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话,永远脱不出遍计执,所以把你文字的这个路截断,直接从证这个不可思议的圆成实性下手。

  所以“第一义悉檀,惟论见佛性,绝次第言谈,摄上根上智”,这是上根上智已经学教学了很多的,用这个方式。如果说你是下根或者中根的话,这个方式对你说恐怕作用不大。所以禅宗也是摄机而教的,不是那个机,不教的。我们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练武的人,他教人也是要选的。这个小孩子叫他教的话,他看你手、脚的样子怎么样。如果说他认为这是可教的,他就收,可以教你一手绝艺,极高的武艺可以教出来。如果他一看你这个样子不是材的话,他不教的,教了也白白教。那么禅宗也一样的,上根利器那是一点就悟,不是那个器,你搞了半天,不成材。

  那么“喻如天龙雨”,这个比喻也是,天龙下大雨,大地是承不了的,到处泛滥要水灾了。大海却无所谓,再大的雨,它容纳,所以说上根利器,什么棒喝了,再厉害的方式他可以容纳,可以开悟,而下根就不行了。

  《楞伽经》的宗通、说通,我们直截了当地说,也就是教证二法。宗通就是证法,说通是教法。教证两个就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刚才有人说,“宗通跟说通能不能分呢?”这个怎么分呢?没有宗你怎么说,要乱说。你不说,人家怎么证通呢?因为有教,你说了之后,人家听——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才能证道,才能达到宗通。你教都没有,他凭空怎么来呢?一些外道什么定都修好,非想非非想也得到,但是没有教,佛的无漏教没有,他就不能开悟,何况成佛!那么我们说,没有教的话,也不能成佛。所以说教证这两个都不能少。从极端地说,必定要宗通之后才能说通。因为没有宗通,你教从何而说。菩萨他是三乘都要学,为什么?因为菩萨对那些二乘根机的人要说法的话,如果你没有学过二乘,你怎么跟他说法呢?你就不能度他了。所以说三乘的道菩萨都要学。那么声闻、缘觉,他学自乘,三乘不要全部学了。虽然快,但是这个船太小,只渡自己,小独木舟,要渡自己,渡过去,那么多的众生,那就没有办法渡了。菩萨要广度一切,那就是大海里的大邮船,这个才能坐很多的人。

  “说者授童蒙”, 这个是相对来说的。初修的时候如果没有说通的话,你从何下手?必定要从说通下手。那么说通当然也不是专门指童蒙而言,再高的你还要说嘛。我们说从开始初步的、开始进门,要给他讲,再高的还是要讲。假使最圆满的中观的道理,你不给他讲,他证不到。在《菩提道次第》经常强调这一点,你闻的法是什么,你思惟的是这个,那你证到的也就是这个。如果没有人给你说最高的法,你不能思惟,没有听闻没有思惟,你即使得了定,你就是修,也修不出这个法来。所以“说通”是通上中下的,这里说“授童蒙”,因为是对“宗”来说。从开始起到最后都要“说”,那么你到一定的水平,可以离开“说”,是自己修,那是修证的那一方面说,是“宗”。“宗为修行者”,“宗”是已经过了“说”的阶段,专门离了教去修,那就是“宗”。

  丙二 次第禅(续)

  前面一心禅,没有次第的,直见佛性,那就是直接地把那个遍计执的网砍断,直接见法性。次第禅就是说一步一步地给你见法性,一个一个地慢慢地经过去,按照次第见,也不一定慢。次第可以一刀直下,像切纸一样的,切纸机把整个的很厚一叠纸,一刀就给你切完,但是按照次第的,一张一张切下去,次第还是没有乱的。

  次第禅分两个,世间禅、出世禅。昨天我们不是抄了个笔记?那个笔记是海公上师的,我们可以拿出来参考。他说次第禅里边有世间禅跟出世禅,世间禅跟出世禅的目的跟方法不一样的,而用的定却是差不多的。我们说世间的禅是四禅八定,那么出世禅也没有离开四禅八定,有的时候加个灭尽定,灭尽定还不是断烦恼的。灭尽定仅是止息的,心要暂止息一下,真正断烦恼的定还是离不开四禅八定。那么它们的差别在哪里?我们昨天写了个笔记,题也出了。怕大家答不下来,所以把海公上师的开示写了一下。

  修禅的目的

  1、修世间禅之目的:厌离下地五欲的粗苦障,而忻乐上地的静妙离,完全以贪欲心为出发点,与出世禅之离欲为目的正好相反,由于世间禅不离贪欲,不断烦恼,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不能了脱生死,以修至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为最高,寿命虽长,仍要生死轮回随业受报。

  2、修出世禅的目的:为求离欲,断烦恼,断我执,烦恼与我执就是推动我们生死的原动力,所以欲了生死,必须要断烦恼我执。而修出世间禅,就是断烦恼我执的唯一方法。大乘根器的人,不但以自断烦恼、自了生死为满足,而且要开示一切众生都能了解断烦恼了生死的特殊功德,大家都能由修禅定而享受离苦得乐的利益,所以大乘人修禅定更以普度众生皆成佛为目的。

  这个是人家记的,我自己记的在文革的时候书都交掉了。因为那个时候是牛鬼蛇神,搜出来,什么东西都没收,书在哪里也不知道了。后来有人把海公上师的东西收集了一些,纸纸片片的,有些字还写错了不少的。其实不是海公上师的原话,大致是不差的,有些听错的也可能。大致我们心里有数,我们听过的。他的话,哪里听错了有数,哪里是对的也有数,有些是记忆犹新,海公上师说话的神态还记得起。

  世间禅的目的就是前面说的“观下地粗劣,忻乐上地静”。世间上有漏的人,就是凡夫,也有一些高尚的,看到欲界是苦,烦恼很重,有一些爱清静的,他看到梵天非常清静,他就修初禅。以这样的目的修初禅,他的目的是欢喜梵天的清静安乐,还是有所贪了。那么相对比,欲界是粗、有苦、又是障——有障碍,不自由。梵天跟欲界的相对比起来,是静、妙、离,是寂静,是殊妙,能够离开欲界的那些障碍,以这样的心去修世间禅定。所以说他的出发点、目的还是为了自己个人的享受,要清静的享受。当然这个享受就像世间隐士一样,他过那些清静的自在的生活,但是总还是为从个人的欲望所发,所以说目的还是这个欲心出发的,这个欲当然不是男女之欲,是希望自己生活环境要好的那个欲望。所以说目的是不一样,要向上地的清静的地方,他认为好的地方要生上去。

  那么初禅跟欲界比如此,二禅跟初禅比当然也是一样。二禅跟初禅一比,又感到初禅是粗、苦、障,二禅要更快乐,更自在。一层层上去,看下地的粗、苦、障,下地怎么怎么不好,上地怎么怎么好,然后把下地的不好的那些烦恼,就是五盖——那些欲界的贪欲、瞋恨心这些粗的烦恼要除掉。不除掉你怎么得初禅呢?那么这样子进入初禅。但是他目的不是断烦恼,不是出离三界,他所以要断一些烦恼,是因为这些烦恼不断,初禅得不到的。这是方便、手段。

  而出世禅的目的是要出离三界,知道三界是苦。地狱、恶鬼、畜生固然是苦苦;但是人间也有苦有乐,也有三苦、八苦;整个的三界就是天上包括非想非非想天——最寂静的禅定,从圣者的眼睛看起来,还是有苦——行苦,这个行苦是遍三界的。所以说三界无不是苦。从这个目的出发,要脱离三界的苦,要求离欲,出离,下手的功夫要灭烦恼了。我们知道三界的因是什么呢?就是烦恼造业。你要脱离三界的苦的话,你非把这个因断除不可,那就要把烦恼断掉,不再造恶业,这样子可以出离三界。

  所以说他的目的是出离三界,离欲,而他的手腕以断烦恼为一个方法。而世间禅的断烦恼仅仅是一个不得已的方法,他非要这样子才能得到初禅,而这个出世禅知道烦恼就是三界的因,你既要出离三界,非把烦恼断尽不可,是针对烦恼而来的,并不是为了达到初禅、二禅而把烦恼去掉,而知道一切烦恼是三有苦的根本,所以要把一切烦恼都要灭掉。从这个出发点,那么用他的方法去修。

  这就是说世间禅跟出世禅的主要的目的不一样,方法修法也不一样。世间禅从世间上的比较而来,都是有漏法,而出世禅非要用无漏法不可,没有无漏法断不了烦恼。

  世间上的烦恼,用世间的禅定仅仅是把烦恼压下去,不使它起现行,不起作用就完,没有把它根子断掉。而当你禅定力量失去,烦恼又生,如石压草,风吹草又生,石头拿开,风一吹草又生起来,这个不究竟的。草又生起来之后,那要堕落,那就是流转生死,还是这个轮子转不完的。

  出世的禅定知道三界流转是由烦恼而来,把烦恼灭掉,这个没有无漏慧是灭不掉的。那么无漏慧从何而来?依从佛的言教而来。因为佛的言教就是文字的般若,经过观修,修证的般若,观照般若,最后实相般若,证到无漏慧。真的证到,那烦恼就可以断掉了。

  所以说目的跟方法都不一样。出世禅跟世间禅有区别,这个应当要知道的。

  世间禅

  次第禅又分两种:世间、出世间。世间禅的方法,就是观下地的粗、苦、障,观上地的静、妙、离,这样子对照地观,把心力往上提,就是说忻乐向上。跟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你要把娑婆世界跟西方对比,西方是怎么怎么好,娑婆世界怎么怎么坏,那么一心向西方去,将来你再稍(捎?造?)一些功德就能去。那么你修初禅定一样,欲界是怎么怎么的坏,初禅天是怎么怎么的好,然后离欲、恶不善法,用去五盖的方法,就可以到初禅去。这也是比较而来的,那么用的方法也是把烦恼压下去,并没有断掉,所以说是有漏的方法。

  “若定若上生”,这个我们笔记没有写,昨天大概讲了一道,实际上还是要把《俱舍》的文,拿一点出来要踏实一点。

  (昨天我也把《俱舍》的那个东西写了一下,这个就没有写笔记,那么自己写一下好了。《俱舍》里边,这个话没有全部写下来,你大概、写少一点可以。)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八:“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

  (无色亦如是,亦有二种,一生无色、二定无色。)

  《俱舍》里边文,四种静虑,就是四禅,各有两种。四个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两种,哪两种呢?一“生…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