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排毒要修四念处▪P3

  ..续本文上一页发心的时候,已经残缺很多了,少少的有一点。就从这件事看出来,我们出家人不欢喜佛法,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大智度论》是一个注解,另外还有嘉祥吉藏大师他有个注解。我们看这个《大智度论》,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明白的说,很多地方不懂,你若看《大智度论》上的解释,我们才能知道,哦!是这样的意思,但是有的地方还是不懂。可是嘉祥大师,他是三论宗的一位大德,那个时期,三论宗,南北朝的时候,梁陈隋,宋齐梁陈,研究三论的人多,那个都开了智慧的人,他们由前一代的高僧,一代一代的,展转的这个大智慧境界。嘉祥大师呢,继承了这个智慧,又重新作了一部注解,给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做了一个注解。那么再加上《大智度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贯通了很多很多里边的妙义,但是这部书也是残缺了。那为什么残缺呢?就是不欢喜佛法。

  《瑜伽师地论》算是唯识,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算是中观这个学派的,都是很重要的经论,但是我们要依仗这些古德的注解,我们才能够学习,但是都残缺了,就表示不愿意学习。那在藏经楼上给虫子吃,随它去了,关我什么事!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完了,看这部注解,无可奈何!有的那个乱,前后次第乱,再就是缺少了,没有了,少少还是能有点帮助的,但是若有完整的不是很好吗?就从这些事情看出来,很久以来我们中国佛教就衰微了。

  我再说一件事:我们佛学院最近有断食的事情。断食是有人领导,有老师领导我们断食,不然我们自己不敢断食的。她的办法是这个,减食三天,三天能把这个食,日常的饮食,把它减,然后开始断食,断食七天。断食七天,然后恢复饮食的时候有十天。那加起来就是二十天。那么她说一个理由,为什么要断食?她说个理由就是能够排毒,排遣我们身体里面的毒,这个毒从那里来的呢?就是饮食,我们饮食有毒。我原来还想是牛奶是应该可以吃吧?她说现在牛奶也不可以吃。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养牛的人,美国人养牛的人,他给这个牛注射荷尔蒙,就变了,这个牛奶也转变了。所以我们若吃,对身体反倒不是太好,就有这个事情。那么其他的还有很多事情,就是饮食里面有毒,使身体里面有毒呢,就容易有病。若断食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方便,能排毒。那么身体就健康。这件事,但是我想了一想呢,她这么一说以后呢,我反倒不愿意断食。

  我的理由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第一是从饮食来的毒,我承认这件事,第二个由我们烦恼来的毒,我们心里面的贪嗔痴一动,嗔心一动就有毒,身体有毒。这个贪心一动,愚痴心动,高慢心、疑惑心、我我所这些烦恼一动,心里就有毒,就有毒的!而这个毒,你断食这个能排毒,能排多少毒?不能完全排,能排它一少分可以。这和医生治病一样,医生不能完全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少分的可以治,还有一部份不能治。什么办法能够排毒呢?就是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我们能够排除贪嗔痴的毒,能叫我们不贪嗔痴,贪嗔痴造的毒就没有了。这个修四念处成功了的人呢,成功有两种,相似的成功和真实的成功;相似的成功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真实的成功,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两种。成功了以后,我们过去生,我们造过罪业,这个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也是毒。这个毒也能排,就是你若能得圣道的时候,这也是能排的,也能排毒。我说这个话,不是我随便云云的,你看那个《高僧传》,这个南岳慧思禅师,他是被那个道士,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能伤害的。在这个禅宗的人,这个达摩禅师也被人家用过毒,二祖慧可禅师,他们也有人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过禅宗人写的历史,我不大相信,我不大相信。道宣律师的《高僧传》我相信,因为道宣律师他是个持戒的人,他不说谎话。这是真实的!禅宗有很多,他自己认为这个非常圆满,但是我一看就是虚伪的。禅宗的那些大德,有修行的境界的确好,是了不起,但是有些人,我没有信心;不过这话不说了。

  我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不要断食,可以减食,减食可以。但是排毒是对的,但是不是断食排毒,应该修四念处来排毒,应该这么办法,因为它能排很多很多毒。其中另外还有一件事,我顺便和你们各位说,如果你修禅定,修止观达到未到地定以后,这个境界到那个程度了,我有病,我现在有病,这里痛那里痛,但是一入定,就不痛了。你不痛了,和没有病一样,但是出定就不行了,出定还是痛。这就是修止观的力量很大很大的。但是修止观力量很大很大,但是学习经论难。就是不愿意,辛苦嘛!那个读书,费眼力,然而听别人讲,又可能听不懂。所以只好念阿弥陀佛比较好。若真实念阿弥陀佛呢,也不可思议。

  经论上说的得圣道的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怎么样得圣道就是这三个次第,一个闻、一个思、一个修,就是这样子。那么我们若要从这三个次第来看,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属于闻,是闻的阶段。思,我看不大合适,和思不合适,和修也不合适。但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这里边你并没有去思惟苦、空、无常、无我,没有思惟第一义谛嘛,所以不能说是思,只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么念,念是记忆的意思,就把这个名号,在心里面相续地不断,没有其他的杂念。但是我们读《阿弥陀经要解》,《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说到一件事,很重要这句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要有个愿,持佛名号的时候与愿相应;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一方面愿生阿弥陀佛国。我们通常说是,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只是念,等念完的时候呢,我们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我们一般可能是这样的次第。但是蕅益大师他不是,他说你念佛的时候,你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同时要有愿。同时有愿,我认为非常好,容易一心不乱。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同时心里面有愿,你心里面妄念少,这个诚恳心容易发作。诚恳心来了,就更容易一心不乱。这样子呢,还是属于闻慧,这个思慧不相应。可是有一点,我思惟娑婆世界是苦,我不愿意在这里住,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可以说有一点思慧的意思。

  但是你若念佛的时候,我们读智者大师的《阿弥陀经》的注解,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注解,那个一心不乱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那是念佛三昧,没有那么讲。蕅益大师呢,他说有两个三昧,有事一心不乱,一个理一心不乱,他这么讲。当然佛教是有这个理论,但是看《阿弥陀经》的意思呢,就是我的看法,就和蕅益大师不一样;我的看法,没有那么深。因为大本的《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呢,那个念佛法门,比《阿弥陀经》,就是我们做功课念的《阿弥陀经》比这个深,它那里面有念佛三昧的意思,有得无生法忍的意思。而这个执持名号的这个小本的《阿弥陀经》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那么解释,他解释深了一点。

  并且我们读玄奘法师翻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也是《阿弥陀经》,它那上又加上一句话,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个地方,玄奘大师翻的那一本加上一句,要佛的加持力,心不颠倒。那从这个地方看那个一心不乱,很浅的境界叫一心不乱。若得到事一心不乱,不要说理一心不乱,得到事一心不乱,还要佛加持吗?那很明显的不需要佛加持,你就可以一心不乱。

  那个蕅益大师说那个事一心不乱,那个事一心不乱要阿罗汉的境界才能成就的,要达到那个境界啊!我们从《大毗婆沙论》上看,初果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决定一心不乱;初果圣人有这个境界,何况阿罗汉呢?所以那个地方若解释事一心不乱呢,这个地方和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有点事情。但是若是两个本对照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也有这个意思,也是有这个意思,也是有佛的加持的意思。

  若是你注意这句话来说呢,那个一心不乱很浅。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这样念啊,心里面不乱就是了,就是心里没有杂念和妄想,没有,没有妄想。但是若是再细分别呢,也有问题。哦!我自己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是一心不乱,别人来打扰你,你心乱不乱呢?说我不念佛的时候,你心乱不乱?若我看那个意思,你不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乱;别人触恼你,你心里也不乱,这叫做一心不乱,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没有妄想叫一心不乱,这是这样。但是它有时间性,就是要一日一心不乱,乃至要七日一心不乱;就是你的一心不乱就是这么长,一日一夜一心不乱,过了一夜就不行了,我认为这么解释可以,不是说是一下子就一心不乱,尽未来际的一心不乱。蕅益大师他有这个意思,我认为那么样解释就是深了一点。当然,我们讲深一点?讲好,也好,也是好。但是若是讲浅一点,我们容易做得到。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妨就是自己要求自己,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我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不念阿弥陀佛心也不乱,心就是没有烦恼;你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我还是一心不乱,不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你自己要求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慢慢地增加,我一日夜,二十四小时一心不乱。譬如说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心不乱,睡觉的时候也一心不乱。慢慢增加,增加到七日一心不乱,那就是不简单了。

  那七日一心不乱,究竟是什么境界?从教下来看什么境界?我这么看,就是最多是未到地定,没有到初禅。这个若是到初禅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到初禅的时候没有欲了,没有欲。说是也有人说念佛的时候,念得打成一片了,我听鸟叫的时候也是念阿弥陀佛,我看那个草叶风一吹一动,也是念阿弥陀佛,处处都是念阿弥陀佛了。那是什么境界?我认为就是因为你若没有了……,你没能离欲,你最多是未到地定。你达到那个境界,你有没有欲?你若有欲,你没能到初禅,因为到…

《排毒要修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