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说这些不要去搞。
“不能令证神通等觉”不能使我们证到——这里神通主要指的是漏尽通,断烦恼的。我们不希求那些五通,而真正的要得到是漏尽通。漏尽通么从断烦恼下手,全部断完了就是漏尽通。“究竟涅槃”,最后要达到涅槃的,这是“涅槃为上首”,千经万论都是指向这一条路,修行的目的最高的就是涅槃,那么要达到涅槃,你就要从断烦恼下手。
复于如来所说正法、最极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缘性及诸缘起,殷重无间、善摄善受,令坚、令住、令无失坏;为成正行,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我们修这个法,目的是要修证,“为成正行”,修行能够达到证涅槃的目的,不是为了利养恭敬称誉。有的人学法的目的是将来好为人说,为人说的目的要得到利养恭敬。这个就是失去了我们学法的目的了。这样的学法也学不好,护法菩萨会挡你的,你会学到一边去,学错,这个知见会邪。
这里我们有注解42,就是对最极缘起甚深——什么叫缘起甚深呢?我们说了这样子,他是观察这个世界上,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个是缘起法,这些缘起法,“甚深”,这些正法甚深,跟“相似甚深”,这两个“空性相应”。“随顺缘性,及诸缘起”,这里边就是讲佛的法,一个是甚深,一个是相似甚深。
什么叫甚深43,相似甚深?我们大概说一下。缘起,刹那生灭,但是,这是我们说是无常,缘起是无常的,刹那生灭的。但是,在现象上,可以暂时地保住它的稳定性。或者是运动的,本来是刹那生灭,没有运动的,没有来去,你根本第二念就没有,你怎么会到这里去?从此到彼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相续的、运动的来去可得,相似的,就是虽然刹那生灭,而相似的暂时的一个稳定性跟运动的来去都可以现象上可以看的到。
我们说刹那生灭,怎么有来去?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就玩过那个东西,在旧的日历上边,每一片画一个人,这个人,开始手举一点点,第二页再举高一点,第三页,再高一点……结果你翻的时候,就看见一个人在把手举起来了。实际上举了没有,每一页都是不同的,连起来了就动。电影的银幕上的影片也是的,影片每个镜头都是不动的,但是连续地在换,你就看到它好象动起来,这就是虽然是刹那生灭,没有来去可得,但是你在相似的表面上看,有暂时的稳定性,好象是来去可以得,就是“相似甚深”。刹那生灭是“最极甚深”,“相似甚深”就是有可以看到暂时稳定性跟运动。
那么一切法是苦的,缘起支都是行苦。但是,又有苦的三种相,苦苦、坏苦、不苦不乐,就是这个苦、乐、舍,三个受。本来都是行苦,一味的,但是,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有时是苦,有时是乐,有时是不苦不乐,这个“相似甚深”。
那么从空性来讲一切法本来是没有作者,没有有情;但是,从相似因果的相续来看,又不杂乱,就好象有个有情一样;这个是因果甚深。
那么在无我来说,一切法都不自在,但是表面上看好象有我的自在权。一切法本来不可说,而偏偏我们借了言说,可以把法的行相描绘一些出来。
那么这就是说,“最极甚深”跟“相似甚深”这两个。有这个无常、苦、空、无我来解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那么“殷重无间,善摄善受”,对这些甚深的道理,要殷重无间的能够摄受它,能够受持,能够令他坚住,不要失坏。
这些学了之后干什么的?“为成正行”,如法修行,证涅槃的,并不是为名闻利养恭敬称誉等等。那么这个我们说,开始的目的一定要辨清楚。很多的佛学院去的学生,他是为镀金,得到一个毕业证书,以后可以到哪里去工作,或者是去其他的庙里可以做一个执事。最近有人写信来,问我们这个地方毕业之后有没有毕业证书的,我就说没有的,我们的毕业证书就是你肚子里的学问,你的行持。你自己学的那些教跟你的行持就是你的毕业证书,拿一张纸是没有的,如果拿一张纸去骗人。他说谋一个什么……,做老师去,你本事拿出来,你就是老师;你拿个毕业证书,你讲不出来,你还不是老师;你讲了之后修不来,更不是老师。
又于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观察。于喧杂众,不乐习近,不乐多业,不乐多言,于时时间,安住正念。
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语言谈论,共相庆慰,乐兴请问,乐求诸善,无违诤心。
“又于是法言善通利。”这些法,“言善通利”,讲得很好。言善通利是念诵,这个把它是很通利的,“慧善观察”,智慧能够善于观察。“于喧杂众不乐习近”,那些聩闹的地方不要去,不欢喜去。“不乐多业”,不想多找些事情做,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要去自己去找一些事情来干。“不乐多言”,该说的话要说,废话就不要说,无义之话,或者根本不要你说的时候你也不要说。
“于时时间安住正念,与诸有智同梵行者,语言谈论,共相庆慰乐兴请问,乐求诸善。”那么这些不需要的事情不要做,不需要的话不要说,时时要安住正念修行。但是碰到有智同梵行的人,也是跟他谈论,谈论是为教上得益。“互相庆慰”,大家修行,大家互相地庆慰,你能够有机缘在这里修行是觉得很好,就要大家互相地庆抚安慰。“乐兴请问”,大家要请问,就是说你有些问题可以大家互相问。“乐求诸善”,对善法要求。“无违诤心”,不要互相违诤,就是互相矛盾,争论了。
言词称量,言词合理,言词正直,言词寂静,乐勤为他宣说正法。
“言词称量”,说话要合量,意思不要跟正理违背。“言词合理”,跟道理相和的。“言词正直”,不弯曲的,不乱说的。“言词寂静”,这个话说起来,不是听了躁动的,有人说话——“哇、哇、哇”, 听了难听,不想听下去,听了那个很寂静,听下去很有味道。“乐勤为他宣说正法”,人家有正法要跟你来问的时候,你要说,你说我不乐多言,我不说,这个样子又不对,该说的要说,不该说话的不要说,串寮,说不完的说,这些就不要了。
又应宴默,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又于非理所有诸法,不乐思惟;于自所证,离增上慢;于少下劣差别证中,不生喜足;于上所证,中无退屈。善能远离不应思处,时时修习止观瑜伽;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
“又应宴默,于恶不善所有寻思,不乐寻思”,那些不善的寻思,不要去想它,就是想家乡,想什么,想吃的好等等,过去的享受等等都不要想,这是不顺道的。“又于非理所有诸法,不乐思惟”,不该想的事情不要去想。
“于自所证离增上慢”,自己有些修证,就是得一些好处,不要骄傲。有的人修定的时候,确实因为心寂静下去,出现一些稀有的境界,就是看到自己的身体好象没有了,或者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虚虚茫茫的,好象是云烟,如云如雾的,都是没有实体的,都好象是空性一样,那么自以为证到空性了。
有一个居士,他以前修过气功,修定好象比人家容易些。实际上不是容易,完全是走错路。他修定的时候,他在观文殊菩萨,“阿(日阿)巴杂那的”,阿字化月轮,月轮化了生“的”字,最后么现文殊菩萨,他倒是观出来了,观出来,他说我就是文殊菩萨,我成就文殊菩萨,已经成就了,这个你是观出来,仅仅是个三昧定里现的一个像,还不是等于画了一张图一样的,并不是真的文殊菩萨。画一个照片,你观出来仅仅是如此,并不是说你证到。那么这些,稍微有点修证,不要有增上慢。
“于少下劣差别证中”,一些很微细的,很下劣的一些证验,就是有好处,不要以此为足:“对,到此为止,我已经圆满了。”
“于上所证,中无退屈。善能远离不应思处。”那么上所证,证比较高级的,不要退,就是说还要往上进。“善能远离”,不应思的地方不要去,远离,不要去想。
“时时修习止观瑜伽”,经常要修止观瑜伽。“乐断乐修,无间修习,殷重修习”,止观瑜伽,我们前面说四个方便,这个最后一个,最高的止观瑜伽。
解劳睡
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昏睡。为此义故,暂应寝息,欲令昏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于寝息时,或关闭门;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
“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太热的天气容易疲劳,那么你又是“勇猛策励发勤精进”,既然天气太热,你又用功之非常之勇猛,非常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随便你做了一个什么事情,或者修行的事情,或者是培福的事情,做好之后,“劳倦因缘”,因为非常劳倦,“遂于非时发起昏睡”,本来是中夜该睡的,现在你因为天气太热,又是勇猛精进,做了一些很吃力的事情。那么在非时,不该睡的时候产生昏睡了。“为此义故暂应寝息”,你这样子疲劳之后,你已经不能支持,你再修善法修不起,那么怎么办呢?那就休息,干脆就休息。但是休息不是叫你放肆睡眠,下边有的,暂时休息一下。“欲令昏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稍微休息一下,把昏睡赶快除了之后,再可以修善品,不要太久,太久之后把时间耽搁,修善品的就损减,时间就不够了。
“于寝息时”,白天休息的时候有很多规矩。因为戒律上,你随便睡了之后会产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出来,所以说寝息的时候门要关住,一定要关门,不能开门睡。“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者另外一个苾刍没有睡的,叫他旁边看着,不能一个人,开了门睡。“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或者照了戒律上的一些方法,就是在深隐处,没有人的地方,衣服穿著,盖到,不要解衣服,稍微休息一下,须臾,很快地休息一下。“令诸劳睡皆悉除遣。”
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先后次第。谓依行时及依住时。
这个就是说整个的一个过程,“先后次第”,正知而住。“谓依行时及依住时”,有的行的时候,住的时候,它的次第如此。
那么下面就是今天要问的,正知跟正念有什么差别…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