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廣論裏面,就提到說,金剛神論(?)序論裏面提到說,金剛持跟佛跟上師自性上是一體的,上師是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成辦佛陀事業的一位聖者,上師具有佛的身語意的功德,種種的原因來印證上師跟金剛持是無二無別的。在這麼多經論裏面,在其中一個部分提到說,在過去世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聖者他說,我有很大的福份能夠聽聞佛陀的教法,但是他很傷心說,以後,這些衆生又怎麼辦呢?當他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是佛陀以神通了解了這個問題,就給他一個回答。他對聖者說,你不用擔心,以後在五濁惡世的時候,因爲衆生的根器是比較下劣,沒有福份去聽見親聞佛陀所說的法,但是我,就是佛陀,我將現身以一個凡夫的相來引導這些衆生,所以在這一點來看,我們要把我們的老師,觀成是釋迦佛,這樣修學那就沒有問題了。這位聖者聽了佛陀的回答之後,他心裏面也生起了一個懷疑,他懷疑說,佛是現凡夫相的情況下,那麼凡夫肯定是有缺失,還有是種種的那個不好的行爲,凡夫也有生老病死的相,所以很難讓人相信說,他是一位佛陀降世。佛陀就回答說,不用擔心,因爲只要是爲衆生有利益的情況下,就是說,可以引導這些衆生得到安樂的情況下呢,他以什麼相呢,就是以凡夫相來利益他們,假如說,這樣的情況下說,只要說這位凡夫的這位聖者,他可以把正確的清淨的佛法講出來,引導這些衆生的話,他就以這樣的身來做這個,所以是上師跟金剛持自性上面是無二無別。
假如我們對上師不恭敬,就會使我們造下很大的罪過。假如說,我們對上師恭敬,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所以就是在第二十叁個偈頌說,“勿蹈于師影 履座等乘騎 若較其過失 罪衍如塔毀”,對上師的所有的一切財物和物品,我們要視它爲上師的一個部分。所以假如我們對于上師所擁有的一切不恭敬的話呢,也是不恭敬于上師,也會得到剛才說的會得到種種過失。在這裏用毀塔作比喻,以惡心出佛身血的話,是五無間罪的其中一個。毀塔等于間接的以惡心出佛身血,也就是間接造了五無間罪的罪過。而我們不恭敬與上師的有關的東西呢,就是相等于我們毀塔的那個罪過,相等于我們造五無間罪的那個罪過。
在二十四跟二十五個偈頌,“若師有教命 歡喜具慧聞 若不能事類 彼意善啓呈 悉地從師獲 及得人天樂 不越師教命 彼一切殷勤”,這兩個偈頌主要是說,我們對于自己上師所吩咐的事,應當悉心畢力依教奉行。如此而爲並非是不情願而是以極爲歡欣喜悅的心情去做。在第二十四個偈頌說,若師所教我們做的一切事情,就歡喜的聽聞。一般上師要委托我們做的所有的一切事情,我們都應該去承辦的。當然說,在某一些情況下,就比如說,弟子沒有辦法辦得到的情況下,弟子可以很善巧去請教上師說,自己的辦不了的情況是如何,就是以很清楚很恭敬的心去請谒上師。剛才提到是上師讓我們做可以做的事情,假如說是上師讓我們做的事情是違反戒律,就比如說殺生,我們可以不用去做,但不能對上師起不恭敬的心。爲什麼說我們要這樣子去依師要這樣去成辦上師的那些命令,主要是因爲我們所有這些功德都是來自于上師,我們有得到這樣的功德呢,可以得到殊勝的果報。在這一世可以得到安樂,乃至說可以得到說決定勝,就是成佛的悉地。因爲這樣,我們應該以身語意,常常的去殷勤的去修持這個依師的部分。
在第二十六個偈頌,“護師物如命 師喜者若師 執事如親等 修行者常思”,這個部分是說,我們對上師擁有的物品和上師的眷屬,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在偈頌的第一句說,對上師的那些物品呢,我們要對待好象是我們的生命一樣去對待,就是不能有缺失。第二句是說有些上師是有妻子的,師喜是指上師的妻子。對于上師的妻子呢,我們也應該把她看成是上師這樣子去恭敬供事。第叁句呢,執事如親等,就是上師的傭人和還有侍者,我們應該把他們當成我們的親人一樣去對待。我們應該恒常的去這樣子去殷勤修習。在傳統上面,一個弟子應該怎樣的去恭敬上師的妻子,在師母去擠牛奶的時候,他們就是把自己當作是坐椅,讓師母坐在他們的背上去擠牛奶。例如密勒日巴,在奉侍馬爾巴上師的妻子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這樣的視他的師母爲馬爾巴上師一樣去侍奉。
在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以及第叁十個偈頌的前兩句,“坐仰倚放足 覆頭前行等 手叉腰弄舞 師前皆不應 師起應速興 鹹皆具儀行 于恒常所作 皆善巧告成 若棄涕唾等 于座伸其足 繞行诤戲語 師處皆勿爲 指作聲弄舞 歌唱作樂等”,這是說,在上師所見的地方應持的威儀。在上師面前,我們不能坐在高高的座墊上,跟上師一起走的情況下,我們不可以在上師前面走,一定要走在上師的後面。假如說,有戴頭的那些女性戴頭冠之類裝飾的東西呢,弄上去的頭發,全部要把頭發放下來。我們不能在上師前面手叉腰,上師起來的時候,我們不能坐著或躺著,上師坐著,我們不應躺著。吐唾液、鼻涕等,敷設座墊時伸著腳以及大聲地辯論,在上師面前都不允許做。唱歌跳舞等平時不能在上師面前做。
在第叁十個偈頌的最後兩句,就是不應該讓上師聽到到的不悅意的事情。這個偈頌是,“言談多長冗 近師處勿爲”,就是在上師的前面呢,不應該高聲談笑,很高聲的說話等,都不能在上師前面做。
在第叁十一個偈頌,“身若起或坐 悉皆具恭敬 夜行水險道 須禀白導行”,這個部分是說,我們做的行爲,在身若起或坐,悉皆具恭敬,就是在上師起來的時候呢,我們要起身。上師坐下來的時候呢,我們就要去頂禮上師,要這樣的恭敬的承事上師。“夜行水險道,須禀白導行”,是說在某一些情況,就比如說,這裏是提到叁個部分,在晚間,就是夜晚,黑夜的時候,走路啊或者說我們要去渡過水的地方啊,還有說這些地方是比較說危險的地方恐怖的地方,因爲有這樣的一個危險,我們要去請示上師可不可以做。
第叁十二個偈頌,“不于師見處 身現疲勞相 倚靠柱壁等 屈伸諸支節”,這個是說弟子不應該在師前面現很疲勞的相,還有我們靠著牆壁,柱子之類的,伸弄手指,這些的行爲都不應該的。
在第叁十叁個偈頌,“剃按摩諸事 澡身或濯足 應先後敬禮 如性安樂多”,替上師洗腳,洗身體,按摩的時候,我們在承事之前,要頂禮上師叁拜,然後就是要請示上師。我們服侍了上師之後,同樣要頂禮叁拜上師。這個部分是說,對上師在身方面所行的一些承事的事相。
在第叁十四個偈頌,是屬于在口方面承事上師的部分,偈頌是“又複于師名 設有詢及者 以恭敬師故 答詞應差別”,在語承事這部分,需要提到上師的名字的時候,我們也是應該以恭敬的方式來稱上師的名字,比如說,上師的名字,後面提到說仁波切,某某仁波切,就比如說,某某仁波切,這樣子。或者在前面呢,我們要加一些也是恭敬的名相,就比如聖者、尊者之類的。如某某尊者,不能說單單說上師的名字,要在前面後面加一些恭敬的名詞。
在第叁十五個偈頌,是說上師給的教誡,我們要斷除我慢,至心奉行。偈頌是“若求師教示 如教作所诠 合掌勿自用 當聽師所明”。我們在向上師請示任何事情的時候應該合掌,並且要很恭敬的去聽。
在第叁十六個偈頌,“若笑若咳等 應以手遮口 命作若完竟 宜細語複陳”。是說假如我們在請示上師的這段時間呢,我們有笑和咳的時候呢,應該用手遮住口。另外,上師所給的一些教示忘記的情況下呢,我們要很恭敬的去請上師再次重提。
在第叁十七個偈頌,是說我們在聽法時應有的心態。這個偈頌是“被調于調伏 如理而守護 長跪合十指 樂聞白叁稱”。我們在聽受法的時候,要很謙虛恭敬,衣著要很整齊,要長跪合掌,做叁次的祈請。這也就是在我們很多求法的時候,都要做叁祈請的原因。
在第叁十八個跟第叁十九個偈頌,是說做一切事情,我們都要斷除我慢“若行諸承事 我慢心勿行 慚畏而防護 具儀若新人 諸威猛所作 師座前不應 別余此相類 棄舍常自忖”。第叁十八個偈頌是說。我們所承事所有的一切事情,我們都要去斷除驕傲的心。就是要很歡喜,很開心的去承辦。然後就是我們也是要生起慚愧的心,以恭敬慚愧的心去行持做一切的,還應該注意防護過失。就像剛剛過門的新娘,很恭敬的去承事的上師。第叁十九個偈頌是說,我們在承事的時候,就不應該好象是在玩遊戲那樣。
在第四十個偈頌,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去請示上師的,不應該自作主張。“聖住作曼茶 護摩說法徒 城聚同師居 實作應前呈”。聖住是開光,加持等,作曼茶是灌頂,護摩是火供,說法是宣說佛法的。爲弟子宣說佛法。我們在跟上師在一起的時候,不應該做這些事情。如果是確實需要做的話,也應該請示上師才可以做的。
在第四十一個偈頌,是說我們得到允許去成辦“聖住作曼茶 護摩說法”事情,可能我們會得到一些酬勞,一些供養。這些供養呢,我們應該拿去供養上師的。偈頌“施 諸所得 悉以奉其師 若返賜給者 樂別作隨應”。但是假如上師返賜給我們的話,我們也要很歡喜的接受。
在第四十二個偈頌,“以同師作徒 師前受弟子 承事等所作 及禮拜不應”,上師的弟子,我們不能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弟子。這個是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是說,假如說自己已經有弟子的情況下,在上師的前面,這些弟子要頂禮你的的情況下,你應該要拒絕,不可以讓弟子有上師在的地方向你頂禮。
在第四十叁個偈頌,就是“若以物呈師 師或有所受 應兩手捧持 具慧謹所爲”。偈頌裏面提到,當我們去供養上師物品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歡喜心,以雙手恭敬供養上師。
在第四十四個偈頌,“自學修精進 不忘念轉成 法友行業非 愛語相規正”。這個偈頌主…
《事師五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