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该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接下来是第八跟第九个偈颂,“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 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应该依止的上师所具有的功德。刚才我们提到应当远离的上师的特征。而现在是说上师具足第八个和第九个偈颂的所描述的十六种相,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他为上师。这里第八颂提到说“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第一句:住调伏具慧。这里就分了身语意的功德。“住”是指身,调伏是指语,具慧是指意,善知识要具足这三个功德。第二句:忍直不掉诳。忍分三种忍,就是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善知识应具的第四个功德。”直“就是要对众生要有正直心。“不掉诳”,指的是不求名利,还有就是无诳的,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却说自己有,也就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过失,这样也算一点了。第二句,就有四点了。这样就有七个。第三句:悉传咒加行。就是说就是对密咒种种的修法,上师能够解说的,乃至成就佛智的,他都能够解说的。第四句:悲心善论议。指的是有大悲心,发心救脱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善论议呢,是指内明部分,就是善于讲说,这就是显宗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接下来是第九个偈颂,说的是密宗阿阇黎,也就是一般所谓上师所要具备的德相。“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里面提到说,要知道的上师应掌握的十真如。十真如分了内外的真如。是说内跟密上面的有十个重点。因为这里包括了修朵玛,仪轨,誓言,传灌顶,这些部分,总的有十个部分。因为是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很复杂的,弟子不需要太多的去了解。因此衲就不去详细解释了。再接下来提到,善巧曼茶业,就是说,上师能够做种种曼茶业的各种方便善巧。解秘密加行,对于手印等等,所作的次第要善巧的要知道,要成就。最后一个是,“诸根皆调静”,主要是说,以正知正念的密护六根门的。
事实上完全具备这些德相的上师,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要等到找到这样一位上师后才去,求受灌顶和请法,可能没等找到,我们已经先死了,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依止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具足以下的五个条件:第一就是说,这位上师应该具有大悲心,第二他对大乘的佛法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心。第三,对大乘的不共法,要很善巧的总的了解。第四,他要可以善巧的以次第的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菩提之道。无论这个众生他的根器是很利的,还是中等,还是这个众生是很钝的,对于这三类人他都要很善巧的可以引导他们。第五,就是说他应该说守护根门,身语意三方面都要守护。
接下来第十个偈颂,是说假如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个上师,而我们退失了这个信心,或者说我们去诽谤这个上师,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轻毁,轻视,诽谤上师。“于是依怙尊 弟子若轻毁 如轻毁诸佛 长得受重苦”。我们依止了这位上师,然后我们又去诽谤他,对他不敬,所造成的的种种过失,譬如广论里面引的这样的偈颂,诽谤自己的上师呢,就如诽谤诸佛的罪过。而这个罪过呢,是要受种种的痛苦,在多劫的长时间要承受地狱的痛苦,还有我们所有的善根都会被毁掉。
接下来就是第十一个跟第十二个偈颂,“由谤阿舍黎 热病诸传染 灾星瘟毒等 命终大黑暗 死王火毒蛇 水飞行盗等 夜叉倒引类 于地狱受生”,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我们以不恭敬心来诽谤上师所造的过患,或者说会得到的果报。如果我们诽报谤上师,我们将会得种种的传染病,比如说去年世界不晓得是哪个地方有这种种的瘟疫之类的,降灾,还有被毒等等,还会招受火毒蛇之类的伤害,甚至还有水难,飞禽还有盗贼的这些苦难。到最后说,假如我们是故意去诽谤的情况下呢,那我们可能就会堕入地狱里面去受罪,受苦。
第十三个偈颂,“以此任如何 勿使师生恼 愚昧行相违 报生大地狱”,这个主要是说,心意方面的去扰乱上师所犯的一些罪业。就是说,无论任何的事情,是有意或无意的,使上师发生心恼乱不安的情况下,他就会得到种种的痛苦,就可能会掉入八热地狱或八寒地狱(查广论),受种种的痛苦。我们不恭敬上师,我们去轻毁,去轻视或者毁谤上师,所得到的过患就是如此。
问答:
问:如果在刚刚接触佛法,根本不明确的时候,拜了上师,修了法,其他的上师告诉你,你这样修法是不合适的,我们很迷茫嘛,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又去依止了其他的上师,怎么办?
师问:有没有把第一个舍弃了?
弟子答:一个是不同教派的。
师问:你第一个上师是你没有看到他的过失的时候,换第二个上师,还是说?
弟子问:不是我看到过失,而是在修法中遇到了很多事情,遇到事情以后,别人告诉你,因为你修法没有按照次第去修,你这样修会有问题的。我并不是看上师的过失而去舍弃他,而是说,别的上师告诉,你没有按照次第去修,你这样修等于说是,在沙子里面去盖楼,这样会出问题。现在你出了问题,是因为这个。我觉得也有道理,我没有修加行呀,什么都没有修的情况下去修法,那么这样的话,我又依止了这位上师,因为我有许多许多的磨难出现,我应该怎么办?。我并没有说,我舍弃原来的上师,而是说,不同教派么,他教的方法完全不同。
师问:你的心里来看,当第二个喇嘛跟你讲的时候,你心里面是生起这样的心念,就是说,你舍弃他,还是说,他有这种过患。是你的心态来讲出问题,你有没有舍弃第一个上师。不管他们是同样教派还是不同样教派。
弟子问:不是舍弃。不修他的法,不听他的话。
师问:你心里是怎样想,不是说他怎样想。你自己是怎样看法。
弟子:我心里面觉得他还是我的师父。
师:你没有去诽谤他,没有对他生起恶心。那就没有关系,刚才提到,你没有犯罪啊。
师公:你现在依止了另外一个上师呢,就是前面一位,你就不要去说他的坏话,你不要去学他的法,不要以恶心来对待他,这样就没事。因为你那个时候不知道么。你不要去讲他的坏话,你可以继续现在的。但以前的上师你不要去诽谤他,不要以恶心去对他。
第二天
翻到第十六个偈颂“于师具恭敬 随行喜舍等 病等非人难 无发生能成”,我们应该以我们所有的一切受用的财物恭敬的供养上师,并且要随喜其他弟子同样的善行。这样做的果报是:我们不会遭到病痛还有非人所害。
第十七个偈颂“自誓阿舍黎 不吝妻子等 自身命常依 财物趣向审”,这个部分是说,我们一切很难舍的东西,都要舍得给上师。我们依止的根本上师跟本尊是无二无别的。比如说你所修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刚,你的上师跟大威德金刚是无二无别,自性上是无二无别。假如你的本尊是瑜伽母的话呢,你的上师,你就要观他为瑜伽母,跟瑜伽母是无二无别的。这所谓你的自誓阿舍黎,是指你发誓生生世世要一直依止的上师。我们一般上讲说,阿舍黎,老师可以很多位。但这里所讲的这位,给传授你发愿终生修持的本尊的那位上师。对于这位阿舍黎,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儿子,妻子等等,甚至自己的生命供养这位上师的,至于用财物来供养那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种种难舍的供养呢,原因如第十八个偈颂所言“由无量亿劫 如佛难遭遇 于斯时幸逢 应具大精进”。就是说因为我们在百千万劫难遇到这样的一位上师,一定要以最大的精进具慧的去做这个供养。在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供养这样的一个对象。我们如果不以具慧跟大精进去依止去供养这位上师的话,很难成办我们的成就。
第十九个偈颂,“常护三昧耶 常供养如来 亦常供于师 如供诸佛等”,在我们死之前和我们死的时候,要坚定的守护自己的本尊三昧耶戒。我们也要恒常的以供养如来的方式去供养上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上师,在前面的偈颂里提到说,上师自性跟佛的自性是无二无别的。
第二十和二十一个偈颂,“以此无尽欲 略微悦意等 或最上诸珍 奉献无上师 如诸佛纳受 即此恒纳受 所成福资粮 转殊胜悉地”,这是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只要有任何自己所悦意的东西直至非常珍贵的东西,不论是多还是少,我们都要去供养上师。上师慈悲纳受,就相等于诸佛慈悲纳受,这样就成办我们广大的菩提资粮。第二十个偈颂,就是如果我们以求成就佛果的话,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别珍爱的物品之间尽己所有均供养上师。上师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也应当欣然纳受。第二十一偈颂,是说上师纳受的话呢,就如同诸佛纳受,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殊胜的胜利。为什么说到,“所成福资粮 转殊胜悉地”呢。主要是资粮田的关系,我们的上师,是最殊胜的一个资粮田,那我们供养上师的时候,相等于说是供养诸佛,所以可以把所供养的福资粮呢,可以成办最胜利的一个悉地。
第二十二个偈颂,“学者具悲舍 戒忍功德备 观自阿舍黎 金刚持无异”,这个偈颂是主要是说,我们应该视师如佛的道理。为什么刚才提到说供养上师,是可以得到成佛的果。在第二十二个偈颂里说了,我们弟子,假如具悲心,还有戒,忍,这些功德,而上师作为积累福德的福田,等同诸佛,因此,所有合格的弟子决不能将金刚上师与金刚持佛观为二体,应当将上师视为金刚持佛,所以供养上师相等于供佛。我们的上师跟金刚持在身体,外形,是两个不一样的身体,然而我们应该把上师和金刚持观成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个的自性是一样的,他们心识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把他们观成两个不同的心识。在这个偈颂里,提到说我们的上师跟金刚持无异,但并没有引经论来印证。我们要去看广论,在依师的这个部分,依师规理里提到,上师与佛自性相等是提到很多理由。就比如说…
《事师五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