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磨问:「断臂何为?」可曰:「求大师与我安心。」磨伸手曰:「将心来与汝安。」可即时回光返照,心无心相。答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与汝安心竟。」可于言下大悟,绍继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即得离相无住真心矣。
传灯录云:德山禅师,著金刚经青龙疏钞一百卷,闻人说南方盛传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为魔子魔孙,待我去教化他。遂将青龙疏钞一百卷,担起离蜀,来至南方。途中肚饥,向婆子买油糍点心。婆子指担云:「这个是什么?」答曰:「青龙疏钞。」又问讲何经。答讲金刚经。婆曰:「吾有一问,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道得点心供养,道不得请别处去。」山无对,心中窃思,南方婆子,尚且如是,其僧安可轻视。遂往龙潭参信禅师。信预知其来,嘱知客僧,明日周金刚(俗姓周人呼他周金刚)来山求见,与说外出。晚间引至相见。会晤后,送出方丈,吹灭纸灯,忽然大悟。乃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海。」竟将疏钞举火焚之。(2)示佛知圆知竟。
(3)示实福非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此断第十六种,无心布施无福疑。上言三心皆不可得,又无生可度,无土可严,一切佛境界,亦应无得,则菩萨所修福德因缘,岂不亦同虚幻耶?恐有此疑。故以无住之福,其福甚多以破之。承上言,我说三心皆不可得,在汝之意,以为云何?设有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满三千界宝施为缘,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当机云: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以是因缘,即以不可得心之因,界宝布施之缘;既心不住心,则施亦无住,福感无漏,故曰甚多。他译甚多下,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译略之。
心印疏云:或问心既不可得,则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云何通?答岂不闻乎,犀因玩月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盖月非有意于犀,而犀玩之生纹;雷非有心于象,而象惊之起花。以是类推,如雷长芭蕉,磁石吸铁,皆无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尔,理何不然,是知不可得心,为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复何疑哉!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如来就当机所答,而印定实福非福,故呼其名而告之曰若福德有实,是住相布施,成有漏因,福有终尽,其福则寡,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是离相布施,成无漏因,福等虚空,其福乃多,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正如来佛眼圆见,佛心悉知,一切众生,事行理行,得福多寡之不同;以显实相本体,由来平等,无住乃证故。1、约知见圆明竟。
2、约色相言说,分三
﹝1﹞示即色非色 ﹝2﹞示即相离相 ﹝3﹞示即说非说
﹝1﹞示即色非色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断第十七种,实无何有身相疑。上云实无有法,佛得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恐疑一切无有,如来何以犹有身相?故此举问,以释其疑。前云: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又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此处复问色身诸相,岂不重之又重也?当知前者,说身说相,初无具足之言,乃指应化身;今身相皆以具足称者,是指实报身。由菩萨因中万行庄严,果上万德圆满,具足,即圆满微妙之相。
问:色身与下诸相,有何差别?答:色身是报身之总相;而诸相,乃报身之别相。报身名卢舍那,此译净满,修行菩萨,惑净智满,先得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次得后得智,成他受用报身。若有住著,亦碍法身,故约此以明无住本体。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具足者,证最高大身,有无量胜妙之色,故曰色身。问其可以具足见不?即审其心有住无住。答云不应。以住则成碍,不见法身。「何以故」下,释云:如来说具足色身者,乃万行所感之果报身也。报化非真佛,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法身本不离色身,亦不即色身,故曰是名具足色身。以此观之,如来具足色身,尚属有为;况九界之色身乎?倘若住著色身,即属有为,而非一尘不染,无为之般若本体矣。﹝1﹞示即色非色竟。
﹝2﹞示即相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复问: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者,无微不至也。不独色身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即诸相无不皆然,具足诸相者,准华严相海品云:略云如来有九十八种大人相,广明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所谓相相无边,无一相而不具足,故云具足诸相。即非是名,准上可知。相而无相,无相而相,见而无见,无见而见者也。﹝2﹞示即相离相竟。
﹝3﹞示即说非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断第十八种,无身何以说法疑。上云:如来身相,即非身相,恐疑身相既不可得见,而岂说法亦不可得闻耶?故明无法可说,以破之。「汝勿谓」与「莫作是念」,皆诫止之词。如来度生,随机说法,皆是无缘而应,本不曾作念,我当说何法。故诫之曰:汝不可说,如来有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然无念何能有说呢?如空谷本不作念应声,自然有声斯应。况如来不思议业智,岂待作念而说耶!又诫曰:莫作是念者,不独不可说,即念亦不可起也。
「何以故」,征释曰: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了解如来所说之义故,当知佛所说法,因机施教,如谷应声,原无实法。若说如来实有说法,即同谤佛。
「须菩提」下,伸其正义,谓说法者,实无有法可说,是名说法;设若有法可说,即著法相。
宗通云:如来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离身相见;非身而身,是为法身。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离言说显;无说而说,是为妙说。前谓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无定法,犹带法在;说无定说,犹带说在。不能无说,焉可无身;既已无身,将谁说法?至此一法也无,尚有何于身相,尚有何于言说耶!
昔须菩提尊者,岩中宴坐,空中雨花。尊者云:「雨花是谁?」答曰:「我是天帝。」又云:「雨花何为?」答曰:「供养尊者,善说般若。」尊者云:「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维摩经云:维摩诘问文殊:「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曰:「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如维摩诘,是真入不二法门,真所谓无说而说也。本经发起序中,如来亦以无言说法,说一卷无字金刚经,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2、约色相言说竟。
3、约众生非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慧命者,慧以德言,命约寿说,即长老之异名。须菩提,证大阿罗汉果,解空第一,已得空慧,与般若真空妙慧相应,以慧为命,不惟我空慧,乃是三空慧,以此智慧,能续法身慧命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闻说佛不可以相见,法不可以声求,二者甚深之义,恐末法众生,难以信解。故问可会有众生,于未来世之中,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如是般若大法,末世不无生信之人,自有一类大乘根器众生,能生信心。此等众生,已达离相无住,本无我法,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故曰彼非众生,然解虽已圆,修证未极,故曰非不众生,即现前非不是众生也。
何以故,此等众生,还名众生,如来说实非凡夫众生,是名菩萨众生。而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唐长庆二年,长安兴善寺,灵幽法师暴亡,见二使引见阎王。王问在世习何业?对曰常持金刚经。阎王合掌赐坐,命幽朗诵一遍。王曰:「念此经中,而少一章,如贯花之线,中有不续。真本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可往查对,遍告人间;师寿合终,今加寿十年,归劝世人,受持此经。」幽既还魂,奏闻其事,奉敕遣使,往濠州查看,果有此六十二字,遂命增入。秦译本无,今据魏译本增补。﹝一﹞审示竟。
﹝二﹞直显,分二
1、呈悟蒙证 2、正显本体
1、呈悟蒙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此断第十九种,无法如何修证疑。上云无有定法,名为菩提;实无有法,而得菩提,恐疑既无有一法可得,岂佛果亦是无得耶?故须菩提白言世尊,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观此「耶」字,虽似有疑,却是呈悟。故佛言如是如是。以空生既悟般若本体,无得之旨,故重言如是以证之。1、呈悟蒙证竟。
2、正显本体,分二
﹝1﹞自性平等 ﹝2﹞诸相平等
﹝1﹞自性平等,分四
A、亲证无法 B、直示平等 C、转释平等 D、引事显胜
A、亲证无法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以自证菩提,以显般若无得之旨,故呼当机之名,而告之曰:我于无上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正等正觉。「少法」者,对多法言,但非无有三明六通,五眼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可得。乃至少法亦无所得,若有少法可得,是名法…
《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圆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