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四、结集三藏

  四、结集三藏

  (一)为正法久住

   佛陀作为佛法的创觉者、觉行圆满的大智者,而成为僧团的当然领导者,引领具足善根的众生走向解脱的彼岸。但色身无常,佛陀年届八十,也垂垂老矣。而佛陀千劫难遇,他的涅槃,对无明众生来说,将是怎样沉痛的一件事!诸佛之法虽然是法尔常住的,但五浊恶世中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当“相似像法”出现于世间,诸比丘于佛、于法、于律、于随顺教、于诸梵行、于佛所称叹的,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佛法渐没。因此恶众生出现于世: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乃至欲行诸恶,乐行诸恶,成就诸恶。[49]做为一个真正的佛子,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但就是在佛陀涅槃之时,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如经中说: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迦叶闻已,怅然不悦。[50]

  这位闻佛涅槃觉得庆幸的释种比丘,《四分律》与《五分律》中也说是拔(跋)难陀,《摩诃僧祗律》中说是摩诃罗,《善见律毗婆沙》中说是须跋陀罗摩诃罗,《十诵律》则说是一个“顽愚不善及老比丘”。总之,是有这么一个比丘,于佛、法、律无有敬重,师心自用,要为所欲为。大迦叶因悲心和对佛法的忠实,故“怅然不悦”。同时又有一位比丘,因为同样的悲心,认为要结集经律论。如律中所说:

  复有一比丘,在我前说:“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善言不善,不善言善。我等今应当集一切修妒路,一切毗尼,一切阿毗昙。”摩诃迦叶自思惟:“我当僧中集一切修妒路,一切毗尼,一切阿毗昙。”[51]

  “恶法未兴,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利益众生”。[52]因此大迦叶缘发大悲心,为正法住世、利益众生,就召集诸大德比丘,诵出结集佛说的经律。这一恶一善两比丘,就成为大迦叶发起结集三藏的缘起。

  (二)组织结集

   1.集众

   根据《五分律》的记载,大迦叶领导的第一次结集,大约是在佛陀涅槃三个月后正式开始的,此前安排了两个月的时间作准备。关于结集经律时集众的问题,一切有部是这样记载的:

  时,迦摄波白僧伽曰:“于此众中,谁为最小?”报曰:“具寿圆满。”时大迦摄波告言:“圆满,汝鸣揵稚,令僧伽尽集。”圆满闻已,便于静处入第四禅,随其定力系念思察。既观察已,从定而起,即鸣揵稚。当有四百九十九大阿罗汉,从诸方来,云集于此,就座而坐。尊者大迦摄波白言:“诸具寿,苾刍僧伽悉来集未?好审观察是谁未集?”时诸苾刍咸遍观察,报大迦摄波言:“诸方苾刍悉皆来集,唯具寿牛主今未来至。”时,牛主苾刍在尸利沙宫,闲静而住。[53]

  当圆满前去邀请时,尊者牛主听说佛陀已经涅槃了,也随即涅槃。但这“鸣揵稚”的声音到底是不能传出很远的,只能召集已经到来并在附近的比丘们。而《摩诃僧祗律》中却说大迦叶专门派人外出召请还没有到来的诸大阿罗汉,但他们却一一选择了涅槃。于是大迦叶就没有再召请其它大阿罗汉,免得他们都涅槃了,“世间便空,无有福田”。[54]

   根据《游行经》记载,佛陀是在涅槃前三个月决定舍寿的,当时虽然只有阿难一个人在身边,但阿难也随即奉佛之命普集比丘于香塔之下,佛陀此时向大众宣布三个月后当般涅槃。三个月当中,消息不胫而走,在远近游化的比丘自然有时间陆续赶回来。就算路程遥远,正式结集也是在佛陀涅槃后第三个月才开始。在这中间,共有五个月的时间,而且大迦叶为了召集诸大德长老,也及时派人外出召请过。

   2.人选

   关于第一次结集的人选,是从千比丘中挑选出来的具三明六通的大德长老,如《摩诃僧祇律》中说:

  时,大迦叶即与千比丘俱,诣王舍城至剎帝山窟,敷置床褥,庄严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尊者舍利弗座,右面敷尊者大目连座,次敷大迦叶座。如是次第安置床褥已,办四月供具。结集法藏故,悉断外缘。大众集已,中有三明六通德力自在者,于中有从世尊面受诵一部比尼者,有从声闻受诵一部比尼者,有从世尊面受诵二部比尼者,有从声闻受诵二部比尼者。众共论言:“此中应集三明六通、德力自在、从世尊面受诵二部比尼者,从声闻受二部比尼者。”集已,数少二人,不满五百。复议言:“应满五百。”长老阿那律后到,犹少一人。[55]

  又如《十诵律》中说:

  我等今当于僧中,择取聪明能集法人,僧中作羯磨取。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僧中取五百少一比丘,一一称字。是诸比丘,皆读三藏,得三明灭三毒,皆得共解脱。[56]

  所缺的一个后由阿难补上。各律典中都记载第一次结集的人数为五百,若除阿难随后证阿罗汉外,其余皆是阿罗汉。结集经律时,分别由阿难与优波离诵出经律,再经上座长老及大众一一认可,方得决定。当时在座的大德长老如大迦叶、憍陈如、均陀、十力迦叶及阿难等阿罗汉,诸上善人集于一处,一同参与,共论佛法。可见第一次结集是很细密、周到、慎重并尽量普遍的。

   3.地点

   至于结集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在王舍城,《五分律》中说:

  于是迦叶作是念:“何许多有饮食、床坐、卧具可得,以资给集比尼?”唯见王舍城足以资给,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罗汉应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作是制已,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57]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阿阇世王的支持,如律中说:

  寻复议言:“我等宜应何处结集法藏?”时,有言向舍卫者,有言向沙祇,有言向瞻婆,有言向毗舍离,有言向迦维罗卫。时,大迦叶作是言:“应向王舍城结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记王舍城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声闻、优婆塞无根信中,最为第一;又彼王有五百人床卧供具,应当诣彼。”皆言:“尔。”[58]

  一切有部也说:

  是时,具寿大迦摄波与五百苾刍共立制曰:“诸人当知,听我所说。佛日既沉,恐法随没。今欲同聚,结集法藏。彼诸人众,初丧大师,情各忧恼。若即于此而结集者,四方僧众来相喧扰,心既不安,事难成办。然佛世尊,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法身已谢,我等今应就彼结集。”有云大善,有云我等可诣菩提树下。时,大迦摄波告诸人曰:“摩揭陀国胜身之子未生怨王(阿阇世王),初发信心,能以四事资身之具供给大众,令无有乏,我等宜应就彼结集。”时诸大众,咸皆称善。[59]

  可见当时在选择结集的地方时有很多意见。但王舍城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有阿阇世王护持佛法,能供养结集的僧众。大迦叶又认为在王舍城能防止“四方僧众来相喧扰”,因此最后选择了王舍城。结集前要两个月的准备,正式结集在《摩诃僧祇律》中说要四个月。在当时的印度,林立的都是城邦小国,五百人的长期食宿可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有阿阇世王的大力护持,这才是选择王舍城的主要原因。

   在一切有部的记载中,结集经律后,为了使经律深义得以流传下去,大迦叶自说“摩室里迦”。[60]可见在第一次结集时,经、律、论三藏就已经具备了。

   关于第一次结集,印顺法师认为,“除时间匆促与少数人的意见以外,还有把持的嫌疑”。其实时间与人数都受到当时条件和具体情况的限制。佛陀在世时,就曾派遣弟子前往印度各地弘法宣教,以致在远方的弟子当时都不知道佛陀已经涅槃,如迦旃延、富楼那、须菩提等。而得到消息的比丘们则会相继赶回来,由于人数众多食住不便,他们也不会在佛陀毗荼后滞留很久。又有很多长老听说佛陀涅槃后,也相继涅槃,这就决定了结集必须及时。那些没有回来的大德长老,大迦叶也曾派人召请,但他们也都随佛涅槃。而当时赶回的比丘们,由于个人学识、修证及大众食宿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参加。从中选取五百位得三明六通的“聪明能集法人”,人数不可谓少,证德也不可谓低,平等参与,共集佛法,可见这一次是很细密、周到、慎重并尽量普遍的权威结集。

  (三)不听舍小小戒

   佛陀的“舍小小戒”遗命在各律典中都有记载。小小戒,不同经律中或称微细戒、小随小戒、杂碎戒、随顺杂碎戒。但至于何为小小戒,各律典中却不尽一致。如《十诵律》卷十中说为一切戒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七<轻呵戒学处第十>中说除四事,《摩诃僧祗律》卷十四、《四分律》卷十八中说除四事十三事,《五分律》卷六中说除四事十三事二不定法。关于小小戒的这种混乱认识,甚至在佛陀生前,就没有一致的说法,以致造成后来僧团中关于戒律的混乱与争论。所以就有大迦叶呵责阿难为何不问佛陀何为小小戒。

   佛陀在世时,就出现了“舍小小戒”的苗头,始作蛹者即是那些六群比丘。他们看到“今诸比丘昼夜勤受、诵问比尼”,害怕大众比丘“大聪明解诸罪相,见我等过,终为我损”,便相约决定“我今当共毁呰比尼、学比尼者”。[61]六群比丘的这种言行,使得一些比丘不再诵戒,一些比丘于戒生疑,另一些比丘不能如法诵戒。因此佛陀“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云何汝等,欲灭法故作如是语耶?” [62]由各部律典中可见,这些六群比丘身犯种种罪行,不生惭愧、不自检点,反而对戒律不敬、不重、不生喜乐,为了覆藏自己的罪行,不仅不与大众和合诵戒,还要阻挠、讥毁他人诵戒,试图破法。佛陀因此呵斥他们,并制定戒律判他们犯波逸提、突吉罗等罪,以维护大众的信心道念。

   从经典中可以看出佛陀平时的言教也是反对舍小小戒的。如佛陀在经中说“微细戒学亦不尊敬,观其小罪不生怖畏”是为过患。[63]关于如何…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四、结集三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