此甯可持戒死,不可破戒活。古德雲:“甯可守戒貧窮饑餓而死,不願破戒邪命富貴而生。”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
天鼓妙音》中雲:“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若破戒而活則福報受用逐漸衰損乏竭,醜惡名聲到處流傳,諸天鬼神呵責詈罵,一切賢聖指責舍棄……,真是吉祥幸福遠走快避,諸惡過患如雲來集。破戒之人無羞無愧,爲了生存無惡不造。《比丘珍愛經》雲:“破戒之人一日中,造作無量罪業種,自損種種諸惡行,悉會行持定無疑。”法王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在《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中說:“這些人受到種種譴責,不知不覺已到了衰老之時,他們感受劇烈痛苦的同時,憶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內心備受種種痛苦逼迫,最後死亡臨頭之時,一方面心中戀戀不舍財、子、妻等,但彼等也不會跟隨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種墮罪必將墮入地獄受種種痛苦折磨,因此必定會生起熾燃烈火般或如駿馬也不能趕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精進護持淨戒。”《毗奈耶經》雲:“追悔中死亡,死後墮惡趣。”……”
“當然持戒之人住于世間也決定是安樂幸福的,因爲住世時天天守持清淨戒律,精進修習善法,使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積福報難可估量。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末法時代,修行持戒所獲功德遠遠超勝于在淨土中或正法時修行所獲功德。《叁摩地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佛經中還說在末法時代,一日持一條戒的功德將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律的功德。”
“因此作爲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嚴。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無大乘之實,不解佛出世本懷只爲斷盡衆生叁毒煩惱,引導衆生住于叁乘涅槃果。更不知理事界線、暫時究竟、了義與不了義、見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斷章取義歪曲佛經祖語,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縱貪嗔癡、大造十不善,廢棄戒定慧,不修十善業。他們如此作的目的無非爲自己行持魔業披上一層美麗的僞裝而已。若觀察此類人一定都是貪欲心熾盛,嗔恨心強大,愚癡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沒有智慧的眼睛,被這些佛陀早已痛斥的魔子魔孫騙得昏頭轉向。菩薩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況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對佛法僧懷惡毒心的癡人,自己汩沒在貪欲的淤泥中不能自拔,而且聲嘶力竭地教唆蠱惑無知的初學者貪著輪回廁所。見到真正尋求解脫,出離世間的修行人,無端嗔心勃發,種種強力幹涉阻撓。當然看起來似乎他們非常慈悲完全是爲了我們著想,但應當看清這是僞戴天飾的惡魔。”
“若破戒則失去一切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安樂。法王如意寶于《忠言心之明點》中雲:“猶如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戒律是度生死海的浮囊、達涅槃城的坦途,在最初入道時就要認識它的特殊地位以及無法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這點,佛製比丘五年專心一意的學戒,樹立對戒律的信心,穩固對戒律的認識,然後才開許學教參禅。往昔因按此無欺次第修道,所以證果成就者多不勝數,而現在的人心浮氣躁,眼高手低,輕視、毀謗、舍棄戒律,對戒律的作用、功德、地位、體相、學處一無所知,對破戒的過患也忽視不顧,修行的基本條件、根本基礎一點都不具足,妄想直接高攀禅宗、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的無上碩果。沩山禅師雲:“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如此過海浮囊被破戒羅刹要走,入涅槃城的道路被惡業的洪水沖斷,欲達目的地只能成爲泡影而已。所以應當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來精勤地守護一切功德基礎的如意寶戒,否則縱然如何劬勞,永遠都不會有收獲。無有基礎或基礎薄弱卻想建設美麗的花園或莊嚴的大廈,只是一種異想天開的妄想,若能則建築得越高受到的損失越大。有人忽視戒律但精進念佛持咒等,此類人死後墮入惡道成爲魔王、魔民、魔女或成大力惡鬼及凶狠羅刹、夜叉等專門惱害修行人,死後入于地獄中極難解脫。”
益西彭措堪布複于《走向解脫》中開示道:
“戒律是叁乘佛法的基礎
……有些人一方面以爲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爲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戒體爲基礎,菩薩戒及叁昧耶又從何談起呢?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叁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雲:“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爲”,是名犯衆多犯,是名犯染汙起。”
還有人認爲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不邪淫,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等守護自己叁門這一點上,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已和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叁昧耶,自己的叁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衆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衆多方便去斷惡行善。總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爲出色。
有人這樣以爲,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和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也可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這種觀點並不如法,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淨,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邊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
衆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
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
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爲了自己脫離輪回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爲普度一切衆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差別,但外在的行爲取舍仍沒有差別。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後世的修行人,行爲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而且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是特別推崇,甯瑪派的曆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蓮花生大師、布瑪莫紮、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而且在示現上,這些祖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叁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淨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沒有關系。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忏淨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傳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學處。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而往生佛國淨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因果不會錯亂空耗,雖然上師叁寶有大悲心,也無法改變他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叁乘法要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的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舍。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的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進而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上師法王如意寶規定,凡想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必須具備叁個條件:1、戒律清淨;2、團結和合;3、精進聞思修行。戒律清淨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見戒律對修行的重要性。在學院裏,凡已破了叁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還是剛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團,乃至今後學院裏的講法、法會等都已…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