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該以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處理好這個問題。
接下來是第八跟第九個偈頌,“住調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傳咒加行 悲心善論議 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業 解秘密加行 諸根皆調靜”。這兩個偈頌是說,我們應該依止的上師所具有的功德。剛才我們提到應當遠離的上師的特征。而現在是說上師具足第八個和第九個偈頌的所描述的十六種相,我們就應該去依止他爲上師。這裏第八頌提到說“住調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傳咒加行 悲心善論議”。第一句:住調伏具慧。這裏就分了身語意的功德。“住”是指身,調伏是指語,具慧是指意,善知識要具足這叁個功德。第二句:忍直不掉诳。忍分叁種忍,就是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善知識應具的第四個功德。”直“就是要對衆生要有正直心。“不掉诳”,指的是不求名利,還有就是無诳的,就是我們沒有這個功德沒有這個智慧我們卻說自己有,也就是沒有這樣的一個過失,這樣也算一點了。第二句,就有四點了。這樣就有七個。第叁句:悉傳咒加行。就是說就是對密咒種種的修法,上師能夠解說的,乃至成就佛智的,他都能夠解說的。第四句:悲心善論議。指的是有大悲心,發心救脫一切衆生的痛苦。然後善論議呢,是指內明部分,就是善于講說,這就是顯宗善知識的十種德相
接下來是第九個偈頌,說的是密宗阿阇黎,也就是一般所謂上師所要具備的德相。“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業 解秘密加行 諸根皆調靜”。這裏面提到說,要知道的上師應掌握的十真如。十真如分了內外的真如。是說內跟密上面的有十個重點。因爲這裏包括了修朵瑪,儀軌,誓言,傳灌頂,這些部分,總的有十個部分。因爲是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很複雜的,弟子不需要太多的去了解。因此衲就不去詳細解釋了。再接下來提到,善巧曼茶業,就是說,上師能夠做種種曼茶業的各種方便善巧。解秘密加行,對于手印等等,所作的次第要善巧的要知道,要成就。最後一個是,“諸根皆調靜”,主要是說,以正知正念的密護六根門的。
事實上完全具備這些德相的上師,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如果我們要等到找到這樣一位上師後才去,求受灌頂和請法,可能沒等找到,我們已經先死了,那麼一般來說我們要依止的上師最起碼應該具足以下的五個條件:第一就是說,這位上師應該具有大悲心,第二他對大乘的佛法要有非常堅定的信心。第叁,對大乘的不共法,要很善巧的總的了解。第四,他要可以善巧的以次第的引導所有的衆生走上菩提之道。無論這個衆生他的根器是很利的,還是中等,還是這個衆生是很鈍的,對于這叁類人他都要很善巧的可以引導他們。第五,就是說他應該說守護根門,身語意叁方面都要守護。
接下來第十個偈頌,是說假如我們已經依止了這個上師,而我們退失了這個信心,或者說我們去誹謗這個上師,罪過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斷除輕毀,輕視,誹謗上師。“于是依怙尊 弟子若輕毀 如輕毀諸佛 長得受重苦”。我們依止了這位上師,然後我們又去誹謗他,對他不敬,所造成的的種種過失,譬如廣論裏面引的這樣的偈頌,誹謗自己的上師呢,就如誹謗諸佛的罪過。而這個罪過呢,是要受種種的痛苦,在多劫的長時間要承受地獄的痛苦,還有我們所有的善根都會被毀掉。
接下來就是第十一個跟第十二個偈頌,“由謗阿舍黎 熱病諸傳染 災星瘟毒等 命終大黑暗 死王火毒蛇 水飛行盜等 夜叉倒引類 于地獄受生”,這兩個偈頌主要是說,我們以不恭敬心來誹謗上師所造的過患,或者說會得到的果報。如果我們誹報謗上師,我們將會得種種的傳染病,比如說去年世界不曉得是哪個地方有這種種的瘟疫之類的,降災,還有被毒等等,還會招受火毒蛇之類的傷害,甚至還有水難,飛禽還有盜賊的這些苦難。到最後說,假如我們是故意去誹謗的情況下呢,那我們可能就會墮入地獄裏面去受罪,受苦。
第十叁個偈頌,“以此任如何 勿使師生惱 愚昧行相違 報生大地獄”,這個主要是說,心意方面的去擾亂上師所犯的一些罪業。就是說,無論任何的事情,是有意或無意的,使上師發生心惱亂不安的情況下,他就會得到種種的痛苦,就可能會掉入八熱地獄或八寒地獄(查廣論),受種種的痛苦。我們不恭敬上師,我們去輕毀,去輕視或者毀謗上師,所得到的過患就是如此。
問答:
問:如果在剛剛接觸佛法,根本不明確的時候,拜了上師,修了法,其他的上師告訴你,你這樣修法是不合適的,我們很迷茫嘛,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又去依止了其他的上師,怎麼辦?
師問:有沒有把第一個舍棄了?
弟子答:一個是不同教派的。
師問:你第一個上師是你沒有看到他的過失的時候,換第二個上師,還是說?
弟子問:不是我看到過失,而是在修法中遇到了很多事情,遇到事情以後,別人告訴你,因爲你修法沒有按照次第去修,你這樣修會有問題的。我並不是看上師的過失而去舍棄他,而是說,別的上師告訴,你沒有按照次第去修,你這樣修等于說是,在沙子裏面去蓋樓,這樣會出問題。現在你出了問題,是因爲這個。我覺得也有道理,我沒有修加行呀,什麼都沒有修的情況下去修法,那麼這樣的話,我又依止了這位上師,因爲我有許多許多的磨難出現,我應該怎麼辦?。我並沒有說,我舍棄原來的上師,而是說,不同教派麼,他教的方法完全不同。
師問:你的心裏來看,當第二個喇嘛跟你講的時候,你心裏面是生起這樣的心念,就是說,你舍棄他,還是說,他有這種過患。是你的心態來講出問題,你有沒有舍棄第一個上師。不管他們是同樣教派還是不同樣教派。
弟子問:不是舍棄。不修他的法,不聽他的話。
師問:你心裏是怎樣想,不是說他怎樣想。你自己是怎樣看法。
弟子:我心裏面覺得他還是我的師父。
師:你沒有去誹謗他,沒有對他生起惡心。那就沒有關系,剛才提到,你沒有犯罪啊。
師公:你現在依止了另外一個上師呢,就是前面一位,你就不要去說他的壞話,你不要去學他的法,不要以惡心來對待他,這樣就沒事。因爲你那個時候不知道麼。你不要去講他的壞話,你可以繼續現在的。但以前的上師你不要去誹謗他,不要以惡心去對他。
第二天
翻到第十六個偈頌“于師具恭敬 隨行喜舍等 病等非人難 無發生能成”,我們應該以我們所有的一切受用的財物恭敬的供養上師,並且要隨喜其他弟子同樣的善行。這樣做的果報是:我們不會遭到病痛還有非人所害。
第十七個偈頌“自誓阿舍黎 不吝妻子等 自身命常依 財物趣向審”,這個部分是說,我們一切很難舍的東西,都要舍得給上師。我們依止的根本上師跟本尊是無二無別的。比如說你所修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剛,你的上師跟大威德金剛是無二無別,自性上是無二無別。假如你的本尊是瑜伽母的話呢,你的上師,你就要觀他爲瑜伽母,跟瑜伽母是無二無別的。這所謂你的自誓阿舍黎,是指你發誓生生世世要一直依止的上師。我們一般上講說,阿舍黎,老師可以很多位。但這裏所講的這位,給傳授你發願終生修持的本尊的那位上師。對于這位阿舍黎,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兒子,妻子等等,甚至自己的生命供養這位上師的,至于用財物來供養那就更不用說了。
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做種種難舍的供養呢,原因如第十八個偈頌所言“由無量億劫 如佛難遭遇 于斯時幸逢 應具大精進”。就是說因爲我們在百千萬劫難遇到這樣的一位上師,一定要以最大的精進具慧的去做這個供養。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應該要供養這樣的一個對象。我們如果不以具慧跟大精進去依止去供養這位上師的話,很難成辦我們的成就。
第十九個偈頌,“常護叁昧耶 常供養如來 亦常供于師 如供諸佛等”,在我們死之前和我們死的時候,要堅定的守護自己的本尊叁昧耶戒。我們也要恒常的以供養如來的方式去供養上師,爲什麼這樣子呢?因爲上師,在前面的偈頌裏提到說,上師自性跟佛的自性是無二無別的。
第二十和二十一個偈頌,“以此無盡欲 略微悅意等 或最上諸珍 奉獻無上師 如諸佛納受 即此恒納受 所成福資糧 轉殊勝悉地”,這是兩個偈頌,是說我們只要有任何自己所悅意的東西直至非常珍貴的東西,不論是多還是少,我們都要去供養上師。上師慈悲納受,就相等于諸佛慈悲納受,這樣就成辦我們廣大的菩提資糧。第二十個偈頌,就是如果我們以求成就佛果的話,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別珍愛的物品之間盡己所有均供養上師。上師爲了斷除弟子的貪愛之心也應當欣然納受。第二十一偈頌,是說上師納受的話呢,就如同諸佛納受,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殊勝的勝利。爲什麼說到,“所成福資糧 轉殊勝悉地”呢。主要是資糧田的關系,我們的上師,是最殊勝的一個資糧田,那我們供養上師的時候,相等于說是供養諸佛,所以可以把所供養的福資糧呢,可以成辦最勝利的一個悉地。
第二十二個偈頌,“學者具悲舍 戒忍功德備 觀自阿舍黎 金剛持無異”,這個偈頌是主要是說,我們應該視師如佛的道理。爲什麼剛才提到說供養上師,是可以得到成佛的果。在第二十二個偈頌裏說了,我們弟子,假如具悲心,還有戒,忍,這些功德,而上師作爲積累福德的福田,等同諸佛,因此,所有合格的弟子決不能將金剛上師與金剛持佛觀爲二體,應當將上師視爲金剛持佛,所以供養上師相等于供佛。我們的上師跟金剛持在身體,外形,是兩個不一樣的身體,然而我們應該把上師和金剛持觀成是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兩個的自性是一樣的,他們心識是一樣的,我們應該把他們觀成兩個不同的心識。在這個偈頌裏,提到說我們的上師跟金剛持無異,但並沒有引經論來印證。我們要去看廣論,在依師的這個部分,依師規理裏提到,上師與佛自性相等是提到很多理由。就比如說…
《事師五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