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P23

  ..续本文上一页,而使善因先行成熟;也可以使过去世的恶因原本可能结的果,予以改变;或者将过去世的善因,结出更美满的果。您说:「不可能吧!」我说:「这是可能的。」

  让我来引用《金刚经》中佛说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我将这段经文的意义,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情况来分析,各位请看,此人他在──

  (一)过去世:

  (甲)有极重的恶因,造了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恶因。

  (乙)一定也有善因,否则他不可能今世还在人道,而且得闻《金刚经》,并且能受持读诵。

  (二)现在世:

  (甲)他受持读诵《金刚经》。受持读通并不是随便念念,「受持」不但要明白了解经义,而且要坚信不疑。所以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一定是位持戒修福的人,否则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不可能对《金刚经》的经义,生起信心。且能精进,时时读诵。

  (乙)为人轻贱,可以分狭义和广义来说,以狭义简单的讲,即是被人侮辱、诽谤、恶意批评、谣言破坏名誉等。广义的说,凡受到一切困扰不如意事、痛苦、破财、拂逆的事都可以包括在内。总之,此人在现在世是忍受了被人侮辱或拂逆的遭遇,并没有对对方有所反击,所以为人轻贱已是事实,因此佛说「以今世人轻贱故」。

  (三)未来世:

  (甲)先世的极重恶因已经消灭。

  (乙)当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果,即能成佛。

  现在让我将以上的分析再总结一下,归纳成下面几点:

  (一)这个人过去造了极重的恶因,但也有得闻《金刚经》的善因。这些因都在等待足够的缘,才能成熟结果。

  (二)今世他持戒修福,因而受持读诵《金刚经》,努力于培植善因的缘,不做助长恶因的缘,因此善因迅速成熟,而应堕恶道的恶因,则因为缘不具足,不能结出堕三恶道的果。

  (三)可是他还是有些助长恶因的缘,所以这些应该堕恶道的因,已显露出一点将要成熟的现象,所以被人轻贱,幸而他已能持戒修福,受持读诵《金刚经》。所以经中说「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以今世人轻贱故」,是说,他虽受人侮辱、讪谤,或虽然有破财、生病等困扰,可是他能安心忍受,不起怨恨心,不起嗔怒心,不起报复心。换句话说,他能不生起可以助长恶因的缘,因此他过去世种下极重的恶因,没法滋长成熟。

  (四)而且他因受持读诵《金刚经》,深信实相,所谓「心若空时罪亦亡」,我相已淡,那过去世的极重恶因,结成一点「为人轻贱」的小果,也就此消灭。不但如此,而且奠定了未来成佛的基础。

  讲到这里,各位同修大概已经明白,我为什么要讲前面这么一大段。

  因为佛所举的这个「为人轻贱」的例子,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忍辱」里的「辱」。而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不起怨恨心、嗔怒心、报复心即是「忍」。所以「忍」即是避免造助长恶因的缘。

  各位,佛的这个例子,不但加强了我们前面的两个结论:(一)「因」要有足够的「缘」,方能成熟而结「果」,及(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缘,结出不同的「果」,而且强调了「缘」的重要性。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是滋长一切善因的缘,「不起嗔恨报复之心」是避免助长一切恶因的缘,于是善因迅速成熟,智慧日益增长,而恶因则迟迟无法成熟,终于结个小果,就此消灭。

  忍辱

  有了上面对因、缘、果的相互关系的了解后,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什么是佛法中的「忍辱」。

  为解释方便起见,我将忍辱分为四种层次。为了容易记得起见,我将第一层次叫做「强迫忍辱」。

  强迫忍辱的意义是,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得不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中国不幸的文革时代,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不知多少人遭遇到所谓的乱戴高帽子的罪名,种种难以忍受的侮辱,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虐待,可是被害的人若一反抗,不是被杀,即是自杀。这种忍辱是表面上的强迫忍辱,而其内心,往往是十分的怨恨嗔怒,只是不敢发作而已!

  各位,可悲的是这种强迫的忍辱,会造成极大的助长恶因的缘。又因为害他的这批搞文革的人,也种了极重的恶因,于是造成怨怨相报,无有了期。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强迫忍辱是最危险也是最悲哀的境遇。

  第二层次,我名之为「勉强忍辱」。一般人通常都在这个层次之中。所谓「勉强忍辱」,就是说,在普通的情况下,并不忍辱。若有受人侮辱的情形,即使是极小的事情,也会引起反感的破口相骂,甚至于动手记恨。只有在特种情况下才忍辱,譬如,在上司面前,不得不低声下气;或想要做成这笔生意时,总得忍一口气;或者在不好意思的场合下,就噤著嘴不响,而心里还在叽哩咕噜的,这种都是勉强忍辱。勉强忍辱还是在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可叹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连勉强忍辱都不多,往往是任性地发脾气,有时一件芝麻小事也可以弄得拍桌破口大骂,可以造成滋长恶因的重要助缘!

  第三层次,我叫它为「明理忍辱」。这一层次是明白了因、缘、果的关系和道理之后,知道要忍辱;明白了如果不忍,将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的道理而忍辱;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来是吃亏,而实际上是对自己大有好处的道理而忍辱。这样的忍辱,不但不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且可以做到将侮您的人当作善知识看,当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长善因的缘。所以佛经里说「忍有无量功德」。各位,明理忍辱顶要紧的一点是,并非只是外表上的忍,而内心的明理,内心自发的忍受,怀恨嗔怒的心不生起的忍。从明理忍辱再进一层,即达到我想介绍给各位同修的最高目标──第四层次。

  这一层次,本无可名,姑且称为「无相忍辱」。这是根据《金刚经》中,佛说他前生被歌利王解割身体时,他没有嗔恨,因为他已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名为无相忍辱。各位,什么是无相忍辱呢?要忍辱而自己没有「在忍辱」的观念,要忍而「不自觉为要忍」,要根本心中「没有我在被辱」,也「没有我在忍辱」的观念,这才叫无相忍辱。没有四相,本性如如,自然谈不到造助长恶因的缘,这是我们学佛的应该建立的理想。这也叫做「忍辱波罗密多」。

  各位,我们谁也没法知道,从无始以来,所造的无数恶业,无数善业,究竟有多少留藏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这些善恶的种子,都在等待有足够的缘来使之成熟。如果我们希望善因先成,恶因能迟迟或顶好永远不要成熟,很明显的,今世我们最应该努力的,就是做能滋长善因的缘,而不要造助长恶因的缘。若希望善因快快成熟,多多成熟,就得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尽量做各种可以滋润一切善因的缘,而尽量避免做可以助长恶因的缘。

  忍辱只不过是许多机会中的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都在造缘,若处之得当,则成善缘;若处之不当,便成恶缘。是善是恶,往往是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而什么是滋长善因的缘呢?什么又是助长恶因的缘呢?这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周全的,这要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自己去体验。做为今天的结束语,概括的讲,我可以引用佛经中常提到的贪、嗔、痴、慢、疑,都是助长恶因的缘;戒、定、慧、六度、十善道则是滋润善因的缘。愿和各位同修常常互相警惕勉励,共同走上消除恶因,成熟善因的正路。谢谢各位。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三十)愿力

  各位同修:

  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国大陆去,在普陀山的观音道场打了一个佛七,回向给历世的祖先。有一天,在船上听到有一群人在低声谈话。

  「你今天许了愿没有?」

  那人答:「有呀!我每次都是求观世音萻萨的。」

  「您怎么发愿呢?」

  「我愿观世音菩萨保佑我这批货平安到达。」

  「灵不灵呢?」

  「从前我不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货常被没收。」那个人说了之后,东张西望了一下,看看没人注意,他又说:「这次如果平安,我总得还愿了。」

  问的人说:「你难道许了愿,都不曾还?」

  「我太忙了,不过这次一定去还?」

  各位一定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这种发愿,不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佛法中的所谓「愿」。这只是一种希求,在佛法中应该说是「欲」,是贪的一种。

  当佛法自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经典的大德们,对选择字眼是煞费苦心。「愿」与「欲」在中国文字中原是相通的。《辞海》中的注解,即是「愿者欲也」。可是佛法中的发愿并不是要助长一个人的贪欲,而是一种虔诚决心要种善因、造善缘,期得善果的表露。所谓善果,是要逐渐的减轻乃至消除虚妄的我相、我见、法相及非法相,而证佛果。

  我相、我见极不容易减轻乃至消除,因此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不必怕有一个「我」的存在,更不应该有错误的观念,说要将「我」消灭,而可采用一种善巧的方法,即是将「众生」的观念,来逐渐替代「我」的观念。譬如说,各位中有人希望长命百岁,当你转到这「愿我长寿」的念头时,立即也想到「愿一切众生都寿命无量」。这就是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之一。法藏比丘的愿是:「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因此今天我想和各位研究讨论的是佛法中所重视的誓愿。「愿」为「行」的前导,也是「行」的方向,而「行」是愿的实践。没有愿的行,可能变成漫无目标的修行,不知所终。没有行的愿,顶多只能做到望梅止渴,而身体仍没有得到一滴水份。所以愿与行必须相辅并进、必须并重,才能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叫它是愿力,也可以叫它是感应。

  今天时间不多,我想提出两点,供各位参考,也许抛砖引玉,各位同修因此更有所启发,得大受用。

  第一点是:虔诚…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