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分。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体。有三十行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经。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净有十三行半经。明菩萨身语加害堪忍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无违逆行有十行半经。明菩萨观空成忍分
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有三十七行半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义故而行精进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不求世利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进分。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经。明菩萨为众生入地狱受苦无辞劳分。三设复有人已下至无屈挠行有八行半经。明菩萨为饶益众生故多劫受苦不辞劳分
第五离痴乱行以禅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九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有十行经明以正念于随生死中利生无乱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心常忆念无有间断有九行半经。明菩萨闻持正念不乱分。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有七行半经。明以正念于好恶音声无散乱分。四所谓正念不乱已下至而不能坏此菩萨心有八行半经。明闻法及利生无余障分。五菩萨入三昧中已下至无差别有五行经。明观声无体堪忍分。六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已下至离痴乱行有九行半经。明身口意净堪入诸法不离一性分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体。有四十行半经。分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现生相有十行半经。明智性之无性示现方便现生分。二佛子已下至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有十行经。明菩萨达心境一切法无性无依而教化众生与作依处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经。明念度众生分。四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已下至善现行有九行经。明度众生未尽不取自证涅槃分
第七无著行以方便波罗蜜为体。有五十五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于诸佛法亦无所著有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严净佛刹供养诸佛心无所著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能如是无著故有十五行经。明菩萨供佛无厌处事法而常行中无所著分。三于佛法中心无障碍已下至生诸善根而无所著有十一行经。明观众生苦增长大悲分。四菩萨尔时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经。明菩萨常住生死教化众生无著分。五菩萨作是念已下至心无疲厌有九行经。明教化众生观法如幻分。六无疲厌故已下至无著行有七行半经。明菩萨见未调伏众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体。有七十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经。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不退转有八行半经。明处苦无疲厌分。三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经。明不舍不著众生界分。四菩萨深入众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经。明菩萨入众生界不著而亦不废常在世间现身度众生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不著世间有十九行半经。明不说而说法自在分。六菩萨如是已下至第八难得行有十四行半经。明行菩萨行不求果报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罗尼辩无尽有十二行经。明十无尽辩分。二此菩萨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经。明大千界现身成佛辩才无碍分。三复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经。明于一毛端处道场无尽一切毛处及不可说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善能观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经。明十种自在身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经。明与一切众生所为依处分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净故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诚实身语智得佛十种智分。二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虚空界有十六行半经。明以愿力教化众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第十真实行可有十六行经。明身含众刹知根利生自在分。已下动地兴供分中有十五行经。义分为三段。第一尔时已下至天微妙音声有五行半经。明动地兴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经。明都结十方同然分。三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十方功德林菩萨。来集作证分。如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皆名功德林者。为明十行遍周故。佛号普功德者。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佛号普功德举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者。亦明智所达法。亦明行门之量广大即佛果功德广大。如是已上十行约十波罗蜜为升进于法自具分明。不烦更释。如是十行总是一时一念无前后之行门。莫作前后延促之见。皆须约法界智体用成进修之门。如说颂叹法中有七行经明十种种性不断故。以颂重申。如暨于法界者。暨者及也。云及于法界也。如下颂分中有二百二行颂。两行一颂。如文具明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将释此品。三门如前。一释品名目者。为说此十种藏。依法立名可知
二释品来意者。此位已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无尽。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是故此品须来
三长科经意者。分为二门。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一品经中大段随十藏名目。总有十一段经。其文如下
第一从初尔时功德林菩萨已下至为众生说皆令开悟有二十八行半经。明正举十无尽藏名并陈十种信法分。于此分中复分为六。第一尔时功德林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经。明正说十藏之名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生净信已有五行半经。明初举十种信法分。第三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经。明闻法生信已于法不怯分。第四此菩萨已下至无知无舍有五行半经。明知一切诸佛出世入涅槃无近远取舍分。第五此菩萨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诸佛方便有五行经。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顺诸佛善根方便分。第六是名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总明结信成能演法分。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内之信。文殊师利觉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萨第二戒藏。于中有二十八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毁犯戒有三行半经。明正举十种戒名号分。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种善业有二十一行经。明正说十种戒之持犯分。第三菩萨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说四行半经明。此十行菩萨持戒无毁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惭藏有十三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应专心断除有十二行经。明断无惭行具于惭行分。第二一行半经。明具足于惭善为众生说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萨愧藏。于中有十二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经。明自念于五欲境无始长贪求分。第二众生无智已下至我今行于愧有七行半经。明念众生愚痴为于五欲互为怨仇菩萨知之应自断分。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经。善为众生说真实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闻藏有三十四行半经。明闻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记法有四行经。明举十事有无分。第二何等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无记法有二十六行半经。明正说十种事有无分。初从十二缘说。无明有故行有。识无故名色无。爱起故苦起。有灭故生灭。此上四事识之与爱。皆从无明妄系诸有生。今达有本无。即十二缘灭。十二缘灭。非智有生。非智有灭。但除其病。其致无依无形无为而虚通万有。无思而现。无作而成。学之者以止观两门功终。方会此之一辩。后之十法总终圣教。具陈识相对治异解。已下如文具明。第三菩萨已下四行经。明菩萨念诸众生无多闻慧我求多闻藏广为说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经。于比段中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经。明都举十种施藏分。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萨第六施藏。总说前十种施藏分。已上十种施理事尽含。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开悟一切众生有三十行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五。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实知有十一行经。明且举如实知世间法出世法根本所集体分。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广为宣说有三行经。明都举前法从缘所生本无所有分。第三为说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经。明正说前受想行等无体成坏分。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为十有八行经。明十不可尽分。第五已下一行半经。明得法善说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种性有十八行经。明得无限正念法分。第二此念有十种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经。明得十正念时于一切法无过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性有十一行半经。明闻持一切诸法无限分。第二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说法无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经。于中其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经。明此位菩萨辩藏无尽分。第二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已下至第十辩藏有十行经。明正说十种辩藏分。第三有两行经。明辩藏无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经明总举前十藏成就回向法门分。如前十二部经名中。祇夜此云应诵。伽陀此云讽诵。尼陀那此云因缘经。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此十种藏为成当位自分十行令成满故。亦成后十回向法门故。每位皆然。已上释十行法门竟。十回向如下此会中序分正说流通者。从此初升兜率天宫。是序分。已下两品。是正说分。两品中至下动地兴供。是流通分。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法门。于此位中有三品经。共成此位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第一从初升兜率天宫品。三义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以升天所至立名也。兜率天者此云乐知足天也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十住十行二位以彰出世已成如来智慧之业。今于此天以明随见道者。成如来大悲处世利生之业。会融世间出世间。不一不二法门。是故此品须来。凡大悲门从初发心时。以真智慧进修中悲有胜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悲兼修。仍出世心多。经望此位大悲是理智位。出世心终回入生死。致慈之悲。十地之中长养大悲更令深厚。是故善财十地表法中。从初地已去有九个女天。一个瞿波是。佛昔为大子之时妻表悲。…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16-2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