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出息念 第十節、平衡諸根▪P2

  ..續本文上一頁想,就應當抑製心,通過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讓心平靜下來。

  許多禅修者的心很難平靜,特別是那些受過西式教育的人,以及生活在現代大都市的人。爲什麼會這樣呢?對于大多數現代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是緊張的,做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個計劃。例如做保險的人,他們要預定這個月要創多少業績,這個星期要完成多少任務。爲了完成計劃,他們一天到晚都在忙,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之中。即使他們有機會來參加禅修營,也會把這種習氣帶到禅修營中來,給自己製造壓力。他們甚至會計劃:“我要在這個禅修營中證得禅那!在十五天之內要證得四禅……”這當然是不現實的!應該面對現實。

  雖然說個別人真的有可能在禅修營當中證得禅那,但是,我們不要給自己的禅修加期限。這樣的話,無形中會給自己施加沒必要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禅修的障礙,它會讓心緊張,讓心難以平靜下來。須知我們禅修的目標是爲了斷除煩惱,是爲了斷除貪瞋癡。然而,你抱著貪欲的心來禅修,你的心態就跟禅修的最終目標背道而馳。如果你有這樣想法:“我禅修想要得到什麼,想要證得什麼,想要達到怎麼樣的境界,想要證得怎樣的成就……”那你的動機錯了!

  禅修並不是爲了得到什麼。所謂的證果,並不是有一個什麼樣果可以得。聖果的“果”不是蘋果、不是芒果,所謂的證果,只是哪些煩惱被斷除了,哪些煩惱永遠不會在心流裏生起。只是這樣而已,並不是有什麼東西可得!請記得:我們禅修的目標是爲了斷除煩惱,不要抱著貪欲的心、有所得的心來禅修!假如抱著一顆有所得的心,想要在短期內如何這般的話,往往會應了中國的一句成語:“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句成語叫“揠苗助長”,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吧!如果你抱著有所得的心來禅修,就是在揠苗助長。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禅修的進步、定力的提升、觀智的培養,需要有很多內緣、外緣的助成。並非說只需要精進就可以達到,還必須得依靠很多的緣。其中,內緣最重要的是自己過去生所累積的巴拉密,此外還有自己的禅修態度、精進、戒行、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性格等等;外緣則有導師、氣候、環境、食物、法友、外護等等。所有這些緣都很重要。如果任何一種緣欠缺了,禅修就很難進步。

  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期待。這一堆的五蘊在輪回當中已經夠沈重了,現在有機會來禅修,就不應當再 給自己另外加上一個沈重的包袱,大家應該學會放下包袱。禅修應當像種樹一樣,只要你老老實實地禅修,踏踏實實地實踐,能做幾分就幾分,禅修自然而然就會有進步,定力就會提升,觀智就能培育起來。如果總是抱有過高的期望,自己給自己施壓,那麼心會變得躁動不安,造成精進根過度而定根不足。

  在經律裏面有幾個這樣的例子。在《律藏•大品•皮革篇》中記載:王舍城有個長者子名叫Soõa koëivisa(北傳翻譯爲二十億耳)。他的腳底天生就跟其他人的不一樣,就像身上的皮膚一樣長毛,很柔軟。當佛陀住在王舍城鹫峰山時,他前往聞法並證得初果,隨後即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庫。他出家之後住在寒林(Sãtavana,屍陀林)非常精進地禅修。在經行時,他的腳皮給磨破了,血塗滿了經行道,就好像屠牛場一樣。因爲過度精進,他的心沒辦法平靜下來,也沒辦法證得任何更高的果位。此時,他生起了這樣的念頭:“在世尊所有住于勤奮精進的弟子當中,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心仍然不能從諸漏中無執取解脫出來。我的家擁有財富,既可以自己享用又可以做功德。我不如還俗,既享用財富,又可以做功德。”佛陀知道他生起這樣的心念,就去到他禅修的地方,用彈琴的譬喻開示他:如果琴弦繃得太緊,很難彈出美妙的聲音;如果琴弦太松,也不能彈出美妙的聲音;唯有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才可以彈出美妙的聲音。琴弦比喻我們的心態,過緊是精進過度,太松是精進不足。精進過度心易掉舉、煩躁不安,精進不足心易放逸、懈怠。唯有諸根平衡,煩惱才能夠斷除,聖道聖果才能夠證得。

  另外一個是阿難尊者的例子。阿難尊者在出家後的第一個雨安居(vassa)時,聽了本那滿答尼之子(Puõõa mantànãputta,富樓那)尊者的說法即證得初果,但在此後的43年中卻沒有證得任何更高的果位。後來他成爲佛陀的侍者,隨侍佛陀25年,直到佛陀入般涅槃時,他仍然還是初果聖者。

  佛陀入滅當年的雨安居,當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會即將召開的時候,他還熱衷于向其他人說法。當時,參加第一次結集大會的五百位比庫已經選出來,其中499位都是阿拉漢,只有他一位是初果聖者。在選出的比庫當中,他聽到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這比庫僧團當中,還有一位比庫散發著臭味行走。”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心想:“在這比庫僧團當中,並沒有其他散發著臭味行走的比庫,這的確是針對我而說的。”這裏所說的臭味是什麼意思呢?是指煩惱。因爲其他499位比庫都已經沒有任何的煩惱了,當時只有阿難尊者還是初果,貪欲、瞋恚、愚癡都還沒有斷除。他聽了這句話之後,感觸很深,生起了悚懼感。那天晚上,他開始精進地禅修,徹夜經行,修行身至念。然而,由于精進過度,還沒辦法證得更高的聖道聖果。到了快要天亮時,他感覺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于是從經行道下來,進入房間想要躺下來休息一會兒。就在他腳已離地、頭未至枕的那一刹那,證得了阿拉漢果,斷盡了一切煩惱。這是在佛陀教法當中有記載的唯一不是以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證得極果的例子。阿難尊者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名正言順地有資格參加第二天的聖典結集大會。

  阿難尊者在證悟阿拉漢果的那一夜晚,也是由于精進過度,因此沒辦法達到更高的成就。然而,當他想要躺下來休息的時候,稍微減弱了精進根,于是和定根達到了平衡。因爲精進根和定根平衡的緣故,所以阿難尊者就在這個時刻證得了阿拉漢道果。

  同樣的,我們在禅修的時候也應當這樣:如果精進根太強,應該培育定根。如果一個人壓力太大,過度緊張,他應當放松自己,讓心平靜下來,不要只懂得用一股蠻勁往前沖。惟有這樣,才能達到了身心的輕安、身心的平衡和內心的平靜。心的平靜就是定。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太過計較自己禅修的好壞。放下得失,保持中舍,就是舍覺支。

  當一個人想要滅火的時候,他應當在熊熊的大火上加濕的草、濕的柴,灑些水或者撒些沙土,這樣就能夠把火滅掉;同樣的,當心掉舉的時候,他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是不適合的,他應當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在禅修的整個過程中,平衡都是很重要的。信根與慧根要達到平衡,精進根與定根也要達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用中道的心態來禅修才是正確的禅修心態。不要走極端,任何的極端只會對禅修造成障礙、造成幹擾。所以,一定要行于中道,禅修的心態一定要達到平衡。

  1 薩度:巴利語sàdhu的音譯,有多義。用作形容詞時,意爲好的,善的,善巧的,有益的,值得贊歎的。用作副詞時,意爲很好地,完全地,善于。用作感歎詞時,意爲很好,做得好,甚善,善哉;常用來表示隨喜、贊歎、嘉許、同意、認可等。

  

《入出息念 第十節、平衡諸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