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使善因先行成熟;也可以使過去世的惡因原本可能結的果,予以改變;或者將過去世的善因,結出更美滿的果。您說:「不可能吧!」我說:「這是可能的。」
讓我來引用《金剛經》中佛說的一段經文:「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現在我將這段經文的意義,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叁世情況來分析,各位請看,此人他在──
(一)過去世:
(甲)有極重的惡因,造了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的惡因。
(乙)一定也有善因,否則他不可能今世還在人道,而且得聞《金剛經》,並且能受持讀誦。
(二)現在世:
(甲)他受持讀誦《金剛經》。受持讀通並不是隨便念念,「受持」不但要明白了解經義,而且要堅信不疑。所以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一定是位持戒修福的人,否則在現在這個時代,他不可能對《金剛經》的經義,生起信心。且能精進,時時讀誦。
(乙)爲人輕賤,可以分狹義和廣義來說,以狹義簡單的講,即是被人侮辱、誹謗、惡意批評、謠言破壞名譽等。廣義的說,凡受到一切困擾不如意事、痛苦、破財、拂逆的事都可以包括在內。總之,此人在現在世是忍受了被人侮辱或拂逆的遭遇,並沒有對對方有所反擊,所以爲人輕賤已是事實,因此佛說「以今世人輕賤故」。
(叁)未來世:
(甲)先世的極重惡因已經消滅。
(乙)當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果,即能成佛。
現在讓我將以上的分析再總結一下,歸納成下面幾點:
(一)這個人過去造了極重的惡因,但也有得聞《金剛經》的善因。這些因都在等待足夠的緣,才能成熟結果。
(二)今世他持戒修福,因而受持讀誦《金剛經》,努力于培植善因的緣,不做助長惡因的緣,因此善因迅速成熟,而應墮惡道的惡因,則因爲緣不具足,不能結出墮叁惡道的果。
(叁)可是他還是有些助長惡因的緣,所以這些應該墮惡道的因,已顯露出一點將要成熟的現象,所以被人輕賤,幸而他已能持戒修福,受持讀誦《金剛經》。所以經中說「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以今世人輕賤故」,是說,他雖受人侮辱、讪謗,或雖然有破財、生病等困擾,可是他能安心忍受,不起怨恨心,不起嗔怒心,不起報複心。換句話說,他能不生起可以助長惡因的緣,因此他過去世種下極重的惡因,沒法滋長成熟。
(四)而且他因受持讀誦《金剛經》,深信實相,所謂「心若空時罪亦亡」,我相已淡,那過去世的極重惡因,結成一點「爲人輕賤」的小果,也就此消滅。不但如此,而且奠定了未來成佛的基礎。
講到這裏,各位同修大概已經明白,我爲什麼要講前面這麼一大段。
因爲佛所舉的這個「爲人輕賤」的例子,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忍辱」裏的「辱」。而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不起怨恨心、嗔怒心、報複心即是「忍」。所以「忍」即是避免造助長惡因的緣。
各位,佛的這個例子,不但加強了我們前面的兩個結論:(一)「因」要有足夠的「緣」,方能成熟而結「果」,及(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緣,結出不同的「果」,而且強調了「緣」的重要性。因爲「受持讀誦《金剛經》」是滋長一切善因的緣,「不起嗔恨報複之心」是避免助長一切惡因的緣,于是善因迅速成熟,智慧日益增長,而惡因則遲遲無法成熟,終于結個小果,就此消滅。
忍辱
有了上面對因、緣、果的相互關系的了解後,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什麼是佛法中的「忍辱」。
爲解釋方便起見,我將忍辱分爲四種層次。爲了容易記得起見,我將第一層次叫做「強迫忍辱」。
強迫忍辱的意義是,實在忍無可忍,但又不得不忍,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在中國不幸的文革時代,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不知多少人遭遇到所謂的亂戴高帽子的罪名,種種難以忍受的侮辱,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虐待,可是被害的人若一反抗,不是被殺,即是自殺。這種忍辱是表面上的強迫忍辱,而其內心,往往是十分的怨恨嗔怒,只是不敢發作而已!
各位,可悲的是這種強迫的忍辱,會造成極大的助長惡因的緣。又因爲害他的這批搞文革的人,也種了極重的惡因,于是造成怨怨相報,無有了期。從因果的觀點來看,強迫忍辱是最危險也是最悲哀的境遇。
第二層次,我名之爲「勉強忍辱」。一般人通常都在這個層次之中。所謂「勉強忍辱」,就是說,在普通的情況下,並不忍辱。若有受人侮辱的情形,即使是極小的事情,也會引起反感的破口相罵,甚至于動手記恨。只有在特種情況下才忍辱,譬如,在上司面前,不得不低聲下氣;或想要做成這筆生意時,總得忍一口氣;或者在不好意思的場合下,就噤著嘴不響,而心裏還在叽哩咕噜的,這種都是勉強忍辱。勉強忍辱還是在造成助長惡因的緣!而可歎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連勉強忍辱都不多,往往是任性地發脾氣,有時一件芝麻小事也可以弄得拍桌破口大罵,可以造成滋長惡因的重要助緣!
第叁層次,我叫它爲「明理忍辱」。這一層次是明白了因、緣、果的關系和道理之後,知道要忍辱;明白了如果不忍,將會造成助長惡因的緣的道理而忍辱;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來是吃虧,而實際上是對自己大有好處的道理而忍辱。這樣的忍辱,不但不會造成助長惡因的緣,而且可以做到將侮您的人當作善知識看,當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長善因的緣。所以佛經裏說「忍有無量功德」。各位,明理忍辱頂要緊的一點是,並非只是外表上的忍,而內心的明理,內心自發的忍受,懷恨嗔怒的心不生起的忍。從明理忍辱再進一層,即達到我想介紹給各位同修的最高目標──第四層次。
這一層次,本無可名,姑且稱爲「無相忍辱」。這是根據《金剛經》中,佛說他前生被歌利王解割身體時,他沒有嗔恨,因爲他已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所以名爲無相忍辱。各位,什麼是無相忍辱呢?要忍辱而自己沒有「在忍辱」的觀念,要忍而「不自覺爲要忍」,要根本心中「沒有我在被辱」,也「沒有我在忍辱」的觀念,這才叫無相忍辱。沒有四相,本性如如,自然談不到造助長惡因的緣,這是我們學佛的應該建立的理想。這也叫做「忍辱波羅密多」。
各位,我們誰也沒法知道,從無始以來,所造的無數惡業,無數善業,究竟有多少留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這些善惡的種子,都在等待有足夠的緣來使之成熟。如果我們希望善因先成,惡因能遲遲或頂好永遠不要成熟,很明顯的,今世我們最應該努力的,就是做能滋長善因的緣,而不要造助長惡因的緣。若希望善因快快成熟,多多成熟,就得隨時隨地,抓住機會,盡量做各種可以滋潤一切善因的緣,而盡量避免做可以助長惡因的緣。
忍辱只不過是許多機會中的一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都在造緣,若處之得當,則成善緣;若處之不當,便成惡緣。是善是惡,往往是差之毫厘,卻失之千裏。而什麼是滋長善因的緣呢?什麼又是助長惡因的緣呢?這就不是叁言兩語所能說得周全的,這要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自己去體驗。做爲今天的結束語,概括的講,我可以引用佛經中常提到的貪、嗔、癡、慢、疑,都是助長惡因的緣;戒、定、慧、六度、十善道則是滋潤善因的緣。願和各位同修常常互相警惕勉勵,共同走上消除惡因,成熟善因的正路。謝謝各位。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叁十)願力
各位同修:
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國大陸去,在普陀山的觀音道場打了一個佛七,回向給曆世的祖先。有一天,在船上聽到有一群人在低聲談話。
「你今天許了願沒有?」
那人答:「有呀!我每次都是求觀世音萻薩的。」
「您怎麼發願呢?」
「我願觀世音菩薩保佑我這批貨平安到達。」
「靈不靈呢?」
「從前我不求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貨常被沒收。」那個人說了之後,東張西望了一下,看看沒人注意,他又說:「這次如果平安,我總得還願了。」
問的人說:「你難道許了願,都不曾還?」
「我太忙了,不過這次一定去還?」
各位一定明白他們在說些什麼。這種發願,不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佛法中的所謂「願」。這只是一種希求,在佛法中應該說是「欲」,是貪的一種。
當佛法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翻譯經典的大德們,對選擇字眼是煞費苦心。「願」與「欲」在中國文字中原是相通的。《辭海》中的注解,即是「願者欲也」。可是佛法中的發願並不是要助長一個人的貪欲,而是一種虔誠決心要種善因、造善緣,期得善果的表露。所謂善果,是要逐漸的減輕乃至消除虛妄的我相、我見、法相及非法相,而證佛果。
我相、我見極不容易減輕乃至消除,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不必怕有一個「我」的存在,更不應該有錯誤的觀念,說要將「我」消滅,而可采用一種善巧的方法,即是將「衆生」的觀念,來逐漸替代「我」的觀念。譬如說,各位中有人希望長命百歲,當你轉到這「願我長壽」的念頭時,立即也想到「願一切衆生都壽命無量」。這就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之一。法藏比丘的願是:「我作佛時,我刹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因此今天我想和各位研究討論的是佛法中所重視的誓願。「願」爲「行」的前導,也是「行」的方向,而「行」是願的實踐。沒有願的行,可能變成漫無目標的修行,不知所終。沒有行的願,頂多只能做到望梅止渴,而身體仍沒有得到一滴水份。所以願與行必須相輔並進、必須並重,才能産生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叫它是願力,也可以叫它是感應。
今天時間不多,我想提出兩點,供各位參考,也許抛磚引玉,各位同修因此更有所啓發,得大受用。
第一點是:虔誠…
《63 《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