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平衡諸根
根,巴利語indriya,意爲主導,支配,控製。五根是指在其範圍內能執行支配作用的五種心所。它們分別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進根(vãriyindriya);
3、念根(satindriya);
4、定根(samàdhindriya);
5、慧根(pa¤¤indriya)。
其中,信根能起勝解(決定)的作用,精進根能起策勵的作用,念根能起專注的作用,定根能起不散亂的作用,慧根能起覺知的作用。
這五根可以分爲兩組:
第一組:信根和慧根;
第二組:精進根和定根。
然而,無論是在信根和慧根組,還是在精進根和定根組,念根適用于一切處,正念始終都很重要。
什麼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心沈入所緣,心于當下對所緣保持清楚的專注,不忘失。正念是把心固定在所緣上,猶如石頭沈入水中,而不是像浮萍般隨波逐流。
在這裏,先來講如何平衡信根和慧根。如果一位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成就止觀,必須先使信根和慧根達到平衡。信根和慧根,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感性和理性的關系。
《清淨道論》中說:
“信強而慧弱則成迷信,信于不當之事。慧強而信弱則偏于虛僞一邊,猶如由藥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藥。唯有兩者平等,才能信于正當之事。”(Vm.1.62)
假如一個人信根太強而慧根太弱的話,他容易流于迷信。由于缺乏智慧的分辨能力,他會盲從、迷信一些宗教導師,或者盲信別人、傳說、流言,甚至導致宗教狂熱。所以,感情太豐富,過于感性的人容易迷信,別人怎麼說,他會不加分辨、不加分析就認爲是對的,缺乏理性,依人不依法。這種人是信根過強而慧根偏弱。
假如一個人慧根太強而信根偏弱,就會像吃了過量的藥一樣,喜歡批評。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對,好像只有自己最聰明,“老子天下第一”。就像時下有些研究佛教的專家學者,看了幾部經典,就對佛教評頭品足,甚至評論起佛陀來。你想叫這種人禅修,他有可能靜下心來禅修嗎?他的心整天都陷在名相、思辯、對錯上,對叁寶沒有信心,或者有點信心也很淡薄。由于理性太強,邏輯思維太強而陷于奸邪、狡黠。即使有機會遇到好的導師,他都喜歡評判、批評導師;遇到好的禅修方法,他也會保持一段距離,不肯老實信受,不肯依教奉行。也就是說,即使解脫的大門向他敞開了,他都不肯踏進一步,始終徘徊在門外,甯可做一個門外漢。就如有些學者一樣,明知佛教很好,佛教是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升華,但就是喜歡說食數寶,不肯去踏實修行。
這兩種都是極端,太過感性不行,太過理性也不行。對于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往往會偏于理性。對于某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往往會偏于感性。
在修行止觀的過程中,信根和慧根在不同的時期還是可以有所側重的。在修習止的階段,信根強一點也可以;在修習觀的階段,慧根強一點也可以。
我們可以舉一些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緬甸人生長在一個很傳統、保守的上座部佛教國家,從小父母就帶他們到寺院裏面去禮敬叁寶,聽聞佛法,供養僧團。他們一見到出家人就懂得禮敬。他們在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環境當中成長,對叁寶擁有信心。大多數緬甸人生活淳樸、性格善良,心地單純,只要西亞多們、長老們教他們做什麼,他們就會按照要求去做,不會懷疑,所以緬甸人禅修起來相對容易得多。
相反的,受過現代西式教育的外國人,內心越複雜,禅修起來問題就越多、越麻煩。最明顯的例子是,如果帕奧禅師向緬甸的信衆講經,經講完之後,緬甸人說叁聲:“薩度! 薩度! 薩度!1”然後就散會了,沒有問題。然而,如果禅師向外國人,特別是向西方人講經的話,答問的時間會往往會比講經的時間還要多。假如開示時間原來安排爲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用來講經,另一個小時是答問,那麼,回答問題的時間通常都會超過一小時。而且,西方人所提的問題在我們東方人聽起來有許多是很幼稚、很可笑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思維模式跟東方人有所不同。
同樣的,華人跟緬甸人比起來,緬甸人單純很多,在禅修上就得力很多。因爲緬甸人很單純,所以修定就輕松許多,修行成功的比例也大很多。然而,華人跟西方人對比,華人又有優勢。雖然現在華人的教育方式想跟著西方尾巴學習,但華人的思維模式還不夠西洋人複雜。西方人愛鑽牛角尖,愛打破沙鍋問到底。正是因爲這樣,西方人禅修成功的例子很少聽見,但是投訴、抱怨卻從未間斷過。這也是信根和慧根不平衡、感性跟理性不協調的一個例證。
所以,在修止的階段,不要自設太多問題。我們禅修是爲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問題!不要沒事找事、自找麻煩。
什麼是定呢?在52種心所裏面,定是“心一境性”心所。什麼是“心一境性”呢?心只有一個對象,只有一個所緣,或者心和所緣結合在一起的狀態,叫做心一境性。對于修習入出息念,心的境就是呼吸,而且只應當是呼吸這一個所緣。在修定的階段,心一定要單純,不要把自己弄得很複雜,不要自以爲很聰明。能夠心一境性,心不二緣,那是很好的。
另外一組是精進根和定根的關系。什麼是精進呢?精進就是爲了達成目標而付出努力。什麼是定呢?定就是心持續地保持在一個所緣上。精進根和定根,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動態和靜態的關系。
精進根和定根也必須達到平衡。精進根和定根的平衡,也可以跟七覺支聯系起來。
是哪七覺支呢?它們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七覺支可以分爲兩組:
第一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
第二組: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第一組與精進根相應,偏于動態;第二組與定根相應,偏于靜態。這兩組也必須達到平衡,如果不平衡,禅修就會出現問題、出現障礙。
然而,在這七覺支當中,念覺支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必要的。也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應當保持正念。
應當如何平衡七覺支呢?換而言之,應當如何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呢?
《清淨道論》中提到:在應當策勵心的時候,那時就要策勵心;在應當抑製心的時候,那時就要抑製心。(Vm.1.64-5)
什麼時候應當策勵心呢?當心昏沈的時候,應當策勵心。什麼時候應當抑製心呢?當心掉舉、散亂、不能平靜的時候,應當抑製心。
當心昏沈的時候,應當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以及喜覺支,不應當去注意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
舉個燒火的例子:如果火快要熄滅了,但我們卻放一些濕的草、濕的柴,甚至灑水、撒塵土下去,想要讓火苗燃燒起來,有可能嗎?不能!同樣的,當心昏沈的時候,不應當修習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而應該讓心動起來、活躍起來。這時應當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
應如何實際操作呢?在禅修的時候,如果心陷于遲鈍,昏昏欲睡,或者感到軟弱無力,那麼,我們可以思維其他的法。爲什麼呢?因爲心軟弱無力、變得遲鈍的時候,很可能是心對所緣失去了興趣。比如禅修者一直都在專注呼吸,久而久之可能對呼吸感到枯燥、單調、無聊。因爲心對呼吸缺乏興趣,心就會慢慢地變得遲鈍、軟弱。
在這個時候,應當讓心活躍起來。使心活躍有很多種方法,他可以修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如果他是一位佛弟子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對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當一個人面對恭敬的所緣時,他不可能掉以輕心。正如你站在一位非常恭敬的導師身邊,你會不會漫不經心呢?你會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小心謹慎。同樣的,如果你對自己的呼吸失去了興趣,可以把所緣換成佛陀,憶念佛陀的功德。只要你對佛陀有恭敬心、有信心,就可以暫時地替換一下所緣,憶念佛陀的功德:
ß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sammàsambuddho, vijjàcaraõ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å, anuttaro purisadamma-sà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naü, buddho, bhagavà”ti.û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當你的心取佛陀的相、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動起來,體驗到那一份恭敬、那一份喜悅。當你的心喜悅了,對所緣有興趣了,就能提升喜覺支。喜覺支提升了,精進覺支也跟著被提升起來。
而且,這個時候擇法覺支也很重要。因爲心暗鈍時,想注意呼吸是辦不到的。心處于昏沈狀態,坐在那裏變成點頭哈腰睡著了。應當明白,在這種狀態下繼續注意呼吸是不適合的,可以選擇暫時轉換一種業處,比如專注佛陀的功德等等。爲了讓心動起來,讓心對所緣有興趣,選擇轉換一個適當的所緣,就是擇法覺支在起作用。
當我們想讓火燃起的時候,不應當放濕草、濕柴、灑水、撒塵土,而應當放幹草、幹柴、幹牛糞,用風吹吹,火就能夠燃燒起來。同樣地,當心昏沈、軟弱無力的時候,應當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以及喜覺支,讓心對所緣有興趣,讓心活躍起來、動起來。
當禅修者的心無法平靜,掉舉、散亂、躁動不安的時候,他就不應當去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而應當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就好像想要把一堆熊熊燃燒著的火熄滅掉,如果添加幹草、幹柴,再用風吹,它只會越燒越旺。同樣的,如果心散亂不安,一直在打妄…
《入出息念 第十節、平衡諸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