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與駕禦心念▪P3

  ..續本文上一頁責備、侮辱或批評我們。聽見這種話,我們立刻變得沮喪或生氣。惡心立刻升起,覺得非常不舒服。當下這個“我見”,堅實得像艾弗勒斯山一般龐大強硬。蟠踞在心中巨大的“我”,生出許多惡念,全部會引生痛苦。就這樣,把自己當做獨立個體的無明,形成一切問題的來源。

  我們用基本上同樣扭曲的方式,看待、觀察一切的人事物。我們抱著“我執”與“自我意識”看待自己,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下,對這個“我”非常執著。我們認爲“我的”身體,“我的”心靈,以及“我的”財産都是獨立的、本來存在,所以執著它們,許多惡業也由而滋生。同樣,我們視所有現象是獨立、本來存在,所以認爲有些事物非常美麗可愛,心中産生強烈的占有欲。不滿足與不安全感,促使我們追逐那些被假設是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我們的苦有增無減。

  不但是貪著,根本無明還産生瞋恨、傲慢以及其他的煩惱與痛苦。我們認爲自己、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便以侵略、防備或是封閉的態度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貪著那些增加舒適的事物,而對打擾我們的事物感到不愉快,而忽視那些既不提供幫助也不妨礙的人、事、物。我們把每個人都歸類成“朋友”、“敵人”或是“陌生人”,並且認爲這些歸類是真實存在。因此,內心産生黨派的大妄心。我們的態度被惡念所染,使我們的身、口、意行爲,導致了不好的業果,把我們更深陷在輪回苦之中。我們再度清楚的看見,所有苦厄的根源來自對事物存在真相的無明。

  不管是采用禅修或是其他修行方法,任何宗教紀律的價值,都在幫助我們消除根本無明,使我們解脫煩惱的痛苦。不論我們追隨那一種宗教或哲學,只要能夠對無明提供藥方,就是真正完美的宗教,真正的法。曆史上有許多大師指出消除無明與止息痛苦的道路。只要我們的修行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根本無明,就可以肯定自己所依循的教法是純正的佛法,不論它叫什麼名稱。

  梵語的“佛法”有“執持”的意義,就像是我們握住一個瓶子,不讓它摔破一樣。真正的修行,使我們不會陷入導致痛苦的險境和邪見之中。因此,不論我們禅修或是處理日常生活,只要這個修行方法能夠對治煩惱,就是實在的法門。這種方法不一定是某種傳統的儀式,追隨者是回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佛教徒、不可知論者,不管是誰都沒有關,只要修行方法能夠對治煩惱,並且根除痛苦,就是必要的修行方法,稱得上是佛法。

  由于有不同層次的煩惱,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來解除這些煩惱。所有能夠幫助修行的方法,都包括在佛法之中。真誠、有計劃的運用這些方法,就能驅除心中所有的妄見、二元的心態以及惡念,得到完全的覺悟。我們的心被煩惱蒙蔽,但是,心與煩惱並不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能夠證悟。心只是暫時被煩惱障蔽,就像一個舊瓶子只是在表面上沾染了汙垢。由于垢與瓶子並不是一體的,所以,汙垢可以被消除乾淨。同理,心的本體是清淨的,所以我們可以消除暫時蒙蔽的煩惱。

  止息痛苦與獲得證悟是極珍貴的成就,值得我們付出大量精力,依循有效的修行道路。修行與理解,必須透過聽聞和審查教理,所以學習省思也是修道上非常重要的一面。盡可能修學心地法門,把它與外在活動整合起來,生命會很有意義,對自己與他人都非常有益處。

  依循完整的修行道路,便不會有浪費生命的苦惱。而且,面臨死亡時,不致被恐懼與憂慮擊敗。一旦發展出可靠的內在法門,就能控製心識的運作,以鎮定、尊嚴與安詳的心來面對死亡。由于確知已經把生命做了最好的發揮,就有信心會得到安詳與快樂。

  這裏所描述的所有事情,都是過去與現在的禅修家與修學佛法者的經驗。其中有多人已經徹底證悟,成就圓滿清淨心的究竟目標。他們的心中已經沒有絲毫妄見或惡心,我們也能做到像他們一樣。當我們的心發展到這種程度,同樣能夠利益許多其他人,幫助他們開悟。我們將擁有無我的意識,知道如何依照最適合他人資質的方法,引導他們脫離痛苦。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崇高的目的了。

  總之,遭遇難題時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應付方式。心念不調伏,遇見挫折,便會經驗很大的痛苦。然而,如果我們懂得如何調伏內心,把修行佛法和日常生活整合起來,即使在困境中,內心還是保持快樂、安詳。雖然對于佛法可能不具備最深的灼見,對修習法門也只有皮毛的認識,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很大的益處。因爲佛法關懷的是所有的生命,甚至包括最小的昆蟲在內,使大家都獲得真正的快樂並且脫離痛苦。因此,非常值得我們盡全力依循佛法。非常謝謝你們。以下回答(各位所提出的問題)一些問題。

  問:我們如何開始修行?

  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研習佛法。對佛法欠缺紮實的知識基礎,無法淨化心念。所以,首先必須學習一個正確的法門,必須聽從有經驗的老師所給予的正確解說,老師本身必須依教奉行,知行合一。要追隨有證量的上師,學習教法,進而加以檢驗,看看是否符合我們的經驗。然後,我們一定要禅修所學的一切,全部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樣一來,智慧會逐漸增長。

  問:密法的哲理及修行法門和佛法的關系如何?

  答:如果缺乏基本的佛法基礎,不可能修習密法。密法本身就是佛法的修行法門,我們不能認爲密法是在整個佛法之外的東西。

  如果我們在某處找到密法的譯本,就想開始修習,卻不了解佛法的要義,絕對不可能從中獲益。事實上,這種修法不但不會減輕煩惱,反而只會增加我們的無明與邪見。

  密法的目的和所有佛法一樣,都是要剝掉內心的障礙,使我們脫離痛苦。密法非常深奧,因爲它是達到徹底證悟最迅速的修行道路。但是,修習密法必須是爲了盡速證悟,以便最有效地利益所有如母有惰,唯有懷著菩提心的動機,密法才有益。

  密法的目的與動機和整個佛法完全一致,所以,這些較高深的教法完全奠基在一般性的教法。如果把密法視爲異類,只會帶來更多問題。

  問: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一位上師是否很重要?

  答:即使我們要做簡單的事情,譬如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旅行,都必須依靠有經驗的人指點。想要說一種外國語言,也要得到熟悉這種語言的人幫助。凡是學習,都需要老師或向導指示方法。對于大部分事情來說,這項法則都是正確的。研習佛法更是如此。因爲,學佛的道路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陌生。佛法牽涉到極端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已以及其他一切現象。我們受苦的主因是因爲,慣于本著自我中心,以及自我是獨立存在的扭曲眼光,觀察真相。如果想把這些頑固的煩惱從心中清除,有必要接受己經成就淨見者的引導。

  追隨正確的修行道路非常重要。我們的指導者必須是一位完美的老師,必須是修行規範的活見證。至少,他的心中必須完全熟悉正確的修行階段,而且具備無瑕的見解。從這種老師獲得正確的解說,開始學習,並且適當的加以檢驗、禅修,便能夠達到所希望的結果。如果依賴不合格的老師,很可能有落人修行錯誤、不成功的危險。

  問:如何避免執著修行?

  答:有些人因爲想要留給別人好印象,而走上修行的道路,他們喜歡被人視爲一位神聖或崇高的人物。這很顯然是誤用佛法。相反地,如果我們但願自己與他人都得到和平,因而誠心想要達到止息痛苦,這不是惡意的欲望,完全不同于會帶給我們問題的執著。事實上,在初步的修行階段,不應該回避這種有益的欲望。

  負面的執著總是帶來痛苦。貪婪的動機使我們造下不善業,使自己和他人都遭受傷害。但是,修習佛法的欲望、興趣與活力,十分不同,不屬于貪婪。修習佛法的動機,激勵我們修行,能夠消除而非增加痛苦。少了它,可能會一直系縛在輪回之中,無法利用寶貴的人身來獲得任何東西。

  依循修行道路之前,必須有很強的動機。我們生來就具有被自私支配的傾向。修習佛法的欲望帶領我們得到有益的結果,因此,開始修行時,不應該擔憂這份欲望是一種執著,而想要加以回避。我們應該盡量抱著最純淨的動機繼續修行,因而爲一切衆生攝取最大的利益。

  非常謝謝大家!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了解痛苦與駕禦心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