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亡痛苦的前奏曲。每個人內心,都對死亡懷有恐懼感,一旦死亡真正逼近,這種恐懼便會更擴大。即使不希望離開我們的身體、財産,與所愛的人,還是一定要把所珍愛的一切都留在身後。而且,我們不確定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也不知道意識到何處去。對死亡的無知,使我們陷入更大的煩惱。
臨終時,床邊可能圍繞著醫術高明的醫生,以及關心的親人,但是,呼喊他們無濟于事。當我們的身與心必須分離時,沒有任何一樣事情,是任何人能夠幫得上忙的。所有的人都會死亡,毫無選擇的余地。在有生之年,我們嬌養自己的身體,給予最好的照顧。但是,面臨最後的危難時,身體殘余的力量,不能使我們多活一分鍾。我們無法控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這是最大的痛苦之一。因此,我們帶著充滿恐懼與憂慮的心識,進入不可知的世界。
所有人都已經驗過誕生的痛苦,有些人也經驗到一些與老相關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也正在等待我們。然後,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了,結束得與我們出生時一樣悲慘。
一生中,除了生、老、病、死之外,還經驗到其他難受的事情。譬如,我們總是希望獲得想要的事物。這其中包括好吃的食物,質料好的衣服,吸引人的伴侶等。我們不停追尋這些事物,卻得不到,確實是很大的痛苦。一旦得到了,又感到不滿足,這是更大的痛苦。不滿足的痛苦,是最嚴重的苦惱之一。因爲它使我們不斷追逐不同的東西,希望能夠得到永恒的快樂,卻是徒勞無功。這種追逐把我們的時間全部用光了,使我們沒有機會尋求精神生活、禅修或修習佛法。因此,我們無法超脫苦況。
我們不但遭受求不得的苦,而且還要與自己所討厭的事情相遇。和仇敵、不好的食物,以及不愉快的情況接觸,造成我們在心理與身體上許多苦,在一生之中,這種苦造成很大的困惑。
不安與不滿足的心,使我們得不到任何安甯。不管擁有多少,我們還是希望得到更多。我們工作、計劃、設想獲得事物的新方法,彷佛自己永遠不會面臨死亡,至少還要活個幾百年。想想看,僅只爲了照顧自己這個身體,就做了多少的事情。我們花費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時間讀書,藉以得到一份工作;我們工作賺錢,然後又爲了投資賺取更多的金錢而傷腦筋。我們最多只能活到五十歲、六十歲、或是七十歲,然而,這些年歲都被拿來從事這種狂熱的活動,但是,又爲了什麼目的呢?
我們把能量花費在許多方面,爲保持身體免受饑餓、寒冷、疾病、攻擊,甚至爲最後的死亡而擔憂。一生爲了免于危難不斷掙紮。事實上,我們把自己販賣成奴隸,來達到這種目標。我們可能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了解這些活動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爲了獲得安全感,我們工作多年,不過,只要生活中發生了一些小改變,我們就會病倒,或是經曆其他的不幸。得到保障很困難,陷入悲慘的情況卻很容易。即使我們幸運的獲得使生活更舒適、有報償的事物,往往只是痛苦的另一個來源。譬如,我們可能儲蓄了足夠的金錢去度假,卻碰上了一個可怕的意外災難。或者,我們到一家昂貴的餐廳吃飯,卻食物中毒。在這種情況下,痛苦的來臨無法選擇。
如果我們把所遭受不同的苦列出來,會得到一長串的清單。在此所說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每種可能的痛苦,都可以歸到以下叁類:痛苦的苦(苦苦)、變化的苦(壞苦〉、以及遍行的苦(行苦),解釋如下:
顯然,有一些經驗只會使我們痛苦。譬如,生病、憂慮、疼痛、恐懼等,都使人不愉快。亦即,凡是明顯的帶來不適意的,都被歸類爲苦苦。
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譬如美食、好衣服等,確實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深入的加以了解,就會發現這些也應該被歸類爲苦的一種形式。因爲,這種享樂只是暫時的,不能持久。譬如美食,大部分人認爲和苦完全無關,純粹是享樂。如果這是實惰,亦即美食能夠帶來真正的快樂,那麼,吃得愈多,應該愈快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吃飽了再繼續吃,這種快樂的經驗立刻就轉變成痛苦了。所以,世俗的快樂被歸類爲壞苦。
如果我們坐了很久,對坐姿已經感到疲倦,或許想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時候,輕松的感覺使我們覺得快樂。事實上,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把它歸類爲快樂,只是因爲當我們站起來時,坐姿所帶來的痛苦就消失了,我們卻真正相信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即使它在不久之後又會改變。最後,當我們走路感到疲倦了,先前所認爲的快樂,現在又變成痛苦。因此,不論抱著什麼想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出任何一件真實不虛的快樂。所有這一類的經驗都是無常的,很快就變成痛苦與不滿足。 第叁種苦是行苦,它潛伏于前兩種痛苦之中。這種痛苦,是跟著我們的身心而來,因爲身心招引痛苦,就像吸鐵一樣。譬如,胃痛很明顯是屬于苦苦,當我們服用藥物之後,所得到的暫時舒解與愉快,屬于壞苦。但是,胃本身的運作會産生不舒服的感覺,即是行苦的一個例子。
即使是動物,也能夠認知什麼是苦苦,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修行得力,主要是由于對“苦”的了解,不過,這裏指的苦,並不是苦苦。唯有當我們明白世俗的享樂只是苦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我們所擁有的這個汙染的身心,正是所有苦的來源,才能真正了悟苦的本質。清楚的認識壞苦及行苦兩種苦,尤其是行苦,才算明白了苦谛。
每一種苦都得自我們擁有的身心,本身就容易受苦,造成身心汙染的內在因素,稱爲煩惱。佛法心理學的經文中,提到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障,基礎都是六種根本煩惱:貪婪、驕慢、瞋恨、疑、邪見與無明。
在這些根本煩惱中,邪見是指相信不真實的事、以及不相信真實的事。後者的例子包括:否認我及所有現象只是隨俗存在,否認苦谛、滅谛、連系一世生命和另一世生命的相續,以及因果律。
前五種根本煩惱每一種心理的困惱與一切苦,都是由于昧于事物存在真相的無明而産生。因此,無明被稱爲“輪回的根源”,輪回是由每個人自己所創造的苦境,是一種不自主的循環,被迫出生、死亡與重生,充滿了悲慘。我們都在其中輪轉,直到消除內心的無明障爲止。嫉妒、貪婪、傲慢與惡意,這些只是少數出于無明的煩惱,是障蔽了自性清淨心的一些惡念。我們爲何認爲以上這些是惡心呢?因爲,出于業與煩惱的影響所做的行爲,會造成苦。凡是抱著惡心的人,終將經驗到自己所造下的不快樂。苦的循環與六道輪回,就是根據這種方式産生的。因此,所有導致這種結果的行爲,以及激發這種行爲的煩惱,都稱爲惡業。
如果想要得到真正恒久的安甯,完全止息痛苦,一定要從心中淨除所有惡業,這是唯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我們被不潔淨的地方煩擾,與其破壞這個地方,還不如把它弄乾淨,就可以好好的享用。美麗的公園不會永遠存在,它所在的地區,以前可能非常不可愛。但是,因爲適當的清潔、修飾與美化,便能夠享用。
我們應該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對待心念。思想會導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並不是解決的辦法。我們可以運用善巧的心地法門,消除所有出于無明的惡念。如果我們這麼努力,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安詳,遠超過一般短暫的事樂。如前所述,短暫的享樂只是比較微細的苦,真正的安詳,要完全止息根本的苦才能得到。只要斷除苦的根源,悲慘的情況就不可能再發生。我們便會經驗到真正恒久的安詳,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樂。
現在,我們可以了解,不先根除煩惱,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只要心被無明及其他的煩惱遮蔽,我們所經驗到的快樂,都瞬間即逝。惡業使我們無法主宰、調伏自己的心,這本身就是苦的例證。心念滋生出來的東西,必然具有苦的本質。
譬如,花園中長著有毒的植物,要消除這種危險,修剪枝葉或剪斷枝幹還不夠。要確保這棵植物不再長出有毒的幹莖、樹葉與果實,唯有把它根除。一定要挖掘到深處,毀掉長出毒素的根部。我們要運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心念,以便從生存的苦況中解脫出來。如果探索的不夠深入,最多只能暫時減輕某一項痛苦。要徹底解脫輪回,一定要消除苦因,它的根源在于無明。
只有智慧能夠消除無明,這是深刻了知所有事物存在真相的智慧。我們通常昧于事情的真相,就像前面討論過的苦況,我們經常被愚弄,把苦的來源當做是快樂的來源。我們不能辨認無明與煩惱,甚至不能辨認自己受苦的真相。我們盲從無知的沖動,聽命于它,好像把它們當做我們的師長與向導一樣。被煩惱系縛的心,總是把無明的願望投射在真相上,我們盲目的隨從這種願望,把它當做真相。 學習禅修與佛法的目標必須是對治無明,才能用來有效解決我們的困難。修行之道要能夠帶領我們消滅苦的根源,才稱得上是宗教的道路。尤其我們必須運用智慧面對並消除一種特別的無明,也就是“我執”,或“自我意識”。當下如果能夠檢驗自己的內心,便能夠清楚發現,自我意識強烈的影響著我們。因爲不具備明辨、正知的智慧,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心念受到這種根本煩惱的影響有多嚴重。自我意識的意義如下: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譬如,現在正在聽開示,我們對于這個“我”、“我是誰”以及“我什麼樣的人”,都有著某種感受。“我”的感覺強烈又直覺,我們覺得的“我”,和其他所有東西分隔,獨立存在。我們不會停下來想:這個“我”是依身、心或是其他東西才存在。相反的,這個“我”看來巨大、實在、獨立。這種感覺一直跟隨著我們,我們盡力執著這個觀念。于是,“我”變得比其他所有東西都更重要。這種把“我”的本質扭曲的傾向,形成主要的無明,使我們陷在痛苦之中。
聽到不友善的話,所引起的反應,顯示自我意識帶來的傷害效果。也許有人指出我們的錯誤,…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與駕禦心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