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出息念 第十节、平衡诸根

  第十节、平衡诸根

  

  根,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ãriyindriya);

  3、念根(satindriya);

  4、定根(samàdhindriya);

  5、慧根(pa¤¤indriya)。

  其中,信根能起胜解(决定)的作用,精进根能起策励的作用,念根能起专注的作用,定根能起不散乱的作用,慧根能起觉知的作用。

  这五根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信根和慧根;

  第二组:精进根和定根。

  然而,无论是在信根和慧根组,还是在精进根和定根组,念根适用于一切处,正念始终都很重要。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心沉入所缘,心于当下对所缘保持清楚的专注,不忘失。正念是把心固定在所缘上,犹如石头沉入水中,而不是像浮萍般随波逐流。

  在这里,先来讲如何平衡信根和慧根。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成就止观,必须先使信根和慧根达到平衡。信根和慧根,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清净道论》中说:

  “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Vm.1.62)

  假如一个人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的话,他容易流于迷信。由于缺乏智慧的分辨能力,他会盲从、迷信一些宗教导师,或者盲信别人、传说、流言,甚至导致宗教狂热。所以,感情太丰富,过于感性的人容易迷信,别人怎么说,他会不加分辨、不加分析就认为是对的,缺乏理性,依人不依法。这种人是信根过强而慧根偏弱。

  假如一个人慧根太强而信根偏弱,就会像吃了过量的药一样,喜欢批评。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对,好像只有自己最聪明,“老子天下第一”。就像时下有些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看了几部经典,就对佛教评头品足,甚至评论起佛陀来。你想叫这种人禅修,他有可能静下心来禅修吗?他的心整天都陷在名相、思辩、对错上,对三宝没有信心,或者有点信心也很淡薄。由于理性太强,逻辑思维太强而陷于奸邪、狡黠。即使有机会遇到好的导师,他都喜欢评判、批评导师;遇到好的禅修方法,他也会保持一段距离,不肯老实信受,不肯依教奉行。也就是说,即使解脱的大门向他敞开了,他都不肯踏进一步,始终徘徊在门外,宁可做一个门外汉。就如有些学者一样,明知佛教很好,佛教是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升华,但就是喜欢说食数宝,不肯去踏实修行。

  这两种都是极端,太过感性不行,太过理性也不行。对于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往往会偏于理性。对于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往往会偏于感性。

  在修行止观的过程中,信根和慧根在不同的时期还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在修习止的阶段,信根强一点也可以;在修习观的阶段,慧根强一点也可以。

  我们可以举一些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缅甸人生长在一个很传统、保守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从小父母就带他们到寺院里面去礼敬三宝,听闻佛法,供养僧团。他们一见到出家人就懂得礼敬。他们在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环境当中成长,对三宝拥有信心。大多数缅甸人生活淳朴、性格善良,心地单纯,只要西亚多们、长老们教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按照要求去做,不会怀疑,所以缅甸人禅修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相反的,受过现代西式教育的外国人,内心越复杂,禅修起来问题就越多、越麻烦。最明显的例子是,如果帕奥禅师向缅甸的信众讲经,经讲完之后,缅甸人说三声:“萨度! 萨度! 萨度!1”然后就散会了,没有问题。然而,如果禅师向外国人,特别是向西方人讲经的话,答问的时间会往往会比讲经的时间还要多。假如开示时间原来安排为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来讲经,另一个小时是答问,那么,回答问题的时间通常都会超过一小时。而且,西方人所提的问题在我们东方人听起来有许多是很幼稚、很可笑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思维模式跟东方人有所不同。

  同样的,华人跟缅甸人比起来,缅甸人单纯很多,在禅修上就得力很多。因为缅甸人很单纯,所以修定就轻松许多,修行成功的比例也大很多。然而,华人跟西方人对比,华人又有优势。虽然现在华人的教育方式想跟着西方尾巴学习,但华人的思维模式还不够西洋人复杂。西方人爱钻牛角尖,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正是因为这样,西方人禅修成功的例子很少听见,但是投诉、抱怨却从未间断过。这也是信根和慧根不平衡、感性跟理性不协调的一个例证。

  所以,在修止的阶段,不要自设太多问题。我们禅修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找问题!不要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什么是定呢?在52种心所里面,定是“心一境性”心所。什么是“心一境性”呢?心只有一个对象,只有一个所缘,或者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叫做心一境性。对于修习入出息念,心的境就是呼吸,而且只应当是呼吸这一个所缘。在修定的阶段,心一定要单纯,不要把自己弄得很复杂,不要自以为很聪明。能够心一境性,心不二缘,那是很好的。

  另外一组是精进根和定根的关系。什么是精进呢?精进就是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什么是定呢?定就是心持续地保持在一个所缘上。精进根和定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动态和静态的关系。

  精进根和定根也必须达到平衡。精进根和定根的平衡,也可以跟七觉支联系起来。

  是哪七觉支呢?它们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七觉支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

  第二组: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第一组与精进根相应,偏于动态;第二组与定根相应,偏于静态。这两组也必须达到平衡,如果不平衡,禅修就会出现问题、出现障碍。

  然而,在这七觉支当中,念觉支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应当保持正念。

  应当如何平衡七觉支呢?换而言之,应当如何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呢?

  《清净道论》中提到:在应当策励心的时候,那时就要策励心;在应当抑制心的时候,那时就要抑制心。(Vm.1.64-5)

  什么时候应当策励心呢?当心昏沉的时候,应当策励心。什么时候应当抑制心呢?当心掉举、散乱、不能平静的时候,应当抑制心。

  当心昏沉的时候,应当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以及喜觉支,不应当去注意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

  举个烧火的例子:如果火快要熄灭了,但我们却放一些湿的草、湿的柴,甚至洒水、撒尘土下去,想要让火苗燃烧起来,有可能吗?不能!同样的,当心昏沉的时候,不应当修习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而应该让心动起来、活跃起来。这时应当修习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

  应如何实际操作呢?在禅修的时候,如果心陷于迟钝,昏昏欲睡,或者感到软弱无力,那么,我们可以思维其他的法。为什么呢?因为心软弱无力、变得迟钝的时候,很可能是心对所缘失去了兴趣。比如禅修者一直都在专注呼吸,久而久之可能对呼吸感到枯燥、单调、无聊。因为心对呼吸缺乏兴趣,心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软弱。

  在这个时候,应当让心活跃起来。使心活跃有很多种方法,他可以修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如果他是一位佛弟子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对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当一个人面对恭敬的所缘时,他不可能掉以轻心。正如你站在一位非常恭敬的导师身边,你会不会漫不经心呢?你会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小心谨慎。同样的,如果你对自己的呼吸失去了兴趣,可以把所缘换成佛陀,忆念佛陀的功德。只要你对佛陀有恭敬心、有信心,就可以暂时地替换一下所缘,忆念佛陀的功德:

  ß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sammàsambuddho, vijjàcaraõ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å, anuttaro purisadamma-sà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naü, buddho, bhagavà”ti.û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当你的心取佛陀的相、忆念佛陀的种种功德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动起来,体验到那一份恭敬、那一份喜悦。当你的心喜悦了,对所缘有兴趣了,就能提升喜觉支。喜觉支提升了,精进觉支也跟着被提升起来。

  而且,这个时候择法觉支也很重要。因为心暗钝时,想注意呼吸是办不到的。心处于昏沉状态,坐在那里变成点头哈腰睡着了。应当明白,在这种状态下继续注意呼吸是不适合的,可以选择暂时转换一种业处,比如专注佛陀的功德等等。为了让心动起来,让心对所缘有兴趣,选择转换一个适当的所缘,就是择法觉支在起作用。

  当我们想让火燃起的时候,不应当放湿草、湿柴、洒水、撒尘土,而应当放干草、干柴、干牛粪,用风吹吹,火就能够燃烧起来。同样地,当心昏沉、软弱无力的时候,应当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以及喜觉支,让心对所缘有兴趣,让心活跃起来、动起来。

  当禅修者的心无法平静,掉举、散乱、躁动不安的时候,他就不应当去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而应当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就好像想要把一堆熊熊燃烧着的火熄灭掉,如果添加干草、干柴,再用风吹,它只会越烧越旺。同样的,如果心散乱不安,一直在打妄…

《入出息念 第十节、平衡诸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