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与驾御心念▪P2

  ..续本文上一页亡痛苦的前奏曲。每个人内心,都对死亡怀有恐惧感,一旦死亡真正逼近,这种恐惧便会更扩大。即使不希望离开我们的身体、财产,与所爱的人,还是一定要把所珍爱的一切都留在身后。而且,我们不确定死亡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意识到何处去。对死亡的无知,使我们陷入更大的烦恼。

     临终时,床边可能围绕着医术高明的医生,以及关心的亲人,但是,呼喊他们无济于事。当我们的身与心必须分离时,没有任何一样事情,是任何人能够帮得上忙的。所有的人都会死亡,毫无选择的余地。在有生之年,我们娇养自己的身体,给予最好的照顾。但是,面临最后的危难时,身体残余的力量,不能使我们多活一分钟。我们无法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是最大的痛苦之一。因此,我们带着充满恐惧与忧虑的心识,进入不可知的世界。

     所有人都已经验过诞生的痛苦,有些人也经验到一些与老相关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也正在等待我们。然后,这一世的生命就结束了,结束得与我们出生时一样悲惨。

  一生中,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经验到其他难受的事情。譬如,我们总是希望获得想要的事物。这其中包括好吃的食物,质料好的衣服,吸引人的伴侣等。我们不停追寻这些事物,却得不到,确实是很大的痛苦。一旦得到了,又感到不满足,这是更大的痛苦。不满足的痛苦,是最严重的苦恼之一。因为它使我们不断追逐不同的东西,希望能够得到永恒的快乐,却是徒劳无功。这种追逐把我们的时间全部用光了,使我们没有机会寻求精神生活、禅修或修习佛法。因此,我们无法超脱苦况。

     我们不但遭受求不得的苦,而且还要与自己所讨厌的事情相遇。和仇敌、不好的食物,以及不愉快的情况接触,造成我们在心理与身体上许多苦,在一生之中,这种苦造成很大的困惑。

  不安与不满足的心,使我们得不到任何安宁。不管拥有多少,我们还是希望得到更多。我们工作、计划、设想获得事物的新方法,彷佛自己永远不会面临死亡,至少还要活个几百年。想想看,仅只为了照顾自己这个身体,就做了多少的事情。我们花费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时间读书,藉以得到一份工作;我们工作赚钱,然后又为了投资赚取更多的金钱而伤脑筋。我们最多只能活到五十岁、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然而,这些年岁都被拿来从事这种狂热的活动,但是,又为了什么目的呢?

  我们把能量花费在许多方面,为保持身体免受饥饿、寒冷、疾病、攻击,甚至为最后的死亡而担忧。一生为了免于危难不断挣扎。事实上,我们把自己贩卖成奴隶,来达到这种目标。我们可能不愿意面对这个真相,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了解这些活动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工作多年,不过,只要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小改变,我们就会病倒,或是经历其他的不幸。得到保障很困难,陷入悲惨的情况却很容易。即使我们幸运的获得使生活更舒适、有报偿的事物,往往只是痛苦的另一个来源。譬如,我们可能储蓄了足够的金钱去度假,却碰上了一个可怕的意外灾难。或者,我们到一家昂贵的餐厅吃饭,却食物中毒。在这种情况下,痛苦的来临无法选择。

  如果我们把所遭受不同的苦列出来,会得到一长串的清单。在此所说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每种可能的痛苦,都可以归到以下三类:痛苦的苦(苦苦)、变化的苦(坏苦〉、以及遍行的苦(行苦),解释如下:

  显然,有一些经验只会使我们痛苦。譬如,生病、忧虑、疼痛、恐惧等,都使人不愉快。亦即,凡是明显的带来不适意的,都被归类为苦苦。

  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譬如美食、好衣服等,确实能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但是,深入的加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也应该被归类为苦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享乐只是暂时的,不能持久。譬如美食,大部分人认为和苦完全无关,纯粹是享乐。如果这是实惰,亦即美食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那么,吃得愈多,应该愈快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吃饱了再继续吃,这种快乐的经验立刻就转变成痛苦了。所以,世俗的快乐被归类为坏苦。

     如果我们坐了很久,对坐姿已经感到疲倦,或许想要站起来走一走,这时候,轻松的感觉使我们觉得快乐。事实上,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把它归类为快乐,只是因为当我们站起来时,坐姿所带来的痛苦就消失了,我们却真正相信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即使它在不久之后又会改变。最后,当我们走路感到疲倦了,先前所认为的快乐,现在又变成痛苦。因此,不论抱着什么想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出任何一件真实不虚的快乐。所有这一类的经验都是无常的,很快就变成痛苦与不满足。   第三种苦是行苦,它潜伏于前两种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跟着我们的身心而来,因为身心招引痛苦,就像吸铁一样。譬如,胃痛很明显是属于苦苦,当我们服用药物之后,所得到的暂时舒解与愉快,属于坏苦。但是,胃本身的运作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是行苦的一个例子。

  即使是动物,也能够认知什么是苦苦,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修行得力,主要是由于对“苦”的了解,不过,这里指的苦,并不是苦苦。唯有当我们明白世俗的享乐只是苦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我们所拥有的这个污染的身心,正是所有苦的来源,才能真正了悟苦的本质。清楚的认识坏苦及行苦两种苦,尤其是行苦,才算明白了苦谛。

     每一种苦都得自我们拥有的身心,本身就容易受苦,造成身心污染的内在因素,称为烦恼。佛法心理学的经文中,提到了八万四千种烦恼障,基础都是六种根本烦恼:贪婪、骄慢、瞋恨、疑、邪见与无明。

  在这些根本烦恼中,邪见是指相信不真实的事、以及不相信真实的事。后者的例子包括:否认我及所有现象只是随俗存在,否认苦谛、灭谛、连系一世生命和另一世生命的相续,以及因果律。

  前五种根本烦恼每一种心理的困恼与一切苦,都是由于昧于事物存在真相的无明而产生。因此,无明被称为“轮回的根源”,轮回是由每个人自己所创造的苦境,是一种不自主的循环,被迫出生、死亡与重生,充满了悲惨。我们都在其中轮转,直到消除内心的无明障为止。嫉妒、贪婪、傲慢与恶意,这些只是少数出于无明的烦恼,是障蔽了自性清净心的一些恶念。我们为何认为以上这些是恶心呢?因为,出于业与烦恼的影响所做的行为,会造成苦。凡是抱着恶心的人,终将经验到自己所造下的不快乐。苦的循环与六道轮回,就是根据这种方式产生的。因此,所有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以及激发这种行为的烦恼,都称为恶业。

     如果想要得到真正恒久的安宁,完全止息痛苦,一定要从心中净除所有恶业,这是唯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我们被不洁净的地方烦扰,与其破坏这个地方,还不如把它弄乾净,就可以好好的享用。美丽的公园不会永远存在,它所在的地区,以前可能非常不可爱。但是,因为适当的清洁、修饰与美化,便能够享用。

     我们应该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对待心念。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如果我们这么努力,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安详,远超过一般短暂的事乐。如前所述,短暂的享乐只是比较微细的苦,真正的安详,要完全止息根本的苦才能得到。只要断除苦的根源,悲惨的情况就不可能再发生。我们便会经验到真正恒久的安详,一种无可比拟的快乐。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不先根除烦恼,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乐。只要心被无明及其他的烦恼遮蔽,我们所经验到的快乐,都瞬间即逝。恶业使我们无法主宰、调伏自己的心,这本身就是苦的例证。心念滋生出来的东西,必然具有苦的本质。

  譬如,花园中长着有毒的植物,要消除这种危险,修剪枝叶或剪断枝干还不够。要确保这棵植物不再长出有毒的干茎、树叶与果实,唯有把它根除。一定要挖掘到深处,毁掉长出毒素的根部。我们要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心念,以便从生存的苦况中解脱出来。如果探索的不够深入,最多只能暂时减轻某一项痛苦。要彻底解脱轮回,一定要消除苦因,它的根源在于无明。

     只有智慧能够消除无明,这是深刻了知所有事物存在真相的智慧。我们通常昧于事情的真相,就像前面讨论过的苦况,我们经常被愚弄,把苦的来源当做是快乐的来源。我们不能辨认无明与烦恼,甚至不能辨认自己受苦的真相。我们盲从无知的冲动,听命于它,好像把它们当做我们的师长与向导一样。被烦恼系缚的心,总是把无明的愿望投射在真相上,我们盲目的随从这种愿望,把它当做真相。   学习禅修与佛法的目标必须是对治无明,才能用来有效解决我们的困难。修行之道要能够带领我们消灭苦的根源,才称得上是宗教的道路。尤其我们必须运用智慧面对并消除一种特别的无明,也就是“我执”,或“自我意识”。当下如果能够检验自己的内心,便能够清楚发现,自我意识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因为不具备明辨、正知的智慧,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心念受到这种根本烦恼的影响有多严重。自我意识的意义如下: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譬如,现在正在听开示,我们对于这个“我”、“我是谁”以及“我什么样的人”,都有着某种感受。“我”的感觉强烈又直觉,我们觉得的“我”,和其他所有东西分隔,独立存在。我们不会停下来想:这个“我”是依身、心或是其他东西才存在。相反的,这个“我”看来巨大、实在、独立。这种感觉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尽力执着这个观念。于是,“我”变得比其他所有东西都更重要。这种把“我”的本质扭曲的倾向,形成主要的无明,使我们陷在痛苦之中。

  听到不友善的话,所引起的反应,显示自我意识带来的伤害效果。也许有人指出我们的错误,…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与驾御心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